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6265700000038

第38章 盛世作为(81 岁—108 岁)(3)

从“早慕方技”至武德年间,孙思邈亲手炼丹的事少了,治疗服石药过量而染疾者却多。故在写作《千金要方》时,专收“解五石毒”论三首、方三十五首、证二十八条。此为孙思邈治疗该类疾病的基本总结。

例二,喜得《服水经》一卷。孙思邈写道:“武德中,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不舍昼夜,其书多有蠹坏,文字颇致残缺。因暇隙寻其义理,集成一篇,好道君子勤而修之,神仙可致焉。”[85-1]《服水经》为道家代表性著作之一,授其书者姓名不详,授书地点或在京师,或在道观,或在山林。据孙思邈言,他早知有真人得水仙授法,极感兴趣,可惜他人不传,徒唤奈何。待到“武德中”,却有人主动馈赠该书,可知孙思邈已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人缘亦好。孙思邈意外得之,喜不自禁,乃有所记。

孙思邈对饮水极有讲究,就此还有一番理论,专论水与人的关系:“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润下为泽,升而为云,集而为雾,降而为雨,故水之为用,其利博哉。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寻之莫测其涯,望之莫睹其际。故含灵受气,非水不生;万物禀形,非水不育;大则包禀天地,细则随气方圆。”[85-2]此则孙思邈对水性的独到阐述。水在他心中,已被神化。

例三,感染毒疮及治愈经过。据孙思邈自述,本人曾多次感染毒疮,见于记载者,此为第一回。书云:“余以武德中六月得此疾,经五六日觉心闷不佳,以他法治不愈。又有人教画地作蠼螋形,以刀子细细尽取蠼螋腹中土,就中以唾和成泥涂之,再涂即愈。”

孙思邈所说“此疾”,套用现在医学语言,即荨麻疹。“其状身中忽有处疹痛如芒刺”,那疹子“四边赤,中央有白脓如黍粟,亦令人皮肉急,举身恶寒壮热,剧者连起竟腰胁胸也”。一般治法是,“初得之,磨犀角涂之,止其毒,治如火丹法。”而孙思邈的治法较为特殊,已如上述。论病之起因,孙思邈认为:“凡蠼螋虫尿人影著处,便令人病疮。”[86]此说又有点玄乎。实情是,孙思邈偶被蠼螋所扎,受伤引起感染,后以犀角止其毒,如火丹治之。

还有最重要一例,即治愈尼姑庵净明住持的痼疾。关于此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膀胱腑·霍乱第六》篇中,记载如下:“武德中,有德行尼名净明,患此(指霍乱——引者注)已久,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发即至死。时在朝太医蒋许甘巢之徒亦不能识。余以霍乱治之,处此方(指‘治霍乱,使百年不发方’——引者注)得愈。故疏而记之。”

净明尼姑乃德行高尚之人,为长安郊区一尼姑庵住持。因其德高,在信徒中享誉甚隆。孙思邈此前听说此人,未曾见过。待入庵见时,不由暗暗吃惊:怎的衰成这样?必是病得久了。

前些年天下****,尼姑庵成了众多女信徒向往福地。来此避祸者上至皇后、嫔妃、公主及其他命妇,下至普通村姑。大家都认为这儿相对安全,故争着往里拥。可惜尼姑庵容纳有限,因之变得拥挤不堪。寄居者突然爆满,饮食及其他生活条件自然变坏,接着便是不可避免的疾病流行,体质素弱或抵抗力下降者,必先受害。

净明住持心地善良,时刻把方便让给他人,自己不幸成了传染病受害者。现天下虽定,其痼疾却未曾治愈。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发即几乎至死。友人们急得不行,四处求医,甚至惊动了太医署。太医署大医巢元方等人,个个名满天下,感净明住持德行,都乐意给她诊疗。净明住持服药之后,病情却仍未缓解。

这时,有人向她推荐孙思邈。

“他行吗?我这毛病,可经过好几个太医哟。”净明住持颇为质疑。

“没关系的。都说老先生人品好,医术亦高。”

“那我上他家吧。只不知他住在哪儿?”

