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教与教化
解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相传著有《道德经》,包括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共五千余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反对儒家提出的“仁义孝悌”,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主张“不以智治国”,提出“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在教育方面,把“道”作为认识、追求的目标,培养具备“无为”品质的人,要“道法自然”,贵“无”、知“常”、守“柔”,主张返璞归真,顺应自然,“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选文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100]之事,行不言之教。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101]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102]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103]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104],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105]不足,故令有所属[106]。见素抱朴[107],少私寡欲。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108];善言无瑕谪[109];善数不用筹策[110];善闭无关楗[111]而不可开;善结[112]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113]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114]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115]寿。
三十六章
将欲歙[116]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11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118]人。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1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120],而王公以为称[121]。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122]。”吾将以为教父[123]。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124]。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125]。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126],其用不弊[127]。大盈若冲[128],其用不穷[12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30]。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131]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132],而民弥[133]贫;民多利器,国家滋[134]昏;民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135],非以明民[136],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137];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138]。常知稽式是谓元德。元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139],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140]必以言下之[141];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142]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老子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