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18

第18章 秦牧:“牛嚼鲸吞”法

名人简介

秦牧(1919——1992),现代著名散文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心法探源

著名散文学家秦牧说:在出版物越来越丰富、需要知道和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情形下,如果不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就可能对于必须精心研习的东西,囫囵吞枣,读后只有泛光掠影的印象;而对于可以泛读的东西,要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只能吸纳进很可怜的一点知识。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偏废,而且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

有人向他请教读书的方法,他打了个通俗的比方:“我用的是‘牛嚼鲸吞’法。”对此,他作了十分详细和形象生动的解释——“牛嚼”比喻精读,“鲸吞”比喻粗读,两者各有其用,相互结合,共为一体。老牛白天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食物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精读的书本(文章),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开始读时,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和牛“反刍”一样,分散仔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只有消化了才能吸收,学习知识也这样,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鲸吞”就是要像巨鲸那样张开大嘴,吸进大量海水,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海水和无用的东西排出。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每天不“吞”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

至于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粗读,秦牧认为,这没有一定之规,只能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有价值的书,比如经典著作,教科书,与自己主攻方向或从事专业有关的书都要精读。他年轻时代,就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读过《政治经济学教程》《大众哲学》等书。另外,中外古今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精彩片断也要精读。做到熟记于心,需用时能信手拈来为己服务。

课外读物,如小说、故事,或报刊上的社会信息、百科知识以及闲书则粗读一下即可。

谈到精读的方法和要求时,秦牧具体地指出:要尽量地慢慢读,一面读一面回忆和温习,努力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去探寻和获得新知,而且要不厌其烦,反复地读,或作笔记,或背其要点。即要俯而读,也要仰而思,做到熟读精思,力求真正消化,有所收获,如同“牛嚼”或“反刍”一样。

至于粗读,秦牧认为:阅读速度尽可能快些,不必逐字逐句去盯着读,可以“跳读”一番,“扫瞄”而过。在“跳”与“扫”之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多读几遍,思索片刻,或加上符号,或抄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他说:“这就叫粗中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