书城现实沿途坎坷皆风景
62548400000144

第144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到了七三年初。部队接受了一个,重大工程任务。也就是青海省格尔木,到西藏拉萨,地下输油管道,国防工程任务。全程一千八百多公路。公路沿线铺设地下输油管道。没有施工机械,施工人员要在青藏高原上,冰冻地带冻土层,使用一把十字镐,一把铁锹施工。还要穿越十多条河流,翻越五千多米高的,唐古拉山口。施工困难度非常大。工程在世界屋脊上。高原缺氧,气候寒冷,环境恶劣,荒无人烟,荒漠地带施工。生活物资匮乏。全部是野外施工生活。工期为三年。工期短任务重,工程技术质量要求高。这对部队人员来说,是一场考验。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个工程。动员了沿线的藏族同胞,三千多人协助施工。

对于卫生队来说,这项工程,施工路线长,施工人员分散。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医疗保障。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春节过后。部队接受了任务。部队全体人员,开了动员大会。学习高原生活知识,准备工作两个月。各个连队,单位留守少部分人员,其余人员全部上山施工。各个连队和单位,提前派一部分人员。到施工沿线搭建帐篷。建立生活设施。

卫生队。也派了四名卫生员,去施工现场做准备工作。为了弥补卫生员不足,卫生队从连队抽调了一些,老卫生员到卫生队来,卫生队指导员,年纪较大的陶医生,肖医助,四名卫生员留下了。其余人员,药品物资,设备全部上山,中草药,大部分战备药品箱,留了下来。药房也作了安排,穆小新留下来。杨文军和李文平。带着药品医疗设备上山。

在准备期间。不但。要学习高原生活知识。还有准备一些生活资料和生活,工作中的用具。施工沿线是不毛之地,部队号召。上山伐木,施工连队,单位人员,每一个人。制作一根凳子,每一个班,制作一至两张小桌子。每人一张睡觉的床板。还要带一些木材,作为做饭升火。各个连队和单位。成立了木工班。专门制作这些东西。

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准备。部队出发前。又开了誓师大会。各个连队和单位领导,在大会上表示了决心。一切准备就绪。卫生队全体人员,在会议室开了会议。作为留守人员的告别会。大家纷纷发言。

药房的药品,医疗设备,几个战备药箱。装了一台车。出发的前的下午。陶医生和杨文军,在一起说话。

陶医生对杨文军说:“小杨。我们在卫生队,相处这么几年,关系非常好。我们这一次在一起谈话。可能。是最后一次说话。以后。你要好好工作,在卫生队你是有希望的,因为。卫生队药房离不开你。没有其它的人,能够代替得了。”

杨文军说:“陶医生。自从我来到卫生队,你对我帮助很大,我非常感谢你。我上山后。也会经常回来看你们。还可以经常给你写信来问候你。陶医生放心吧!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又笑着说:“至于我在卫生队的工作,只有听天由命了。再则。我的父亲要退休了,他要求我回去接他的班。父亲马上要退休了。”

陶医生又说:“小杨。你无论哪一种做法,都要考虑清楚。”

杨文军又说:“感谢陶医生的关怀。我一定会考虑清楚的。”

杨文军告辞了陶医生,回到药房。穆小新在清理,留下来的药品。

杨文军对穆小新说:“小穆。我们这一分别。可能。要一段时间才能见面。你留下来了,在药房好好地工作。虽然。病员少了很多。但是。药房的工作。还是要按照药品,管理制度办事。”

穆小新说:“杨老兵。这些年来。你关心帮助我,我十分感谢你。我会按照药品管理制度做事情。也可能。我们这一次分别,也会是告别。因为。我的父亲叫我回家,要给我安排一个工作。”

杨文军心里明白了。杨文军又说:“无论你怎么做。都要考虑清楚。在什么地方工作,都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穆小新又说:“我一定会记在你说的话。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做事情,我都会把自己的工作搞好。”

两个人又说了很久的话。回忆了这两年来,在一起工作,互相帮助学习的经历。深厚的友谊。两个人一直到,晚上十二点钟才休息。

第二天。卫生队四台汽车出发了。蔡医生和杨文军。坐在装药品的汽车副驾驶台,卫生队干部,有的坐在救护车里。留下来的人员,在卫生队大门为他们送行。大家招手告别。汽车到了团部操场。那里排着一些车。他们是部队直属连队的车,卫生队的车队来到操场后。部队安排在车队的中间。首长一声令下。部队出发。汽车浩浩荡荡出发了。过了扎木大桥。车队去的目的地是,拉萨前面的安多县。

车队经过六天的行程,到了荒无人烟的,安多县境内。这里是青藏高原,青藏公路旁边上。是施工部队的指挥居住点,卫生队几台车停下后。人们感觉有些头痛,头晕,喘气,心慌。卫生员们都知道,这是高原反应的症状。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高原气候。

这里是一遍帐篷。卫生队的帐篷,挨着公路边上。先来蹲点的是个卫生员,他们出来迎接。药房安排在,卫生队三排帐篷,中间一排的第一间。汽车到了药房帐篷前。杨文军。叫来几个卫生员,把药品搬进帐篷。码得整整齐齐。又把其它用具安装好。杨文军和李文平,住在药房帐篷里面。

