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6265700000051

第51章 成就大医(109岁~141岁)(2)

探究孙思邈著述起因,一是方便行医时快捷检索。医家有时面对浩繁药典,急用时却苦于一时无措。故孙思邈有言:“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促,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132]孙思邈由己及人,想众多患者或其家人,紧急时刻翻检医书,不是同样会遇到这类问题么?

二是主张普通人家皆懂得一些基本医药知识。孙思邈认为,谁家都难免有人生病,却切忌病无缓急,均得求医。如治妇人之疾,孙思邈即主张:“养生之家,特须教子女学习此三卷妇人方,令其精晓,即于仓卒之秋,何忧畏也?……敷母之徒,亦不可不学,常宜缮写一本,怀挟随身,以防不虞也。”[133]

三是某些处方虽载于药典,亦有差错。如孙思邈发现:“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余每试之,大悬绝不及甘草。又能加之为甘豆汤,其验尤奇。”[134]

自春秋以来,个人著书不乏其人,医药界亦然。在孙思邈之前,已有多部个人医学著作。除托名之作《黄帝内经》外,尚有扁鹊的《难经》(一说也是托名之作)、张仲景的《伤寒论》、葛洪的《肘后方》、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等。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在百花丛中独开一朵,于中国千古医药经典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四大医药经典之一(另三部医书分别为《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足见其学术地位之崇。

孙思邈何以铸就如此巨著?或可列出诸多因素,而与皇家恰当相处,自为客观条件之一。

孙思邈起初并无著述条件,因接触范围狭窄,所读医书有限。待有机会进入皇宫书库,方知书海之大,浩瀚无边。乃生一念,何不利用这等良机,做一番大事?孙思邈乃拿定主意,与皇宫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不被束缚,又诚恳侍奉。故他虽婉拒爵位,却不放弃入尚药局当值机会。无论遇上哪个帝王,都只求满足一个条件:能借阅和利用御书库藏书。

孙思邈这一念头,先起于侍奉杨坚之时。然而因担心卷入太子之争旋涡,故不敢涉事太深。到杨广一朝,皇上暴烈个性,又令孙思邈望而却步。李渊当国时间甚短,孙思邈来不及与其深度交往。唯有李世民一朝,使孙思邈觉得心里踏实,才再欲一试。此即“自圣唐开辟”之谓也。

孙思邈这一要求,李世民起初也不理解,曾反复问他:“所求仅限于此?”

“启禀皇上,此要求或许过高?”孙思邈试探地道。

“说不高也高,因朕从未将御书库藏书与人。不过朕须问你,为何非得借阅?”

孙思邈知李世民乃非常之帝,不可隐瞒。他便跪地,如实坦陈著书计划。且补充道:“启禀皇上,老朽想自己八十有余,随时可能撒手而去。尚不能将平生所集奇方留给后人,九泉之下亦有所不安。”

李世民听罢,沉思半晌,良久才道:“念你厚道,朕支持你。”

得允进入御书库借阅图书,此事对于孙思邈,与追求仕途者被赐封三品的意义相似。因李世民喜爱图书收藏,故御书库内陈列图书多至千万,远胜陈朝宫廷书房。

李世民喜欢收藏珍本,以收藏王羲之《兰亭集序》最为著名。野史有传:李世民为使善本到手,曾用不光彩手段。及至老死,竟命将善本随同葬入陵寝,至今不见天日。李世民能给孙思邈如此便利,可知孙思邈人格力量。

孙思邈进入书库后,专门挑选善本藏书,并刻意觅寻与治疗麻风病相关书籍,因此类图书平日在别处根本见不着。书库太大,孙思邈一如从前,从靠门边第一个书柜开始,逐一查阅,不放过任何一种。

这样,孙思邈便有幸亲睹若干古典真迹,其中不乏价值甚高的孤本。上古关于麻风病例记载,即在御书库见得。内云:

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麋突,不可智其可病,毋它坐。”[135]

孙思邈喜极,忙拿着图书在御书库吏员处登记,再脱下长衫,将那书小心包好,自己则只剩了一件单衣,高兴地掖着书籍回家。

孙思邈如获至宝,回到家里便坐下抄录。夫人把饭菜送到他面前,孙思邈还不肯停笔。夫人将笔抢下,他才抱歉地笑笑,抓过饭菜,边吃边看着书本。他三扒两扒把饭菜送下肚去,又继续抄写,直至午夜还不肯停笔。

