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要实现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把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建立国家创新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创新的战略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创新的楷模
马克思主义“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语),这就是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历来都最重视创新,他们全都是人类创新的楷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这样的志向: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他们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吸取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进行最彻底的决裂,终于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列宁是一个极富有创新精神、在前辈基础上又提供了大量新东西的革命领袖。众所周知,由于他深入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由一国或数国从帝国主义政治链条的薄弱环节突破,取得胜利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并由此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第十三章国家创新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邓小平同志一生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一生。特别是他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之后,更是在大胆创新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从当今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这一现实出发,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冲破重重阻力,果断地领导中国人民实行了战略中心的转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改革开放之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了青春。
(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人类历史的近代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发展就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谁因循守旧,谁就落后,谁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强大,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是创新上的竞赛。后进国家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古代中国所以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强国,就是由于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活跃,使中国在天文、历法、农耕、水利和冶炼技术方面有大量突破和创新。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至少保持了1000多年的领先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上越来越落后,重要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统治时间过长,特别是自汉武帝以来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上长期实行科举制度,不容许有任何新思想,逐渐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反之,近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所以发展迅速,成为强国,就是由于他们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中解放了出来,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创新、为人类智慧和才能的发挥铺平了道路。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曾把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据超过世界同期总数据的25%的国家称之为“科学活动中心”,把保持为“科学活动中心”的时期叫作“科学兴隆期”。由此他发现,近代以来,“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上发生了由意大利到英国,接着到法国,然后到德国,最后到美国这样几次大转移。其实,把这些国家“科学兴隆期”前后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与“科学活动中心”相伴随,一般都有事先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革命以及而后的经济空前繁荣。
(三)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在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的决定性前提,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着世界经济飞速增长;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江泽民同志根据世界发展趋势的这些主要特点,及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强调科技创新,这确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对当前国际激烈竞争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创新问题上的一大创新。这一高屋建瓴的精辟见解,是我们抢占科技和高新产业制高点、制定面向21世纪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方针。
(四)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
既然创新如此重要,那么,怎么才能有更多、更重大的创新呢?
(1)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对创新的意义的认识,“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形成全社会以开拓进取、努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创新为荣,以因循守旧、无所作为为耻的浓厚风气。
(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善不重真。在中国典籍中,认识论、方法论的著作很少。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在世界上越来越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研究上的突破,真正的创新,首先是对世界及其规律认识上的深化,是艰苦求真的结果。因此,要想使我们的创新事业真正有新的起色、蓬勃发展,就必须努力清除传统文化重善不重真的价值取向,做到真善并重。
(3)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这就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把原则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提倡遇到事情都能问个为什么,都能有自己的见解,善于独立思考。特别是对那些看起来与经验事实并不矛盾的东西,对那些公认的真理和权威的东西也不盲从。
(4)创新是突破原有的框框,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怀疑,不牢固确立起求异思维是做不到的。但由于我国封建专制统治时间过长,自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严重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程朱理学和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更是只要人求同,严重地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要创新,就必须注意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
(5)要想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必须有深入事物本质的大胆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科学理论越是深入,它所包罗的范围越是广大,经验知识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小。在世界科学技术已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和早已形成的儒家文化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有更多、更大的创新,还必须努力改变我们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主要凭感觉、直觉,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把握事物、认识世界的特点,努力学习、吸取其他民族思维方面的长处,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一个民族要想提高创新能力,站到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6)任何创新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的。对各有关领域已达到的成就不了如指掌就想创新,只能是空想。这就是说,大规模的创新,需要有大量具有很高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造就人才这一基础性工作。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当像有些发达国家曾经做过、而且至今还在坚持的那样,用政策法规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真正把教育放在首位。人才培养出来之后,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依靠他们,给他们提供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施展聪明才智进行创新的舞台。有了成果,要坚决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并保证他们能获得由于他们的创新而增值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把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意义
(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关键及其战略意义是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知识化方向转移,大量投入正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信息与通信、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传统观念。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缺少对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识别与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仅将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二)建立国家创新战略有利于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虽不尽相同,但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均日益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美国专利所引用的科学论文的73%来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学研究,只有27%来自企业;1993年至1994年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是1987年至1988年的3倍,而同期专利总数仅增加了30%。可见,科学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而且在不断加强。知识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多数科技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掌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动权,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4个领先地位;世界经济论坛等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领先于日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韩国也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只有重视建立国家创新战略,才能为国家持续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三)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紧密相关;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我国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近年来还有拉大的迹象。一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世界第28位。二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八大类指标中唯一连续下降的指标,从1994年世界第23位下滑了5位。三是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效率不高。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与发展总人数和企业研究与发展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列世界第32位、第21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势必影响我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中华民族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宏愿也将面临挑战。
三、中国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制定了我国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其主要内容为:
(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是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更多地由市场机制起作用。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政府行为起较大作用的现象,还将维持相当长时间,但应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促使其转变。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它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等。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政府行为在知识传播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应注意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
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它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其他机构和组织等;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知识应用主要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和企业是行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并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及企业的行为,应用知识作出科学的决策,以提高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率,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等。
(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措施与总体目标
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建议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工作”、“211工程”和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
“知识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使我国知识创新能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力争我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科学论文总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科技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通过实施上述有关政策措施,实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
(三)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国科学腾飞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知识创新工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更新观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立科研机构体制”,形成与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基本接轨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文化。新模式是开放式、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新机制是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开竞争、择优支持、评价从严、待遇从优、动态调整、激励创新;新文化是倡导学术民主、鼓励首创精神、鼓励竞争合作、尊重人才。
(四)实施国家创新工程的具体措施
1.明确国立科研机构的方向和任务
国立科研机构根据国家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主要从事企业和大学等不愿或无力开展的研究发展工作,主要包括某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研究,某些高技术、竞争前技术和共用技术研究;其他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研究,如国家安全、现代农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灾害、能源、空间、技术监督和计量标准等相关研究等。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国家科研机构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主要从事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并为社会提供大型公共科研设施;部门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与部门法定职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
2.建立和完善“国立科研机构年度预算拨款制度”
依据国家的预算法规,国立科研机构通过主管部门向国家财政部报送“年度预算申请报告”,经财政部审核、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执行。国立科研机构还应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在对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战略性研究给予预算拨款支持的同时,鼓励国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合同的方式,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接受企业、社会的委托研究。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期间,年度预算中增设相应专项经费。
3.建立国立科研机构“科研院所研究理事会制度”
聘请有关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代表、科技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及本单位代表组成研究理事会,负责对科研院所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咨询和评价。研究院所实行院所长负责制。
4.建立国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聘任年限制度”
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录用人员每4年评议和选择1次,通过连续3次评议选择,大约20%的录用人员最终成为科研机构的固定研究人员;固定研究人员也要每4年评议1次。录用研究人员任职期间,将由科研机构给予较为稳定的支持,并享有较高待遇。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议制度和评价方法
包括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科学评价。基础研究要逐步采用国际化评价方法。完善国立科研机构的监督和审计制度。
6.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立科研机构与教学科研型大学和骨干企业的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到大学和企业兼职,或流动到大学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