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来讲,芹菜不仅是美味适口的蔬菜,还有辅助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年龄大了,稍不注意,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就攀附上我了。体检的时候,医生让我在按时吃药的同时,还要多吃一些芹菜。芹菜本就是我喜欢的蔬菜,还能有降压、稀释血脂的功效,我家的餐桌上芹菜做的菜肴就逐渐多了起来。
查资料后知道,芹菜中富有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也很丰富。中医认为芹菜有“甘凉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明目和养精益气、补血健脾、止咳利尿、降压镇静”等功用,对防治糖尿病、贫血、小儿佝偻症、血管硬化和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等病症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芹菜不但药用价值高,食补作用明显,而且还能调制出各种美味的菜肴。芹菜馅饺子是我爱吃的一种菜饭皆备的饭食。芹菜焯水剁细,猪肉馅加酱油、料酒、素油、姜粉、五香粉、剁细的海米碎、盐、香油、鸡精调味,用力搅打使之上劲儿。剁好的芹菜稍挤水后,混入调制好的猪肉馅内,此时再加一点剁细的葱白,搅拌均匀就可以包了,味道很不错的,有一种清香。要想吃素一点,就用鸡蛋、木耳取代猪肉,去掉姜粉和酱油,这样的饺子芹菜香气更浓,食补的效果更好。有一点要记住,芹菜饺子要吃刚刚出锅的,凉透了就不好吃了,加热后再吃,也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还有就是经常作为辅助小菜的拌芹菜。这可以有多种做法,针对不同的芹菜品种,拌的方法也不同。细嫩的水芹,洗干净焯水断生,加点盐,点入花椒油拌拌,嫩嫩脆脆、清爽可口。一般的芹菜(旱芹),外表和嫩心切段分别焯水断生,花生米带皮在放有八角(大料)和盐的锅里煮熟后去皮(不去也可以),黑木耳发透洗净,将芹菜、花生米、木耳加盐和香油拌匀即可食用。翠绿鲜嫩的芹菜、白白胖胖的花生米、黑大厚实的木耳杂陈相间,好看、好吃,降血压、降血脂,还有补血的功效。
还有一种香菇丝拌芹菜,我做的少,但是味道也很好,香菇也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之一,长吃有防癌的功效。做法是:芹菜取芯切丝焯水,水发香菇切丝,广味香肠切丝,香肠丝、香菇丝用油煸炒出味至熟,出锅和芹菜丝拌在一起,放盐、味精、糖、香油调味,搅拌均匀后,放入冰箱冷藏一会儿,味道更佳。
东北有一种芹菜肉丝炒宽粉,是地道的东北农家菜。粉条用的是土豆粉,用前泡软,然后和芹菜、肉丝一起炒。芹菜稍硬,宽粉偏软,软硬之间,很有咀嚼的快感,味道也不错。
还有就是家里腌的咸菜中有腌芹菜。小时候家贫,秋天里外婆和母亲经常会腌一些芹菜作咸菜冬日里吃。现在还能想起那个味道,脆脆绿绿的,尤其是在腌菜坛子里同时腌入柿子椒和尖椒,芹菜就有了浅浅的辣意。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打电话问了母亲。母亲告诉我,就用盐和白开水,水要没过腌菜,上面用白菜帮子压住,菜帮子上面再用石头压住,不能让腌的菜露出水面,露出来菜就会坏了。小的时候吃多了,虽然吃的时候要点几滴香油,还是腻烦了。倒是从湖南来的一个客人,对这种腌菜赞不绝口,还认真地向外婆讨教了腌菜的要领。外婆走了很多年了,母亲也老了,家也从胡同里的平房换到了楼房,也就没有再腌咸菜了,再想吃到亲人为我们腌的咸菜,已经成为奢侈的梦想。
一般人吃芹菜,基本上是吃茎扔叶。芹菜叶也是可以吃的,而且很好吃。妻子为我做过一种简易的腌菜,用的就是芹菜叶。芹菜叶洗净晾干切成细末,撒上盐和鸡精,密封在瓶子里放入冰箱。吃面条或是喝粥的时候,拿出来撒上一点,碧绿清香,养眼好吃,而且开胃,个人感觉比市场里的咸菜好吃多了。
冬日里吃芹菜,有利于补充营养,增强人体抵抗力。在数九寒天里吃些芹菜,有助于防止口干舌燥、气喘心烦。芹菜中的铁和钙对少年儿童以及孕妇、正在哺乳期的妇女更有益处。
多吃芹菜,有益于你的健康。
鳝鱼
又到小暑,历书上说,小暑是小热,还没有到大热的时候。不过北京闷热潮湿的雾霾天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了,只好借机到江南躲上几天。到江南其实也不能算是好的选择,因为这个时候江南的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真正的暑热即将开始。水乡的闷热潮湿比北京的干热还要难熬,只是空气质量会好上一些。要说避暑的话,应该去东北,最好到哈尔滨或者兴安岭一带,那里肯定凉快,而且空气质量也会好上许多。虽然现在是自由身了,却愈发感到身不由己。去不了东北,去不了兴安岭,只好来到长江边上的马鞍山了。
