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渐增加个人可以动用资源的过程。人与人竞争的实质,也就是所能调动资源的竞争。人人都说这是一个“给力”的时代,其实这是一个“借力”的时代!
做小事靠自己,做大事靠大家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句话讲的就是团队的作用。作为自古以来就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人在合力这件事情上也是深有体会。除了上述那句俗语之外,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一系列的至理名言。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将这类名言奉为圭臬,因为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愈发明白,这是一个单枪匹马难以出头的年代。一个人,尽管很聪明,有很强的个人能力,但假如他想靠着单打独斗获得巨大成功的话,那也是天方夜谭。
当然,这并不是要打击任何人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只不过是将一个残酷但真实的现实讲出来。只有读懂了题目,才能解决问题,不是吗?
诚然,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强者,他们有着极强的个人能力,可能会成为众多猎头公司的捕猎对象。但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强者就一定是最成功的人,道理很简单,因为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的个人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他们却因为能够笼络到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最终成就了自己。
这里以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刘备为例。
通过《三国演义》一书,我们知道,刘备原本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景帝阁下玄孙,算是正宗的帝室之胄。但后来由于刘备先祖触犯法律,导致家道中落。到刘备这一代时,他们已经成为与寻常百姓无异的凡夫俗子了。
但刘备不想只是做一个普通人。他自小就有称王称霸的雄心。他也知道,像逐鹿中原这种大事光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在人生中的每一处都小心翼翼地留下了“注脚”。
刘备15岁时,外出求学。在此过程中,他便开始为自己积累人脉。他首先认识的是卢植、公孙瓒等人。卢植是他的老师,公孙瓒是他的师兄。在刘备出道之前,这两人给予他不少的帮助。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神州大地上爆发了黄巾起义。当时的刘备籍籍无名,但是他知道要闯出一番天地来必定要多多借力,于是他与关、张二人结为异姓兄弟。
他选择关羽、张飞的目的也很简单,因为他们身上有他没有的能力——智慧、武力以及财力。这关羽是在家乡杀了人逃出来的,勇猛过人,极具智慧。张飞是本地的屠夫,做起了很大的猪肉生意,不但能打还有钱。反观当时的刘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打架不用说,要钱也没有,整天挑着草席、草鞋贩卖,仅能养家糊口而已。
在后来的斗争中,刘备逐渐发展壮大,但始终只能算是一股小势力,刘备为人仗义忠厚,所以吸引了很多豪杰前来相助,头一批人便是赵云、徐庶。赵云是三国猛将,战力自不必说,他曾经七进七出,救刘备的儿子刘禅;而徐庶则更是帮助他在早期的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刘备除了招募人才外,还经常通过投靠比自己势力大的军阀以求壮大。他先后曾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等人,每次投靠,都让他能够休养生息,趁机发展壮大。
这也是刘备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惯用招数:当他们面临被消灭的危险时,刘备总能够找到强大的靠山,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刘备通过徐庶的介绍将诸葛亮招入门下,诸葛亮的到来让刘备如虎添翼。后来,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渐渐起势,招募了一大批将才,武将如魏延、马超、黄忠等,文士有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正是这些人帮助刘备登上皇位,建立蜀国。
其实不只是刘备,古代打下江山的皇帝几乎都是靠着这种方式起家的,而他们本身,在智慧和武力上却总是弱于身边一些文臣武将。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起初他只是一个亭长。但后来他笼络到了一批能人,如韩信、萧何、张良等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手下有徐达、李善长、常遇春、蓝玉等一批能人。
站在刘邦、刘备、朱元璋等人的角度来说,他们靠着自己的手段让一批人帮助自己完成大业。但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而言,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试想,假如没有韩信、萧何、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徐达、李善长、常遇春等人,刘邦、刘备、朱元璋能够成为开国皇帝,名留青史吗?
