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62

第62章 顾炎武:边读边抄,越读书越厚

名人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明亡后改为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思想家。近代学者梁启超称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治学范围广阔,著作多达50余种,其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品是:《日知录》、《音学五步》、《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后人编辑的《顾亭林诗文集》。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发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宣告了明末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心法探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顾炎武作为封建时代的伟大学者,他的道德言行,学问文章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对后世的进步影响还是不可磨灭的。

顾炎武少年时他就立下报国壮志,16岁时他与同邑友人归庄参加复社,关心时政,阅读邸报,砥行立节,在家乡有“归奇顾怪”之称。27岁那年,顾炎武参加秋试不中。他深感国家危难,科举误人,于世无补,于是摈弃八股入仕之途,开始其治学生涯。他“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辑录古书中有关地理沿革史料,参考各地志书资料,开始写作《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寻求国贫民弱的根源。后来为躲避清政府迫害,他只身奔走南北,往来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一带访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周游天下,与北方学者交流切磋学问。每到险关厄塞,调查了解当地情况,并打开图书勘对。他誓不仕清,清政府曾邀他修明史遭到他拒绝。晚年顾炎武客居山西祁县,著述终老,享年70岁。

顾炎武读书治学以勤奋著称。《清史·儒林传》称他“生平精力绝人,从少至老,无一刻离书”。他喜好藏书,尤爱金石文字,每遇异书,必倾资相购。他活到老学到老,主张“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他讲究读书方法,曾提出:“今日欲革科举之弊,必先示以读书学问之法”。

顾炎武的一生,跟书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别人读书是越读越薄,他读书是越读越厚,越厚他越不嫌多。就这样,顾炎武勤奋攻读了30多年,到了45岁时,他已读完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书籍几万卷,还读完了府,县地方志一万多卷。在他家乡四周,几乎找不到他没有读过的书了。于是,他立下大志,要走遍天下,读遍天下书。他用两匹骡子驮着书,爬山涉水,,到处征借书籍。书读的越多,他越不满足,正是由于他这种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才积累了丰富的学问,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

另外,顾炎武力倡“博学为文”,以经世致用为旨,反对死钻书本。他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土。”他注重考察社会,悉心探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大计”,同情民间疾苦,提出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反对苛赋杂税,被视为清初启蒙思想家,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

勤奋读书而又联系实际,形成顾炎武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的治学风格。他为学广涉经学、金石考古、史地、音韵等领域,开清初实学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