每每日子到了小暑节气,总是要吃上几条鳝鱼应个景的。南方的老话讲:“小暑黄鳝赛人参。”这个时候吃鳝鱼最是滋补。按照淮扬菜中“长鱼宴”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鳝鱼最为肥美,也最具滋补作用。中医的养生理论说,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只是北方鳝鱼见得少,吃法更少,我也是1995年之后多次到江南,才真正见识了南方的鳝鱼菜肴。最为著名的淮安“长鱼宴”,据说有108道菜式,主料都是鳝鱼。不过据我所知完全吃过的人并不多,因为很多菜式的配料太过复杂名贵,做起来比较麻烦,价格又贵,不是老百姓的吃食,一般的酒楼也没有售卖。大致见过、吃过的不过是那些常见的鳝鱼菜式:响油鳝糊、炝虎尾、烧鳝筒、软兜长鱼、生炒蝴蝶片、虾爆鳝、水煮鳝鱼、干煸鳝鱼等。
我吃鳝鱼只因为它的美妙滋味,基本上没有考虑过什么滋补作用。好吃的菜肴总是招人喜欢的,如果吃下去还能强身壮体,那就是一举两得的意外之喜了。不过对于鳝鱼,总有人说养殖的时候会使用许多药物保证产量,这样的话说了很多年,但是从来没有影响过我对鳝鱼菜式的热情。曾经就此话题问过几位淮扬菜大师,他们一致回答是危言耸听。在他们的经验里,没有见过只是听说过用药物饲养鳝鱼,于是我就放心地吃了。
在我的鳝鱼菜肴体验中,有几道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川菜中的鲜毛豆烧鳝鱼。鳝鱼和毛豆烧在一起,在浓浓的汤汁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浇在米饭上,顿时让米饭变得色彩缤纷,充满了诱人的食欲。
杭州奎元馆的虾爆鳝面。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面条,可以过桥吃,就是浇头单独放在一个盘子里,也可以把浇头放到面里一起吃。杭州的朋友说,虾爆鳝面的关键,在于选料、制作上的精益求精。爆鳝片一定要用菜油,炒虾仁要用猪油,面条要点几滴香油增香;同时黄鳝是吐尽泥沙才宰杀的,鱼肉炒菜,鱼骨熬汤;虾仁是现剥的河虾仁,鲜活弹牙;面粉用无锡产的头号面粉,面条人工擀制,碱性适中。完成了这几道工序,才能成就虾爆鳝面的美味。
阳澄湖农家乐的蒜子烧鳝筒。苏南的名菜,农家做得也很好。鳝鱼是湖里产的,用着近便,自然新鲜,中午觉得好吃,晚上继续保留。鳝鱼肉的鲜嫩活爽在这道菜里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经吃过一道鳝菇金粉,这是个汤菜,由鳝鱼丝、金针菇、红薯粉制成,汤是店家特制的,入口的感觉是鲜、香、麻、辣,口感丰富,回味悠长。自以为,要想体会川菜的美味,一定要学会体会麻的香,喜欢了,就能吃出一种High的感觉来。这道鳝菇金粉,真的让我吃High了。
软兜长鱼。淮扬菜长鱼宴中有108式鳝鱼菜肴,软兜长鱼是其中的经典菜式。选用笔杆粗细的长鱼活汆,汆后要用软布抹去长鱼身上的黏液,去掉土腥气;汆后须盖上盖儿离火略焖一会儿,以保证其软嫩;用竹扦剔骨,用鸡汤煨一下,加蒜、醋、白胡椒辣粉烹制。清甜爽口,软嫩鲜活。
面条
前几年的一部贺岁片《赵氏孤儿》中,葛优扮演的程婴吃面条的画面引起了历史爱好者的热议。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小麦已经作为食物出现了,但是用小麦粉做的面条却要晚上几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具体到“面条”这个名词的出现,则是宋代以后了。
麦子在中国最早是粒食的,人们把麦子去壳后蒸熟食之,即是所谓的“麦饭”,即使是在已经有了面条的宋代,蒸麦粒而食的习惯还依然保留着。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蒸而食之是老百姓吃小麦的主要方式。把麦子磨成面粉变化出其他的吃法,在那个年月还是贵族们的专享,没有普及到民间。
不过面条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现在我们说的面条,宋代以前叫作汤饼。明末的张岱在《夜航船》中说:“魏作汤饼,晋作馎饦。”(馎饦即面,简于汤饼)汤饼其实就是面片儿,后来又演化出“索饼”,很像今天的宽面条。到了晋朝,汤饼就有了细条状的了,这时叫作“馎饦”。唐代依然称为“馎饦”,到了宋代,始见“面条”的称呼,而且做面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除了煮之外,还有炒、焖、煎,面条的浇头更有了很大的扩展,各种荤素菜都可以拌面而食,和现在已经差不多了。
古时民俗是在伏日吃面,为的是辟邪。要说伏天里为什么要吃面条,这里面还真有一些道理。伏天吃面条,这个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开始的时候是吃“汤饼”,也就是热汤面,为的是辟恶驱邪,演化到后来,汤饼的名称变成了面条,面条的种类也多了,伏天吃面条这个习俗也保留了下来。
