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四海测验指的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6年),郭守敬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这次活动在设立了二十七个观测点,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其中,最北的北海观测点,设在大约北纬64度,已经靠近北极圈;最南的设在海南岛、西沙群岛。最远的观测点之间,南北长一万多里,东西绵延五千里。四海测验的主持人郭守敬,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他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
国学故事
一次,郭守敬偶然得到一份《石本莲花漏图》,立刻被它迷住了 。“莲花漏”是北宋的一种计时器,由几个漏壶配合组成,结构特别复杂,因而计时也比以前的漏壶精确得多。遗憾的是,到元代时,莲花漏已然失传,不少著名机械学家对着图纸冥思苦索多年,仍然琢磨不出个道道。而郭守敬只用了几天工夫,就摸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并照着图纸成功地复制了一个莲花漏。后来,有人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郭守敬。
郭守敬在与忽必烈见面时,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忽必烈十分欣赏他,立即任命郭守敬为管理水利的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先后完成了20多项农田灌溉、河道航运等工程,件件设计科学合理,收效显著,深得后人称道,他还对元大都通惠河工程的修复。郭守敬经过多次实地勘测,找到了水源,立刻向忽必烈提出开凿大都运粮河的新方案:他根据大都周围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将大都西北昌平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先引入瓮山泊,并让这条引水河在沿途拦截所有原先从西山东流的泉水,汇合成流,这样,便可使运河水量大大增加。另外,由于这些泉水清澈明净,几乎不含泥沙,在运河下游还可建立一系列控制各段水位的闸门,以便运粮船能够平稳行驶。忽必烈听了计划后,深感满意,任命郭守敬全权负责都水监,完成这个工程。
元世祖忽必烈从巩固其封建统治出发,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重视发展农牧业生产,他决定改革历法。这时,郭守敬首先提出根据天象观察、实验,才能定出比较准确的历法。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被皇上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此后,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郭守敬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