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彭阳县人大志
6261900000045

第45章 工作报告(8)

加快改革开放强化服务职能引导农民进入大市场促使彭阳经济上台阶

1993年3月2日在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徐文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过去三年工作的回顾

1990年以来,本届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关怀下,在县委的直接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配合下,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五”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执行了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决议,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明显变化

在这届政府任职的三年中,尽管遭受了持续360多天百年不遇的跨年度大旱,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按可比价格(1990年不变价)计算,1992年与1989年相比,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6595.6万元增加到8478万元,年均递增8.7%;工业总产值由920.7万元增加到1411万元,年均递增l5.3%;农业总产值由6144.5万元增加到8934.1万元,年均递增13.3%;乡镇企业产值由1924.7万元增加到3915万元,年均递增26.7%;地方财政收入由295.4万元增加到409.8万元,年均递增1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4元增加到231元,年均递增2.6%。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1989年的32.7%上升到1992年的37%;在农业内部,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由28.5%上升到40.1%;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收入比重由32.5%上升到40.6%;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由15.9%上升到21.7%;乡镇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1.3%上升到43.8%,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商品化的发展轨道迈进。

(二)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农田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连片集中治理的原则,先后购进47台推土机,并把补助兑现改为奖励兑现,实行常年修建与突击修建相结合,人修与机修相结合,加快了建设进度,提高了农田标准。三年新修基本农田14.7万亩,比1987至1989年净增3.3万亩,农民人均新增0.7亩,山区人均达到了2亩基本农田。

水利建设,新上了周庄、槐沟水库和马城、大庄沟保水坝,延伸了吴川、马河灌区配套工程,完成土方73万立方米,砌护干(支)渠51.7千米,打机井30眼,修建小型扬水工程10处,新增灌溉面积1.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成了冯庄、罗洼、长城塬三个人畜饮水工程,延伸了雅石沟至小寺、草庙至曹川、牛湾的饮水管道,解决了3.01万人、0.87万头大家畜、5.36万头(只)猪羊的饮水问题。现在我县北部集中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缓解。

林业建设,坚持与小流域治理结合,实行工程营造、技术承包,树种选择和地域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三年新增造林面积19.3万亩,1992年累计保存42.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8.41%提高到1992年的8.87%。

农电建设,坚持走多方集资办电的路子,县乡村户全方位启动,先后筹措建设资金466.5万元,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37.3千米,沿途辐射57个村7280户。1992年年底,全县通电的村达78.3%,农电入户率53.3%,分别比1989年增长20.5和21.8个百分点。

公路建设,利用工业品和粮食“以工代赈”投资及配套资金,新修了石岔至交岔等11条110千米乡村道路,改建配套四级以上砂砾公路5条88千米,铺筑彭草(彭阳—草庙)公路渣油路面5千米,架通了姚河大桥和黑石头河漫水桥,全县上等级的公路网度已由1989年的13.4千米/100平方千米上升到1992年的20千米/100平方千米,连接乡村的道路正在形成,通往毗邻市县的公路质量进一步提高。

流域综合治理,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启动的要求,完善了粱沟等五个治理点,新上了安家川流域马城、柳湾、高建堡、椿树岔、包山、薛套六个模式化示范点,为全流域治理作出了样板。红河流域“4071”粮援项目,经过前后五年时间的努力工作,顺利通过评估,将要付诸实施。

县城建设,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30万元,建成两层以上楼房20余座,铺筑主街人行道16800平方米,渣油次街道8749平方米,城市供水、供暖、排污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办公住宿条件大为改观。特别是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集资建成了四号、五号和县城教职工住宅楼,出售公产房398套,开发住宅小区3处,大大缓解了居民的住房困难。

