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34

第34章 郁达夫:书痴的四种研读法

名人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首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心法探源

郁达夫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小说家,他一生的著译有40多种。他又是个著名的书痴,他节衣缩食,大量购书,并勤奋研读。他的“绝交流谷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的诗句,正是他执着于淘书藏书读书的真实写照。他的淘书之痴迷,藏书之丰富,读书之广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几乎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自幼有逛旧书肆书摊买书的习惯,并且终生不辍,因而藏书颇富。不论在哪里,他都是大量买书,他的稿酬多是做了买书的费用。三十年代在杭州居住,他的寓所称为“风雨茅庐”,藏有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书籍数万册,在江浙一带的藏书家中,他也是挂了名号的。

郁达夫的日记中关于买书的记载颇多。如:

“晚饭后,上湖滨去漫步,在旧书铺内,见有《海山仙馆丛书》中之《酌中志》一部,即以高价买了回来。此书系明末宦官刘若愚所撰,对于我所拟做的历史小说《明清之际》,很有足资参考之处”。“买书又三四十元;中有明代《闽中十子诗抄》一部,倒是好著。”

出至南后街看旧书,买无锡丁杏舫《听秋声馆词话》一部二十卷,江都申及甫《笏山诗集》一部十卷,书品极佳,而价亦不昂。更在一家小摊上买得王夫之之《黄书》一卷,读了两个钟头,颇感兴奋。”

1934年,郁达夫去北京,逛东安市场旧书铺,买了一些旧西方书,在8月15日的日记中记着:“卖旧书之伙计某,还记得我十年前旧事,相见欣然,殷殷道故,像是他乡遇见了故知。”相别十年仍相识,可见那时郁达夫淘书之勤。

郁达夫如此钟情于书,因而在日寇侵占杭州,他的藏书惨遭劫难时,他简直心痛欲裂,在痛惜与愤怒之余,便写了《图书的惨劫》一文,以谈其事。

郁达夫对书的痴迷和狂热至此可见一斑。当然,喜欢读和如何去读书是两回事,还是让我们回到如何读这一点上来吧。在郁达夫看来,阅读文学作品大约有四种情况,与此相应,也就产生了四种研读方法。

一、欣赏者的研读方法

郁达夫认为这是一种纯主观的文学阅读方法,要轻松随意一些。他曾提到过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其“目的是在丰富我们的精神,调剂我们的生活,因而直接间接可以助长文化的普及与社会的进步的”,其特点则与古人读书的“不求甚解”很相似。“但求适我之意,一层更进,也不妨与人共同欣赏奇文,就是这一种态度”。

二、想当作家的研读方法

当然,郁达夫首先不希望别人像他那样弄文学、当作家,去走文学创作的道路。退一步说,即使有些青年有这种愿望,他也无法阻止,同时也提了些相应的阅读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起码要弄清现代中国的语言文字”;第二步,要能领会社会各阶层人群的语言,以及“这些语言的意识、背景、现状与演进”,这就比较难了,就“必须要身入社会,苦苦地积累些经历”。然后再以自己的热情、见解和“诚实的态度、清顺的文字”表现出来,这样,文学作品就能得以成功。

三、学者型的研读方法

郁达夫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很吃力,“费力多而得效少”。碰到一篇文章,特别是古文,“先得考据这是谁作的,然后再去考求作者的生平和历史的关系、社会时代的关系等等。这些考据明白之后,再来一字一句地研究文字的内容”。郁达夫虽然没有深文周纳,但他还是大致上总结了学者在读书时通常所运用的方法。

四、批评家的研读方法

郁达夫认为批评家的读书方法,虽然有与学者的读书方法相通或大致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所不同。学者研读时须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加以注意,有时还要穷源溯本,但批评家却不必如此,他只要在大处或远处注目,“有些细节,尽可以不必和学究取同一的态度。批评整篇文字的好坏,阐发一般人所看不出的优点或缺点,因而使作者和读者两受其益的”,这便是批评家研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