于是便有年轻尼姑入城区打听孙思邈住处。几经辗转,终通过秦王府家丁得知实情。

孙思邈对释门信众深怀好感,见了释门人士,便会回想起第一次遭遇兵祸时,被释门信徒收留疗理的情形。故这回听说净明尼姑病况,立即步行数十里,来到位于终南山下的尼姑庵。同行者欲替他雇一辆马车,孙思邈笑着拒绝:“哪天我真走不动了,请给雇一头毛驴好了。”

孙思邈以八十高龄,拄一拐杖,精神抖擞地来到尼姑庵。乍见到净明住持,不由替她操心。原来净明住持长年受疾病折磨,已瘦得不成样子,身上袈裟似挂在衣架上一般。她却仍强撑身子,保持乐观心态,故能坚持至今。为对孙思邈表示敬重,她特地由人扶着,站在山门外迎客。

“大师您好。老朽拜见大师。”孙思邈顾不得行走劳累,忙抢步上前,屈膝行礼。

“啊哟,哪敢哪敢。我这身子被疾病缠的,再经不起折杀哟。”净明住持乐呵呵地道。

“看大师这等精神,任何疾患都不在话下。”孙思邈声调高昂地道。

孙思邈与净明住持分宾主坐下后,即开始轻松交谈,同时观察对方脸色。孙思邈虽不曾把脉和看舌苔颜色,对净明病症已心中有数。而当他听毕净明住持的治病经过,心里却犯嘀咕:这回没准会得罪四位同行。

前面说过,杨广时代,巢元方曾奉旨主编《诸病源候论》。杨广因信任孙思邈,亦动员他参与。孙思邈不想与人争功,乃予婉谢。他的一贯作风是,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也不与同行攀比高下,自己埋头治病,任由患者评说。

而这一回,他却不可避免地要与巢元方等产生歧见了。

孙思邈经仔细诊查,不仅不认同巢元方等人对净明住持的诊断结论,相反认为巢氏等人治疗方向完全错了。巢元方等皆认为净明住持患的是伤寒,而孙思邈确诊,净明住持所患乃是霍乱。霍乱与伤寒病状虽有相近之处,霍乱患者却常伴头痛发热、遍体诸筋扭曲回转,且恶寒而复吐痢。伤寒症则无此特征。

孙思邈最后拿定主意:患者健康为最,其他不可多虑。

孙思邈好在此前接诊过霍乱患者,积下不少良方。根据净明住持的个性特征,孙思邈一挽袖口,提笔铺纸,毅然处方:

虎掌 薇衔各二两 枳实 附子 人参 槟榔 干姜各三两 厚朴六两 皂荚三寸 白术五两 上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日三。

孙思邈所处此“治霍乱,使百年不发方”,用药分量很重,旨在迅速止住病情,不使继续延误。净明住持享誉甚高,其健康状况备受关注。而有四位太医诊断结论在先,孙思邈若出差错即成话柄。他却果断处方,可见不乏胆识。

结果证明,孙思邈诊断正确,药方也使用对症。经一段时间服用,终使净明尼姑远离霍乱之苦,同时避免了霍乱在尼姑庵流行。

孙思邈虽在此病例上与巢元方产生分歧,却并不妨碍他对巢元方的尊重。巢氏《诸病源候论》完稿时,孙思邈曾四处托人,设法购得。以后他写作《千金要方》,亦多处引录巢氏研究成果。

霍乱在彼时亦为可怕顽疾,极易流行感染,死亡者甚多。众人不解,常喻为天降之灾,鬼神推之,乃不可治。还有人求助鬼神,烧香跪拜,以致拥塞寺庙道观。

为防止众人误入歧途,孙思邈一再强调:“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食饮,非关鬼神。夫饱食肫脍,复餐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啖。眠卧冷席,多饮寒浆,胃中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拥而反戾。阳气欲升,阴气欲降,阴阳乖隔,变成吐痢。头痛如破,百节如解,遍体诸筋皆为回转。论时虽小,卒病之中最为可畏。虽临深履危,不足以喻之也。养生者,宜达其旨趣,庶可免于夭横矣。”[87]

为进一步吸取教训,孙思邈特请净明住持回忆发病原因。她乃记起在食品匮乏之时,为照顾他人,自己常吃其他修行者的残羹剩饭,有的食物甚至变味发馊。

“呵,老朽明白。原是食物变味发霉所致。”孙思邈叹道。

“没错。可我总舍不得扔掉。”

“您的德行令老朽钦佩不已。可那些食物吃进肚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孙思邈郑重地道。

“多谢大师。难怪大师康健若此。”净明住持由衷赞道,“可否介绍些养生之学?”

