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47

第47章 鲁迅:随便翻翻也有学问

名人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很深。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心法探源

鲁迅先生知识渊博,著作丰富,他的16本杂文集,共有650余篇,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百科全书”。他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呢?

鲁迅曾向青年读者介绍过于种博览读书的方法。他说,从童年时代起,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在鲁迅看来,这样随随便便,有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因之他阅读范围甚广,可说是博览群书。早在南京求学时,鲁迅除专注于课堂学习外,课余还广泛浏览各种书籍,有生理学的、农学的、绘画的,也有中国古代的野史杂著、古典小说、戏曲,还有外国的翻译小说。鲁迅的藏书,可说是一个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在这个宝库中,包罗了人类精神财富的精华,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其他著作,各种各样的政治书籍和理论书籍。就是作为哲学另一蹊径的佛学和美学,在他的藏书中也占相当地位。此外,还有大量的自然科学、艺术、社会学、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书籍。当然,在文艺方面,藏书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的藏书现在还保存着的,竟达三千八百多种,一万二千多册,此外还有五千多张碑拓片。这些书绝大多数是鲁迅“翻”过的。

细究起来,鲁迅读书的方向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专看一家之书,而博采众家之长

例如,鲁迅从小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七八岁时就读了诸家的名著。成年以后,更是广泛涉猎。所以,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名家名作他几乎无所不读,无所不评。

二、不只看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书,也看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书,特别是论战对手的书,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鲁迅在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的斗争,以及对“论语派”的批判时,之所以能向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投去一把把锐利的匕首、投枪,撕去他们的种种假面具,使他们“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来,就在于他翻阅了他们种种“吞吐曲折的文字”,所以“更明白所谓故人者是怎样的东西”,知道他们的一切“阴面的战法”,这样猛然一击,易致论战对手的要害。

三、不专看本专业的书,也涉猎专业以外的书。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也研究艺术、历史、哲学;他不仅对社会科学有高深的造诣,而且对自然科学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如果分析鲁迅的知识结构,会发现他的知识是如此的广博。他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方面,文学集中地表现为“果”,而他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则主要表现为“因”。如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其创作。不仅《狂人日记》等小说依仗了医学上的知识,他的杂文更是广泛地利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故其作品,成了活的“百科全书”,人类知识的“万宝山”。

四、不专看本国书,多看看外国有关的书,以便得到更多的启发。鲁迅十分注意“多看外国书”,他说,他的小说创作是因为看了外国的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的作品受到启示而写的。鲁迅也“常看外国的批评文章”,外国的文艺理论书籍。他曾反复研读过日本厨川百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同时,他十分努力地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向国内介绍。他还把翻译作为“博览外国的作品”,故他一生的著述,翻译与创作各占半数。

鲁迅的博学大家是共知的,而他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也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现学生读者介绍数种:

一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二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三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四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五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六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七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八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他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九是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