乡镇建设本着“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齐全的要求,制定了新建王洼镇的总体规划,安排了20万元建设资金,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帮助乡镇新建和维修了办公、住宿用房。在广大农村,有计划地进行了窑洞加固改造,相当一部分农户盖起了新房,农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电视机、收录机及新式家具等消费品已进入普通农户家中,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区域经济开发初见端倪,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从九十年代起,扶贫工作从一家一户的单项扶持转向区域性经济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我们按照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积极扶持、项目启动、分区突破”的原则,在贫困片带组织实施了以地膜玉米、洋芋蚕豆套种为主的温饱工程,以改土治水、恢复植被为主的基础建设,在适宜的区域内进行了烤烟、果品、亚麻三大支柱产业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果树基地建设在加强老果园更新改造和幼树抚育管护的同时,三年新栽果树3601亩,截至1992年年底,精果林累计栽植8.6万亩,目前保存率为65.1%,果品总产量达615万公斤,实现产值412万元。烤烟生产从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入手,在政策、物资、技术上给予优惠倾斜,调动了宜烟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种植区域由1989年的3乡11村发展到1992年的4乡21村;种植面积由801亩扩大到2258亩,三年累计生产烟叶1.56万担,农民获得收入170.4万元,提供税收73.8万元。油料是我县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三年来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7万亩。1992年,油料总产612.1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油品和亚麻市场不景气,近期内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蔬菜生产重点抓了以保护地为主的精菜种植和大路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品种逐年增加,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1992年,蔬菜生产作为我县抗旱救灾的一项主要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区域性西瓜、药材生产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以畜种改良为中心,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家畜存拦保持相对稳定,小家畜及家禽出栏数增加,商品率不断提高。

三年来的区域性经济开发,不仅使我县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而且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使扶贫开发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遭受历史上罕见旱灾的情况下,三年粮食平均产量5449万公斤,比1987至1989年平均产量4061万公斤增产9.8%,全县不得温饱的贫困户基本稳定在10%左右。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还积极抓了劳务输出,有组织地向区内外输出劳务工1500余名,年均创收达400多万元。并重视了吊庄建设,先后建成了学校、医院、粮站等服务机构。截至1992年年底,安置移民4959人,开发配套水浇地12743亩,建设农田防护林带32条,农民人均产粮262.6公斤,人均纯收入247元,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吊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四)地方工业逐步改造提高,乡镇企业有了较快发展

地方工业认真贯彻落实放宽搞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集体承包,强化基础管理,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逐步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工艺改造。三年来,建成了县麻棉纺织厂二期工程和县粮油加工厂味醋、酱油、饲料生产线,完成了银洞沟煤矿巷道延伸、机砖厂砖窑更新和食品厂果脯生产线改造等技改项目,扩大了企业生产能力,奠定了发展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计量、定额、消耗、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建立,生产门路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在包袱重、产品滞销的困境中,寻找市场,求得生存。特别是麻棉纺纱产品销售看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乡镇企业坚持乡、村、户、联户四轮驱动,使这支广大农村异军突起的产业在我县迅速发展。三年来,新建了县农机修造厂、针织厂、黑石头河石料厂、王洼、白阳镇机砖厂等13个乡村集体企业。生产门类己涉及建材、食品、地(挂)毯、草编、修理等六个行业,其中石料、机砖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草编、地(挂)毯加工技术开始向农村辐射,逐步进入千家万户。乡镇企业数量由1989年的2398家发展到1992年的2687家,从业人员由4912人增加到6551人,销售收入由1786.9万元增加到3560.7万元,三年累计向财政提供税收445.1万元,已开始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五)流通企业放活经营,集贸市场日臻繁荣

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流通企业逐步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蓄水池作用的同时,主动进入市场,积极参与竞争。国营商业推行了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调动了广大职工经营积极性,使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品种不断增加,资金周转加快,不仅增加了企业活力,而且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1992年年底,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54万元,比1989年的3808万元增长38%,年均递增11.3%。粮食企业在国家逐步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形势下,拓宽思路,积极开展饲料工业、养殖业、饮食服务业等多种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物资企业在前两年严重亏损和计划内配额物资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发动职工开展创收,减少了亏损。

市场建设,重点改造完善了县城中心市场,草庙、王洼、古城、新集四个乡镇市场和小园子、沟圈两个边贸市场,开发建成了城关粮油专业市场。三年间,新建市场营业用房5154平方米,半封闭式货棚7栋1424.6平方米,部分集贸市场的供水、排洪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同时,还组团学习考察了秦安、庄浪、青铜峡等邻近地区的市场建设,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现在,各级组织关心市场,社会各方集资建设市场的意识正在形成。1992年,全县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084万元,比1989年增长近一倍。

(六)财税金融工作成绩突出,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

财税工作以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为宗旨,一方面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通过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活动,严肃财经纪律,堵塞各种漏洞;另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扶持企业挖潜改造,对具有发展前景而又处境艰难的企业,三年给予减免税照顾89.3万元,促进了经济发展,培植了新的财源,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年来,地方财政累计安排农业投资387.3万元,比1987至1989年增长4.8%,投放挖潜改造资金98.8万元,启动企业不断增强活力。

