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62778700000020

第20章 《材论》

王安石论人才

解题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宋神宗时,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主张教育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服务,人才的培养要理论联系实际。《材论》主要论述怎样识别、运用人才;人才的重要性在于,“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统治者选拔人才,应该是任用他们去做事,因为“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选文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685]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686]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687]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688]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689]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690],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691]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692]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693]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694]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695]。夫南越之修簳[696],簇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697],加强弩之上而彍[698]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699]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700]之所宝也。然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701]。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702]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703]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后,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704]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705]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出处】(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四《论议》,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