所以说,只有站在这些人的角度,我们才能发现,古往今来,做大事者绝不会是单枪匹马的,他的身边一定有一个像样的团队。
正所谓做小事靠自己,做大事靠大家,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想要依靠个人能力达成某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实在是太难了。
而且,单枪匹马不是勇武,更像是一种鲁莽和冲动,当所有的人都在抱团以求整合的时候,一个单枪匹马的人无疑是要被这个时代淘汰的,光靠自己的力量就好比是攥起一只拳头,而懂得整合的人却是攥起数只甚至是几十只拳头,两者之间如果较量一番,相信高下立见!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相信大家对股神巴菲特并不陌生。巴菲特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做投资,在涉足股票市场之后,他更是用钱生钱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事例只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一大原因。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一个原因——圈子。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全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上司的下属。这些身份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圈子。个人的圈子无疑是一种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许多机会正是来源于我们的圈子。
说起史玉柱,大家并不陌生。在电视上盘踞了十几年的脑白金正是他的杰作。他是一位富豪,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史玉柱的一些人生经历也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圈子对资源的影响。
史玉柱最初是从计算机行业起家的。在1995年,他将投资眼光投向了保健品市场。在这一年,他发动了“三大战役”:将12种保健品、10种药品、10多款软件一起推向市场,投放广告费1亿元。
但在1996年,史玉柱名下的巨人大厦资金告急。于是,他便将保健品方面的资金调往巨人大厦,结果导致保健品业务迅速由盛转衰。在1997年初,巨人大厦没有按期完工,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巨人大厦的现金流彻底断裂,巨人大厦也因此停工。此时,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只得黯然离开广东,他也因此变成了“中国首负”,为了躲避债主,他还不得不隐姓埋名。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时的史玉柱除了缺钱,什么都不缺。他还没有完全倒下,他脑袋里还有对保健品市场的熟稔,手下20多人的团队也没有一人离开。史玉柱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东山再起。
1998年,史玉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向朋友借到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运作脑白金。由于之前对保健品市场的运作非常熟悉,不到三年,史玉柱就将脑白金打造成了有名的保健品品牌,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词。
2000年秋天,史玉柱还清了全部债务,他在接受采访时摘下了墨镜。他说,债务已经还清,他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认出来了。
这便是史玉柱重新发家的故事。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为什么史玉柱在负债累累之后还能够东山再起?无疑,史玉柱曾经富裕过,而这种富裕不只是身家的暴涨,而是一种身家、人脉、社会资源的共同增长。当他欠下大笔债务时,除了资金,他仍然拥有很多资源。
第一,史玉柱的人脉资源仍然充盈。史玉柱在成为富豪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也多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在他准备打造脑白金时,他才能够轻松借到50万元的启动资金。试想,在1998年,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够借到50万元的巨款吗?但史玉柱能做到,而且还是在高负债的情况下。
第二,史玉柱的人才资源仍然存在。尽管破产了,但史玉柱手下的创业团队没有一人离开。这创业团队也是史玉柱的圈子,是他的创业圈。假如史玉柱只是借到50万元的创业资金而没有人才的话,想东山再起也是难如登天。而他手下的这些人才都是当年跟随他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成功地打造过软件、药品、保健品等产品,他们的存在,无疑是史玉柱能够翻身的一大利器。这正是圈子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人人都在羡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但有多少人知道,比尔·盖茨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自己过人的头脑。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正因如此,盖茨才能够在年幼的时候就接触电脑。而他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母亲甚至是母亲同事的帮助。假如没有这些资源,那盖茨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中国人讲,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但在信息发达、资本市场成熟的今天,这种话早已经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社会外部环境。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就算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破产,变得身无分文,他也是一个亿万富翁。这道理很简单,对于盖茨这样的人来说,他身上拥有的资源太多了。一旦公司破产,他失去的也仅仅只是资金而已,而其他的资源永远都不会随着破产消散。
说得泛一点,圈子是一种资源;说得细一点,圈子是一种机会。一个人成功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的范围是成正比的。毋庸置疑,一个人的圈子越大,他成功的速度便越快。而找圈子其实就是整合资源。既然圈子是一种人脉资源,那就可以被整合,可以为我所用。
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荀子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至理名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说的“假”便是借的意思。这种借其实是一种人与工具的合作。人跑不快,马不通人性,两者单独可能都无法完成某项任务,但是如果人与马合作,就能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从荀子的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古代人的智慧:人类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让自身得到发展。
当然,这里所谈的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抱团合作是势在必行的。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新技术的出现弱化了个人的作用。我们打开电脑就能够看到全球各地发生的新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信息的通达也让一些依赖兜售信息而生存的传统行业日渐式微。譬如说电报公司,现在几乎都已经见不到了,而纸媒也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频频跌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学会合作才能够分享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一个人可以靠一个点子做成一件大事,但在当今时代,当你有了新点子赚到钱之后,模仿便会接踵而来。