孙思邈摆手笑道:“不敢在上师面前逞能。只这饮食,确需讲究。老夫之见,对霉变食物,宁可不食,也不得入腹。”

以后,孙思邈又接诊过其他霍乱病人,发现也与“吃”有关。有的却不是吃了变味发霉的食品,而是别一种情况。孙思邈总结多个患者教训,终找出霍乱起由根源:“大凡霍乱,皆中食脍酪,及饱食杂物过度,不能自裁,夜卧失覆,不善将息所致,以此殒命者众。”故有“谚曰:百病从口生,盖不虚也。”

孙思邈结合临床体验,再论自我防治方法,“凡霍乱,务在温和将息,若冷即遍体转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为佳,仍须三日少少吃粥,三日以后可恣意食息,七日勿杂食为佳,所以养脾气也。”等等。

为防止医者误诊,孙思邈着重指出霍乱病象:“病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恶寒而复吐痢。”[88]

既然是病从口入,故孙思邈有的放矢,提出“食治”之说。即: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此为防病治病的重要内容。为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孙思邈主张: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醋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

孙思邈又曰:“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孙思邈再言:“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

孙思邈郑重提醒诸人,有些不良习惯务必戒除,例如:“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

孙思邈甚至要求尽可能定时进食,提出:“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干呕。”等等。[89]

孙思邈以上所言,无疑是这位寿高贤者的经验之谈。

从“治”的角度,孙思邈强调,疾病初始,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

孙思邈还提出与五脏对应的食疗原理。例如: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宜食大豆黄卷、豕肉、栗、藿。

孙思邈再述“五味动病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气,气病勿食辛;咸走血,血病勿食咸。”[90]

孙思邈通过治疗霍乱,对先“以食治之,然后命药”的认识更加深刻,推论也更严谨,我国中医食疗理念,即自此始。

四 重在养性 指导李渊老年养生

人心叵测,世事难料,城头霸王旗号多变。李渊才在龙椅上坐了九年,却不得不交给老二李世民。对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事变”,已有诸多写本,故不再赘述。只说李渊受“玄武门之变”影响,身体大受摧残。孙思邈为帮助李渊康复,大费心思。由此引出一个老年性亢奋者的故事,让李渊清醒不少。

“玄武门事变”发生之时,传说李渊正在湖上泛舟,见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李元吉两颗血淋淋的头颅来见,差点栽下水去。

事发之前,李世民曾在李渊面前痛哭,说兄长如何设计暗害自己,称他在太子府上喝了毒酒,吐血半斗。李渊听了,既不查其真伪,又不深思此说用意,而是置之不理。延至昨日,李世民告状的内容,变成太子****后宫,张婕妤、尹德妃等皆与其有染。李渊才大为光火,决定理一理儿子之间的是非曲直。他曾在战争初期对老二许诺:“他日若得天下,功高方为太子。”他亦对李建成明确说过:“你不努力立功,太子之位难保。”于是这“太子之位”,便成了激励兄弟竞争的一件道具。

以此观之,李世民兄弟血争,李渊难辞其咎。

李渊被大家救醒时,发现自己已卧于龙榻,张婕妤、尹德妃等皆立于一旁。再看,卧榻旁还跪着一人,即亲手将李建成头颅射穿的老二。李渊本欲将李世民痛斥一番,话音未启,却又晕厥。

不知李渊经过怎样的思考,他与老二之间谈过怎样的条件,唐贞观元年(627),李渊终于传位。江山这一易主,李渊父子表面均得以解脱,李渊自此淡出政事,移居别宫。然李渊受此打击,身体迅速垮下。先是心痛不止,胸胀气短,继而心气弱悸,时或妄语。李世民担心父亲出现闪失,忙召孙思邈火速入宫侍候。

这年,李渊六十三岁,按说已进入老年。而孙思邈八十有六,大于李渊二十三岁。

还在李渊初入长安时,孙思邈曾就老年养生与李渊有过深谈。那时李渊不到六十,却因丧妻之痛,而显得过于老态。

那日孙思邈初入李渊寝宫,膝行上前,虽不知李渊有丧妻之痛,却一望而知皇上内心郁结,伤及心脏,乃直指其疾:“启禀皇上陛下,《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故治病务必养心,养心务必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