辟恶驱邪是迷信,但是伏天正是新麦子上市的时候,用新麦子做成的面条,营养好,味道好,自然受到人们的喜欢了。现如今面条的种类很多,伏天的时候天气热,吃热汤面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面条,炸酱面、打卤面、茄子汆面、三合油面、芝麻酱面、西红柿鸡蛋面,还有各地花样繁多的凉面、冷面、刀削面、扯面、拉面等。
生辰之日吃面条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代。《唐书·王皇后》说:“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阿忠脱衣换面,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时候吃上面条。
生日那天吃面条,源于“弄璋之喜”。古时,生了男孩称为“弄璋”(生女叫作“弄瓦”),男尊女卑,生了儿子自然要庆贺一番,大宴亲朋好友,朋友们也争当“弄璋之客”。弄璋之宴主要是吃“汤饼”(面条),刘禹锡有诗云:“忆尔悬弧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麒麟,麟儿,男孩也。
但为什么要在弄璋之时吃面条(汤饼)呢?面条形状窄而长,可谓长、瘦,爱好谐音的中国人便用面条作为诞辰的食物,取“长寿”之意。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就是说面条在当时已经成为祝福新生儿长命百岁的象征了。此习俗慢慢延续、演化,来碗“长寿面”就成为生日之餐的必备品了。
宋代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四川风味的插肉面、南方风味的桐皮熟脍面,以及鸡丝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炒鸡面、笋泼肉面等面条的品种。这是因为秦朝已经开发了四川,陕人喜吃面条的习惯也就随之进入了天府之国,而宋朝都城南迁杭州,把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带到了西子湖畔,现如今杭州城的面条种类冠绝东南,就是宋朝南迁的遗留。
随着人员的流动,面条也随着人们迁徙的脚步,在当地扎根落户,演化出合乎当地饮食习惯的各色面条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几乎都有面条的名品:北京的炸酱面、上海的阳春面、苏州的奥灶面、武汉的热干面、广州的云吞面、成都的担担面、宜宾的燃面、重庆的小面、杭州的片儿汆、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羊肉烩面、陕西的油泼扯面、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拉条子,虽然这些面条的形制不同,浇头也有差异,却也都是当地人喜爱的美味并走遍全国各地。
面条,我之所爱,人之所爱。
面条,全国各地都有,每一种都有它的历史、它的讲究。我是个北方人,自小就是吃面食长大的,因此很喜欢吃面条。在众多的面条品类中,有几种是我百吃不厌的。
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人喜爱的一种面条吃法,冬天吃,夏天更要吃。面条最好是抻面,手擀面也可以,实在不济为了省时间,买点切面、煮点挂面也行。面条的讲究虽然不少,但是关键在于炸酱上,酱炸好了,这碗面就成功了大半。
北京人吃炸酱面,讲究的是炸酱要小碗干炸。什么是小碗干炸?说法很多,说一千道一万,小碗干炸的标准就一个:炸好的酱放在碗里,用筷子从中间划开,缝隙不黏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上好的小碗干炸。
再说酱,炸酱面的酱用的是黄酱。根据习惯和喜好,有人用六必居的,有人用天源的,还有用桂馨斋的,这里面其实也有讲究。一般来讲,南城的人喜欢用六必居的,北城的人喜欢用天源的,回民都用桂馨斋的。炸酱有肉酱、素酱、桂花酱。素酱没什么说的,桂花酱就是鸡蛋炸酱。肉酱过去用五花肉,因为过去的肉肥,用五花肉正合适,现在有很多人依然说要用五花肉就不对了。现在都是瘦肉型猪,五花肉和以前的不一样了,因此现在要用硬肋肉,只有硬肋肉还有点以前五花肉的意思。同时黄酱不蒸不糗也炸不出好味道的炸酱来。
吃炸酱面还要有面码儿,季节不同,面码儿也略有增减。一般是黄瓜丝、水萝卜、芹菜末、黄豆嘴等,当然越丰富越好,但最少也要有四种。春天可以加点香椿末,冬天来点嫩白菜丝。趁热吃就是吃锅挑,煮熟了不过水挑到碗里直接吃;喜欢清爽一点的就过遍水,夏天要用凉白开,冬天要用温开水,过了水的面条不爱坨,吃起来爽滑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