第二,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竞争是一种博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掰手腕的过程。这种博弈一般都是多股力量同时参与的。在当今社会,单枪匹马的竞争方式注定落伍,只有合作才能够让人变得更加强大。
第三,这是一个资本主导的时代。在信息、教育都足够发达的今天,好的项目和人才都已经不再稀缺。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资金而倒在了创业的第一步。资本是一种可以流动的资源。也正因为如此,资本成了商场博弈的重要筹码。尽管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得到了发展,但动不动就能拿出上亿美金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资本的运作仍然需要各方合作。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众筹正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资源充足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时代。“二八定律”在这个时代仍然没有过时:这个社会上80%的资源都集中在那20%的人手上,而剩下20%的资源却需要那80%的人去共享。假如我们不去合作的话,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极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类的合作的确能够给生活、生产带来显著的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只能抬起50千克的整块重物,但现在有75千克的重物需要在没有工具可用的情况下被抬走,此时,合作便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至于合作在生产方面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流水线作业正是高度合作的一种典型,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根据现实情况而言,我们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体力合作。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合作体现,我们无须赘述。
二、脑力合作。脑力合作也就是智慧的分享。有人说,人类的思想因交锋而变得更为博大,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真理都是因思想交锋而出现的。
三、信息交流合作。这种合作自古便有,这是一个1+1=4的传递方式。即两个人各自有一条信息,告诉对方之后,他们两人的信息量就增长为四条。
四、资金合作。当某个目标需要一定数量资金才能完成时,资金合作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一个人买不下的东西两个人把钱凑一块就可以轻松解决。同样,一个人做不了的项目两个人同时出手就能够一举拿下。
人类是社会动物,作为社会动物,人会本能地通过寻找盟友的方式来让自己更强大,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与别人通过利益妥协的方式,从而达成共同营利的结局。社会的组成就是这个原理。而合作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长补短。别人需要的你有,你便向他提供你的长处,而作为回报,对方给你好处、利益。合作的实质就是互为利用,只不过在合作时,所有人都必须做出一定让步,以保证自我营利的顺利进行。
所以说,只有合作能够保证共赢,才能够将力量攒到一个拳头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这种合作,其实正是整合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体力合作、脑力合作、信息交流合作、资金合作,都是整合彼此资源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资源的整合。只有那些能够整合资源的人才能够壮大自己,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整合能够产生新的财富
《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位主人要去一趟外地,在临行前,他交给仆人们每人一锭银子,嘱咐他们拿这银子去做生意。
几年之后,主人回来,第一个仆人交上来11锭银子,主人于是赏赐他10座庄园;第二个仆人交上来6锭银子,主人便赏赐他5座庄园;第三个仆人告诉他,自己不敢随便动用那锭银子,只是放在身边牢牢看守着,根本不敢拿去投资。
于是主人将第三个仆人的银子赏赐给了第一个仆人。对此,主人总结道:凡是少的,就连他原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寓言后来被人总结为马太效应。在商业社会中,人们重新给它下了定义: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变得更强,能力弱的人往往会变得更弱。其实,即便我们不是企业家,也能够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一个人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积累到新的知识;一个人的财产越多,那么他能够获得的投资收益也就越多;一个人的朋友越多,那么他能够认识到的新朋友就越多。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有人贫穷、有人富裕,是因为前者缺乏才华或者不够努力,而后者才华出众或者辛苦付出。但在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富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并非仅仅依靠其才华和付出,而是因为他们在不停地整合资源。
在这方面,娃哈哈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娃哈哈品牌旗下有30多个大众产品已经成为不同饮料类型领域中的明星产品。其中有大部分都是主导产品,如瓶装水、八宝粥等。这些产品多年来产销量一直牢牢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娃哈哈公司生产的饮料总产量占到全国同行业总份额的20%左右,几乎处于饮料界的顶端。
然而,娃哈哈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产销量,并不是因为它原本就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而是凭借着良好的产品设计理念、产品定位、品牌衍生和销售体系的不断创新,再加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设备实力,调动企业内外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发掘新的资源,才使得整个企业具备同国内外其他同行一较高下的能力。
在调动本身所拥有的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产品资源之后,娃哈哈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如媒体资源、客户资源、消费者资源、政府资源等。而这些整合到的资源为娃哈哈带来了更加意想不到的财富。也就是说,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娃哈哈本身也在创造着新的财富。
从娃哈哈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源整合的能量。它就如同是一潭活水,越用越有,越用越多。这一点很像是农村的压力式舀水机,利用现有的一碗水,倒进井里之后能够源源不断地舀出里面的水。如果将水比作财富的话,那么整合带来的也必将是更多的财富。