孙思邈充分利用借阅御书库医典的机会,每夜抄写。因那书借阅皆有限时,孙思邈务必及时摘抄,及时奉还,否则就会被取消借阅资格。夫人担心他伤了身体,两人轮班抄写。这样连干数个通宵,终将厚厚几大卷竹简抄完。孙思邈累得趴倒在案几上,夫人也仰面躺着不想动弹。

夫人将抄好的书稿装订成册,孙思邈则提前一天,将图书奉还给御书库吏员。御书库吏员颇为惊异,孙思邈读书竟如此之速,却未想到他不是看书,而是在抄。其所抄真本,唯御书库独存。而所有抄本装订成册后,又成了一本本弥足珍贵的图书。

与皇室保持适度交往,于孙思邈自有所得。首先彻底解除了衣食之忧,不必每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孙思邈想,读书人若无法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对钻研学问将大有妨碍。陶潜先生虽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当他瓮中无粒米、壶内无滴酒、身上无鹑衣时,再面对南山之菊,恐难生悠然之情。故孙思邈毕其一生,从不盲目抗上,努力适应周边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李世民成全了孙思邈。而李世民并非慈善家,有自己的行事奉条。

与皇室保持一定接触,并非成功唯一要素,因具备此种优势者还大有其人。何以孙思邈大功告成?最要紧者,孙思邈有其明确而高尚的著述动机。

文士著书,有人因愤而著,有人因忧而著,有人因情而著,有人为仕而著,也有为“稻粱谋”而著述者。孙思邈著述宗旨颇不一般,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明确宣称:他之著书立说,乃“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用现今通俗说法,他是为大众而著作,为大众所利用。

这不是一个简单口号。在那一时代,一个秘方便可养活一家老小,甚至披泽后代。唯其如此,才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现象存在。孙思邈却将集得的所有方术悉数公开,不分秘籍。

粗略归纳,孙思邈书中药方,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是“躬自验之”的佳方。如那若干治疔肿痈疽的处方:“余(孙思邈本人——引者注)平生数病痈疽,得效者皆即记之……此皆躬自验之,故特论之耳。”前述“大理气丸方”等亦是。

二是辑录名家的妙方。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小肠腑》中专辟“风眩”一节,载徐嗣伯叙论三首,方十首,灸禁法二首。为让后人记得徐氏功德,特予说明:“思邈盖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杂,故此特立风眩方条,专出徐氏方焉。”且嘱,“后人能晓得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那“徐之才逐月养胎方”亦是。

三是访自民间的偏方。孙思邈书中,猪屎、牛屎、鸡屎、羊屎、猫屎等皆可入药。另有牛角、马蹄、牛鼻绳等农家常见之物,也在药品之列。如“治毒热攻手足、赤肿掀热、疼痛欲脱方:煮马屎若羊屎汁,渍之,日三度。”“又方:稻穰灰汁渍之。”[136]所有这些,均系孙思邈于民间亲自采集。

四是来自隐士的奇方。那时有些高人,身怀绝技却隐居山林,与白云野鹤作伴,耻与官府合作。孙思邈每有所闻,必设法拜见,以求奇方。如那“芫花散方”,治一切风冷痰饮,孙思邈亲记获取经过:“遐览前古,莫睹此方。有高人李孝隆者,自云隋初受之于定州山僧惠通道人,此后用之有效验,秘而不传,但得其药,其方不可得而闻。吾始得之于静智道人,将三纪于兹矣,时俗名医未之许也,然比行之,极有神验……故述之篇末,以贻后嗣。”[137]

五是“博采群经”择选的要方。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伤寒上》中,说明治伤寒诸方来源:“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又述对治痢疾方之择录过程:“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

六是荟萃古代名师的名方。在孙思邈之前,已有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王叔和乃至更远的彭祖诸师,皆为医界圣手。在《千金要方》中,对他们的处方、治术皆有录入。例如彭祖,许多史传将他说得神乎其神。而在孙思邈书中,彭祖即是有血有肉,完全可以亲近。如孙思邈曾引彭祖之言:“上士别床,中士异被”,又引彭祖一方:“使人丁壮不老,房室不劳损气力,颜色不衰者,莫过麋角。其法:刮之为末十两,用生附子一枚合之,酒服方寸匕,日三,大良。亦可熬令微黄,单服之,亦令人不老。然迟缓不及附子者,又以雀卵和为丸,弥佳,服之二十日大有效。”[138]读此文字,可知彭祖非虚妄之人。

