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6263100000008

第8章 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些思考

一、建立国家战略的主要理念

(一)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核心

对任何国家而言,现实主义都是构建国家大战略的基本思考点。防御性现实主义强调安全合作与自我约束,同时也强调国家自卫的基本原则,重视国际制度的重要作用。为此,在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社会并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发挥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意义,重视自我约束。

(二)以经济主义为首务

所谓经济主义,既包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战略安排,也表明要以经济为主要对外交往方式的国际战略设计。经济路线是一条和平的路线,一条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的路线;经济手段是与国际社会交往获得双赢局面的最重要的手段。中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世界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使各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受益;富邻才能睦邻、安邻。

(三)以区域优先为重点

要大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10 1”合作、“10 3”合作,继续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巩固与发展;要创立有助于区域经济和进一步经济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制度,为有关国家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机会与机制。中国积极促进与东盟、东亚、南亚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机制,既有利于在自己利益攸关的地区培育和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惠、互助的地区秩序,又可消除在建设性的互动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隔阂和积怨,探索并逐步确立国家间和国际关系的新准则。

(四)以合作、协调为主要途径

在国际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大国之间的合作与政策协调不断加强,随着国际关系的多元化进程,制度一体化也在发展,我国应加强与大国政策协调,避免非核心战略利益上的冲突,以合作的、建设性的姿态,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追求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中国和平崛起被国际社会接受的重要标志。

(五)以优化形象为主要手段

要塑造一个负责任、建设性、可预期、可信赖的国际形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将“负责任大国”作为国际地位的标示,积极提供全球性和区域性公共物品,逐步树立起负责任的国家形象。由此可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合作与协调,重视维护国际道义,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大国道义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

(一)把握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国家战略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等基本利益,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和国家战略目标。我国必须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原则和利益,符合国家力量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国家战略。

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大体包括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或范畴。在和平条件下,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屡次碰到的困惑是对什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的判断上。而对利益的判断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既存在多次并长时间地因为对战略形势判断失误而导致的战略性决策失误,也存在因为没有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意识而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发展机遇,这是应深刻反省并引以为戒的。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国家利益仍主要是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在国家安全方面仍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国内其他地区的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等基本的国家安全神圣使命。但安全不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除非发生世界大战和对中国领土全面入侵或严重分裂的形势,否则,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才是21世纪新阶段及以后相当长时期的国家根本利益。

国家利益中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有着辩证的关系: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依赖于发展。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必须依靠国家的发展,国家安全利益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国家发展利益的真正实现。我国要根本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必须依靠实现国家发展、实现发展利益。要牢记邓小平的教导:“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二)正确判断我国的国家力量

对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判断和认识,这同对国家力量的分析有直接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国际关系基本上仍是力量关系。国家利益、理想目标的实现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中国仍然是个经济、技术、军事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七,切勿相信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将中国列为第二或第三大经济强国的误判误导。特别是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实际上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在军事上,中国军事力量差距更大,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同美、俄有数百倍的差距,主要常规武器装备也落在美、俄、日、印、韩等国之后很远很远。

(三)21世纪的国家战略

21世纪中国要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应该牢牢把握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外交战略和安全战略。这三个战略是中国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在和平时期,国家的根本战略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它是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最高层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尊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最根本保障,是解决中国重大问题的根本出路。

21世纪须注重软力量、软科学的建设,注重建立创造性的机制、体制,重视创新,重视科技和教育,重视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这是中国能否在信息时代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不能只口头上讲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必须打破限制人的创造性、使大量人才内耗的旧机制、旧体制、旧观念,使千千万万能在国外作出成就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也照样能作出成就!

参考文献

[1]冷溶:“邓小平战略思想方法”,《中国社会发展战略》1994年第3期。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贺金瑞:“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的变革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龚育之:《中国社会主义论二十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5]王京生:“论三步走的科学性”,《理论学刊》(济南)1994年第5期。

[6]汤群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战略”,《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朱开轩:“科教兴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8]张可云:“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开发研究》1997年第5期。

[9]康平:《中国发展战略》,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10]卢黄熙:“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选择探讨”,《广东党史》2001年第5期。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新网,2005年10月18日。

[12]温家宝:“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新网,2005年10月19日。

[13]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新战略——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段培君执笔),《人民日报》,2003年8月20日。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上),《经济参考报》2005年第20期。

[15]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团结报》,2005年6月28日。

[16]相马胜:“中国谋求多层次而广泛的发展”,日本《富士产商报》,2005年6月21日。

[17]《解放军报》,2003年12月27日、2004年3月15日。

[18]《人民日报》,200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