我们再以一个简单的企业行为为例。
假如A公司某部门现在有八个人,而这八个人的能力都十分平庸。此时A公司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从猎头公司挖到了一个四人团队,这四人团队能够做这八个人的活儿,拿的工资却只是原来六个人的份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A公司能够整合到这四人团队,那么就能够为公司省下来两个人的工资。这也等于是为公司创造了新的财富。
但这种整合思维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有一定的要求,总的来说,它需要决策者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拥有长远的目光和开放性的思维。也就是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在资源整合当中,我们应当学会排除眼前利益的干扰,摆脱鼠目寸光的心态。能够有90%的把握挣到100万元,就不能追求那挣到10万元的100%。所以,这需要我们将资源看成是整合的“工具”,而不是什么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第二,不能满足于小富即安和所谓的大好形势。在今天,每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在拼命前进,如果我们不整合,肥水可能就会流到他人的田地里去。只有整合,才能够让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因为资源只有在利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总是对手头的资源看得太重,而不去利用它们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么无疑会因此而裹足不前,难以获得更高的提升。
我们正处在整合资源的最佳时期
做任何事情,只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那么就有很大的成功把握。整合也不例外,假如我们有了整合的地利(本身拥有的资源)、人和(团队资源),那么离整合成功就只差一步了。
这一步正是天时。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其实是资源整合的最佳时期,因为资源整合所需要的大环境早已经具备。
我们可以从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综合比较。
波导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浙江宁波创办的一家通信公司。当时手机还没有发轫,波导主要以生产传呼机为主。从1999年开始,波导开始生产手机,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屡次登上国产手机销量排行榜第一名。在2005年底,工信部发表的数据显示,波导手机全球累计销量达到了5000万台,成为当时第一家突破5000万大关的国产品牌手机厂商。从0到5000万台,波导整整走了六年。
同样是做手机,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根据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发布的数据显示,小米在2014年单年的销量为6112万部,比2013年增长227%,公司含税营业收入为743亿元。如果算上总销量的话,小米手机早已经过亿。
两家公司,不同的命运。由于辉煌期处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不能单纯从技术上找原因。而一切原因中最为合理的一个是:小米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智能手机时代。
而这个时代所拥有的“整合利好”还远不止这些。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五点。
第一,资源流通、互换的限制大大减少。如果我们将时光退回到200年前,那时整个中国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而政府对资源的互换和流通也有诸多限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商人的地位上看出端倪。自周朝开始,至清朝末年,商人这个以交换资源而获利的群体就一直没有地位。士农工商中的商排在最后。古籍中对商人也有这样的形容,“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在封建社会,靠资源整合谋生的商人屡受打压。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对资源间的整合也有比较繁杂的限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些限制才逐渐消失。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政府在不停地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资源整合。比如说,对私营企业的鼓励、对个人创业的鼓励。银行对个人、企业的贷款办理也趋于简便。这一切都在说明,抛开未来不说,从政策上来讲,我们已经处于一个资源整合的最佳时期。
第二,资源紧缺仍然是常态。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突飞猛进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我们国家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如此,作为个人和企业来说,资源紧缺仍然是一种常态。个人在资金、知识技能、信息资源上还存在着许多缺口,而企业同样如此,人才、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困扰着企业的难题。有紧缺就有需求,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有进行资源整合的迫切。
第三,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尽管目前中国人仍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靠储蓄资源并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所以,他们开始考虑用自己身上所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已经产生了一批影响较大的企业家,如马云、王健林等人。
第四,新技术、新观念、新能源等一系列创新推动出更多的新机会。谈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用理论去证明,只需要想一下我们身边这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鲜事物: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各种APP层出不穷,一批人靠做APP赚了;微信出现之后,微商、公众号应运而生,又有一批人以此为生;西方的节日文化传到中国之后,每一年的圣诞节、情人节都成为众商渔利的最佳时期;太阳能技术革新之后,汉能薄膜的李河君便当上了中国首富。这一切都在说明,时代在进步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整合资源的机会。
第五,信息传播高度发达。互联网的兴起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资源整合是双方互动的过程,以往由于受地域限制,找资源非常缓慢。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其他人所缺,其他人所有。也正因为如此,诸如58同城、赶集网等生活服务类网站才能做到这样大的规模。信息的传播能够简化资源整合的成本,提高资源整合的速度和效率,并为整合带来更多的效益。
从上述五点来判断,我们可以确定,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是我们能够进行资源整合的最佳时期,只要我们有地利、有人和,天时从来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