七是拾遗古代宫廷的稀方。孙思邈书中有一稀方,名为“夏姬杏仁方”,显系古代宫廷之方。该药方补虚羸,美容颜。其法为:杏仁三升,纳汤中,去皮尖双仁,熟捣,盆中水研,取七八升汁,以铁釜置煻火上,取羊脂四斤摩釜消之,纳杏仁汁,温之四五日,色如金状。饵如弹子,日三。百日肥白,易容,人不识。”[139]

八是选用同代高士的良方。甄权与孙思邈同为当代名医,孙思邈对其相当敬重。在他的著作里,收有甄权良方多首。其中如“仁寿宫备身患脚奉敕”治法,为针灸神功。“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甄权所为。”[140]

九是征集地方名士的妙方:如“北地太守方”“金城太守方”“北平太守方”“九江太守方”“巴蜀太守奏方”等,皆采自地方名流,疗效甚佳。

十是择采道家释门的秘方。或许与孙思邈师从有关,本书道家医方分量甚重,如“太一神精丹”方、“太乙备急散方”等。对释门秘方,亦不排斥。如治风毒脚气卷中有:“释门深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今取其所经用灼然有效者,以备仓卒,余者不复具述。”[141]

十一是收录民间凡人的异方。医药之业,自古凡人不乏异术。孙思邈对此非常重视,特录于书中。如孙思邈去衢州时,得治好忘益智方,去齐州时,得齐州荣姥方等。

十二是筛选外国人的好方。孙思邈生活时代,常有外国人在长安求学经商,而以天竺人、波斯人居多。孙思邈乃留心异国方术,以利国人。在《千金翼方·万病》篇中,专载外国药方,其中以天竺国者居多。该卷有“总疗万病论”一章,“阿加佗丸主万病”一章,“耆婆治恶病”一章,“蹋曲疗冷”一章。其中“耆婆治恶病”载方十一首,论七首。

由此推测,孙思邈为著是书,何等发奋。

孙思邈所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涵盖妇人病、少小婴孺病、七窍病、风毒脚气病、诸风病、伤寒病、肝病、胆病、心病、小肠腑病、脾脏病、胃病、肺病、大肠病、肾病、膀胱病、消渴、淋闭、尿血、水肿病、疔肿痈疽病、痔漏病、解毒并杂治等二十门类,列方四千五百余首,还有食治、养性、平脉、针灸、备急等重要内容。其巨著既有医理,又有药方;既有医治,又有本草;既有方术,又有针灸;既有药疗,又有食治;既有疗救,又有养生;既治已病,又治未病……真可谓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其书内容之全、范围之广、篇幅之大,不仅超越此前任何个人署名的医著,在他之后,亦无任何医家之书可与之并论。明代同列为四大医药经典的《本草纲目》,因为专论本草,内容与《千金要方》亦有所不及。

三 寻求宽囿 向武皇后再荐美色方药

读书人自古著书不易,传播亦难。传播障碍,或来自当朝,或困于资费。孙氏之前,司马迁的《太史公记》面世之难,惮于当朝打压,故不敢擅自将书公诸民间。孙氏之后,李时珍生前未能见到《本草纲目》成书,原因即在后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完稿之后,同样遭遇流传的难题。究其阻力,来自朝廷,因孙思邈与武则天有过不快。

那是《千金要方》竣工之时,孙思邈将该著呈送皇家,不料竟惹出麻烦。照那不成文之规,古来读书人著书,总以呈送朝廷为首选。在孙思邈之前,如司马迁所著《太史公记》,仅有两部手稿,一部呈送“名山”,即帝王藏书库,一部自己留存,且待日后在读书人中间传抄。在孙思邈之后的宋代,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也是先呈送皇上。此既为荣耀,亦是责任,因二人皆为朝中吏员。

呈送朝廷的书,一般来说,荣誉有了,流传却受了限制。因皇家书库不仅不对民间开放,一般官绅亦难得一睹。故司马迁那一部皇皇大著,一直局限在皇室书库,唯朝廷权贵人士,才有机会阅读。幸有一部自存书稿,藏于司马迁女婿杨敞家。因司马迁当时乃“朝中罪人”,故该书不敢让人私下传阅。直至汉宣帝时,杨敞之子杨恽立下大功,荣封平通侯,杨恽才敢对外宣布:家有外公手写的《太史公记》一部,可供极少数文友传阅和摘抄。此时,司马迁已去世三十余年。

司马迁呈送皇家藏书库那一套正本,尽管允许朝廷大员阅览,却不得外借与传抄。据《汉书·东平思王传》载,汉成帝时期,东平王刘宇进京,欲求赐《太史公记》一书(实为请允许借阅抄录),却未获恩准。可见皇家藏书库管理控制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