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次《建议》特别强调了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
(一)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影响社会稳定
目前,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县市还没有完成“普九”任务,已经“普九”的部分地区水平较低、基础不稳,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经费短缺、教育负债、历史包袱沉重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差,公共卫生条件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民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仍很普遍,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甚至很少能看到报纸、杂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确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在工作实践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农村改革以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建设、业务经费、装备水平有显著改善,但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仍很突出,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目前,农村小学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30%左右,初中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约为城市的1/3;在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中,农村所占比重不足30%,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意义重大
农村公共事业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主要措施
1.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
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应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平等、保障社会安全的职能。同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供给责任,适当减轻县级政府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医疗、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的财政责任,相应增强县以上政府的财政责任。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支持民间兴办农村高中和幼儿园,允许合作经营乡镇卫生院,鼓励社会、个人投资举办医院和医疗诊所,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制定和完善企业、团体和个人捐赠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扩大捐助农村社会事业的规模,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筹集资金、设备,吸收志愿人员。
3.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系统、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富裕地区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良性关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市的教育、卫生、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服务。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试行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地区学校实习任教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在巩固人畜饮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医疗及养老事业
(一)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农村社会发展集中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条件,特别要加大非正规教育的供给,为广大农民提高素质和掌握新技能提供更好的条件。二是扩大低标准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为更多的农民化解“患大病”之忧。三是逐步进行从社区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的转变,提高农民养老的保障程度和水平。
(二)加大政府教育投入
政府教育投入的重点应由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农村尽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就我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完全有条件在农村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加大对农村医疗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近期内,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应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为重点,使贫困农民看得起病,用得起药。私人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针对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服务设施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对村级医生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要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改造农村卫生所(站),并购买一些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设施。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重点用于预防性措施,确保合作医疗参保人员获得免疫接种和早期疾病检查及常规体检等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完善救助方式,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和覆盖面。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循序渐进地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灾有所助的问题。
农民迫切需要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救助,都是低水平的、生存型或基本发展型的。省(市、自治区)政府要像中央政府那样强化责任,特别是投入的责任,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供给的体制,共同建立农村社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初步形成覆盖农村地区的结构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一是将水量安全提升为水质安全,使更多的农民享有的生活用水权与市民一样。二是扩大城乡电网一体化的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享有的用电权与市民一样,支付的电价与市民一样。三是将全天候的县乡路网体系延伸至村组的路网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享有的用路权与市民一样。四是初步建成覆盖农村地区的通信网络,使更多的农民享有的通信权与市民一样。此外,要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要加大国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基础设施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理应成为国债投入的重点领域。二要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通过以工代赈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既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又可以为农民提供短期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三)增加财政支出资金
政府应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投放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上的资源,加强监督。要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政府除了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外,还要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