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6266100000025

第25章 愈挫愈勇成巨擎

国学常识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人,清代思想家,考据学家。他在哲学上,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他对于朱熹的思想重新解读,重新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的本来意义,强烈地批驳“宋以来儒书之言”。 他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他一生著作很多,包括哲学、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等多方面内容,其著作为《戴震文集》。

国学故事

戴震少年时期家境不富裕,他便跟着父亲东奔西走,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读书。但是,他在科举道路上却不太顺利,他在科举中屡试屡败,一直到快30岁时,才勉强考中了一个秀才。这样的经历没有使他摇头苦叹灰心,使他更加专于读书,他与同乡郑牧、汪肇龙、方矩、程瑶田等跟着当地大儒求学,学到了很多东西。 后来,一场灾难降临了,戴震为了逃避迫害,匆匆去了京城,连行李、衣服都没有来得及带。到了北京之后,戴震寄虽然吃饭都成了问题,但他还是每日讲书研究学问。不久,吏部尚书王安国看中了戴震,将他请到家中,教授自己的儿子。在北京,戴震和一帮北方学者如纪晓岚、朱筠等人经常在一起言谈,交流思想,这使得戴震功力大进。但戴震在科举上仍然没有起色,一直到40岁那年双鬓都白了,戴震才中了举人。但紧接着随后的多年,戴震又年年落榜,未中贡士。这时他已经快50岁了,虽然戴震在经史典籍上的学问和成就有着相当的名气,但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

直到53岁那年,戴震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他性格古板而倔强,人们都不懂得他,也在暗地嘲弄着他。但不久,人们就发现他的学问实在是太渊博了,经史集注,僻字险韵,奇崛幽深,他无所不晓,无所不通。而且他稍微有点不理解的,立即就要刨根问底,翻阅古书,查个究竟。不久,戴震的名气愈发大了,他以满腹经纶、精警诡谲以及那种野性的学问穿透力使别人感到震慑,并很快被尊为知识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晚年,戴震病情严重,双脚浮肿,病痛无疑是对他依次严重的打击。但是,他依然不放弃开读书和写作,在不能出门的情况下,他让人抬着自己去眼镜铺屡换眼镜,换到最后,卖眼镜的没办法了,只好告诉他:“这老光镜中最大的度数了,没有可以再换的了。”即使是这样,戴震仍日夜辛劳,勤于校注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