天色慢慢地黑下来了。没有电灯。照明是用的蜡烛。卫生队的人员东西搬完后。一个班住一个帐篷。四个干部住一个帐篷。住宿的床和其它东西也弄好了。人们感到又饿又累。徐副队长。到每一个帐篷看了看。然后。又到炊事班去看。他又到每一个帐篷。

他大声地喊道:“同志们。吃饭了。”

大家拿着出发前,一人发的一个碗筷子,来到炊事班。炊事员给每一个人,盛了一碗饭,又把菜盛在饭的面上。杨文军盛好饭菜。蹲在地上吃起来。多数人都吃了两晚饭。个别的人吃了三碗饭。

吃了饭后。杨文军用茶杯泡了茶。端着茶杯回到药房。隔了一会。杨文军口渴了,端过茶杯喝茶,喝了一口茶。杨文军感到奇怪。一看茶叶没有泡开,茶水喝起来,怎么是又苦又涩。明明这茶叶是上等花茶,在扎木的时候。这种茶叶泡起来,味道很香的嘛!怎么现在就变了味道呢?杨文军感到一些奇怪。端着茶杯来到炊事班。看到先来蹲点的,老卫生员刘刚。

杨文军问刘刚:“怎么在这里泡的茶,开水泡不开,又苦又涩呢?”

他笑着说:“这里的水质不好。到处都是盐碱地。水里面含盐碱。”他又说:“这里比扎木海拔高一些。缺氧。开水到了八十度的时候,水就开了。也煮不熟稀饭,煮不熟面条。只能用高压锅压。这里气候十分恶劣,有时候。一边出太阳,还一边下冰雹。在这里。晚上九点钟,天还没有黑。还有很多奇怪的事情,以后你们会遇到的。”

杨文军明白了。端着茶杯回来药房。把药房里面的药品。看了一下。

杨文军对陈文平说:“这就到了艰苦的地方工作了。以后。到了唐古拉山,沱沱河一袋去工作,更加艰苦。”

陈文平说:“是呀!工作环境越来越艰苦,”

由于。这几天路途上的劳累,在加上高原上一些反应,身体不太舒服,杨文军铺好床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杨文军起了床。感到人昏昏沉沉的,李文平起床后,也感觉和杨文军一样,昏昏沉沉。嘴巴里面又苦又涩。杨文军和李文平。坚持把药房的调剂台安装起来,把装有药品的调剂瓶,挨着摆在调剂台上。帐篷还比较大。后方堆药品,前面做药房。两边住人。东西安装摆完后。杨文军和李文平,找水洗脸漱口。围着卫生队的帐篷,转了一圈。没有发现有水的地方。只看到一遍荒漠,没有树木也没有草,公路上有时汽车路过,尘土飞扬。

杨文军和李文平,来到炊事班。三个炊事员把饭做好了。饭是用高压锅压的。还有一盆煮熟的粉丝,一盆干菜烧的汤。杨文军,问蹲点时来的炊事员王老兵。

杨文军问:“水在什么地方?”

他说:“水在炊事班帐篷旁边。”又说:“水得节约用,在这里水非常珍贵。要用油桶,到一公里外的河沟去拉。”

杨文军和李文平,来到炊事班帐篷旁边,看到一个油桶,里面装着水。水有一点浑浊,杨文军和李文平,用了一点水漱口洗脸。回到药房。由于。不太舒服,躺在床上。

过了一会。炊事员挨着帐篷叫吃饭了。大家还在睡懒觉。有的人员是高原反应,身体不太舒服,还睡在床上。有的人员拿着碗筷,来到炊事班。杨文军和李文平,拿着碗筷子也来到炊事班。看到高压锅里面的饭,人员们自己在盛饭,碗里盛了饭后。又把干菜盛在饭的上面。端着饭碗。大家蹲在帐篷外面地上吃起来。有的人员又去,泡干菜煮的汤。有的人员。由于高原反应严重。没有来吃饭。徐副队长挨着帐篷,去叫他们来吃饭。

徐副队长对他们说:“同志们,起来吃饭了。人不吃饭是不得行的。身体会虚弱。抵抗力会下降。为了革命工作要吃饭。为了革命工作要坚持吃饭。共产党员要带头吃饭。”

大家坚持起床拿着碗,到炊事班去吃饭。有的人员,高原反应比较严重,炊事员把饭送到床前,鼓励他们吃饭。

施工部队人员。普偏是高原反应,头痛,头晕,胸闷,呼吸有点喘气。吃不下饭,部队领导。也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徐副队长的说法。为了革命工作要吃饭,为了革命工作要坚持吃饭,共产党员要带头吃饭。这样的吃饭口号,传到部队领导那里。部队领导非常欣赏,赞同这种提法。在一次直属连队,单位大会上。

部队领导。在大会上大声地说:“我们提倡卫生队,副队长的口号。他的口号是。为了革命工作要吃饭!为了革命工作要坚持吃饭!共产党员要带头吃饭!这个口号非常好。政治处要把这种口号,印发传达到各个部队,单位去。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各个连队,单位必须完成。”

就这样。部队吃饭的口号,在施工部队里面,作为一个政治任务,贯彻执行下去,还要必须完成。掀起一个吃饭的政治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