金融保险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重点,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和经济补偿作用,吸收存款,融通资金,加快了改革进程,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三年累计发放生产性贷款21310万元。1992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275.9万元,比1989年增长53.4%,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380.5万元,人均61元,比1989年人均增加22元。投保范围不断扩大,已涉及财产、人身、农业三类20多项,保费收入累计120万元,对各种事故灾害及时赔付50多万元。

计划、统计、人事、审计、监察、物价、民政、计量等部门,在加强宏观管理,搞好综合平衡,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维护财经纪律,平抑稳定物价、保障群众生活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为推动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我们在总结过去计划生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切实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入手,采取县级领导联系包乡,部门包村等措施,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深化宣传教育,攻难点,把“三关”,抓薄弱环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多胎超生、早婚早育、不够间隔生育得到有效控制。“纯女户”节育有新的突破,改变了连年受罚的被动局面。三年间,完成绝育7683例,置环5644例,人流引产915例,育龄妇女节育率达到81.9%,其中结扎置环率为79.7%,连续三年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总人口控制指标。199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9.93‰,自增率为13.74‰,分别比1989年降低9.85个千分点和11.15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56.17%。据统计,三年内少出生人口6500多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八)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科教文卫等事业健康发展

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四有、三热爱”教育、普法教育、干部理论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和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了创“文明村队”、树“文明单位”等全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推动了各项社会性事业的发展。

科技工作以强化技术服务,促进经济建设为宗旨,结合实施“231工程”,狠抓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三年来,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659期,培训人员3.97万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744人,建立科技示范户551个。组织技术、行政管理人员1412人次,累计承包农林水牧及多种经营项目49个,其中农业“丰收计划”集团技术承包,年均在占总播种面积18.9%的承包田里获得占总产52.4%的粮食产量。先进、实用生产新技术的推大应用,相应产生了一大批种、养、加致富专业户,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三年新建校舍6148平方米,翻建改造旧房屋24826平方米,141所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累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862名。现在,全县在校中小学生60358人,比1989年增加575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5.6%,在校学生巩固率98.2%,分别比1989年增长6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文化广播电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我县“两个文明”建设成就,文化娱乐活动日趋活跃,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充实。史志编纂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档案管理有所加强。

医疗卫生事业以防病治病为中心,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乡镇卫生院建设升级达标活动,努力改善医疗条件,部分村级医疗站已经恢复,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正在形成。

邮电通讯事业以完善通讯功能,提高通讯质量为目标,更新改造了农话线路,县城电话实现自动化,邮政业务量不断扩大。

体育事业立足于提高竞技水平和增强人民体质,组织开展了全县职工、农民篮球比赛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组团参加了区地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促进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民主法制建设立足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通过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密切了与工、青、妇和伊协等群团组织的联系,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同时,加强了政府法制工作,建立了行政复议、应诉制度,制定了一批规范性文件。政法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检查,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开展反盗窃,打击经济犯罪,扫除“六害”,查处非法占用耕地等专项斗争,及时调处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人民武装工作在抓紧国防教育、民兵训练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以劳养武。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上级党政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也凝集着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彭阳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干部职工、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三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方针,扭转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民族团结互助,这是我们应当继续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县委的领导、人大、政协的支持配合和政府班子内部的紧密团结,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全县上下步调一致,众志成城,这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注重调查研究,深化县情认识,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重点突破,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讲求实效,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勤政为民,这是我们各级干部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留下益于后人的业绩,这是我们教育干部群众应当继续弘扬的创业精神;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外引内联,实行多轮驱动,大兴第二、第三产业,这是振兴彭阳经济的必由之路。

全面、正确的分析我县的经济形势,概括地讲,成绩显著但有限,形势大好又严峻,任务光荣而艰巨,前景看好需努力。因此,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就,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商品经济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广大农民普遍存在“温饱即安”“小富即安”等安于观状、易于满足的思想,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单纯依赖于粮食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干部职工队伍中,存在着求稳怕乱、怕冒风险的思想,改革开放意识不强,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脱节,信息导向不灵,技术服务层次不高,产品流通不畅,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致使已确立的支柱产业形不成规模效益。三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与其他行业比例多寡悬殊,与经济发达地区正好相反,国民经济缺乏互补作用。特别是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后劲不足,还没有开发出拳头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四是人口形势依然严峻。我县人口属于典型的年轻增加型结构,正处于生育高峰期,育龄妇女近四万人,况且部分群众生育观念陈旧,多胎超生、不够间隔生育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