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99

第99章 培根:读书得当会益智增才

名人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亨利七世本纪》、《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著作。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现在,他的至理箴言“知识就是力量”流芳百世、依然荡漾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心法探源

培根是英国16至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他除了在人类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之外,对于神学、文学、法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曾任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大法官和上议院议长等职。他之所以如此博学和有作为,是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和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他曾在随笔《论读书》里有过精辟的阐释:

读书可以作为娱乐,作为装饰,作为能力的培养。娱乐的作用通常见于离群独处时;装饰的作用体现在高谈阔论中;至于才能,则表现在裁处事务上。行家能手虽能事无巨细——予以处理或判明是非,但运筹全局、合理谋划则少不了茂士英才。读书费时过多,无异于懒惰;装饰之用过滥,显得矫揉造作;办事只知照本宣科,实为书呆子气。读书弥补天性的缺陷,经验又弥补读书的不足:人的天性犹如自然的花木,需要学习予以整枝培育;读书自身无边无际,需要经验予以制约。取巧者蔑视学问,无知者羡慕学问,明智者运用学习;因为学问本身并没有教人如何运用;运用的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所得。

读书时不要与作者作对,不要诘难他;但也不要轻信,以为书上什么都对;更不要寻章摘句,用来炫耀;而应该着意掂量,仔细斟酌。有的书可供品尝,有的书只能吞食,少数的应该细细咀嚼,消化;那是说,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用不着读得太认真;但少数好书则需要认真细致地通读。有的书还可以请人代读,取其摘要就行;但这只限于不甚重要的论述和次等书籍;否则,经过摘录的书犹如经过蒸馏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摘录使人精确。因此,一个人读书时如果很少摘录,则需有超群的记忆;如果他很少与人交谈,则应有随机应变之才;如果他很少读书,则需要取巧有术,让人觉得他并非孤陋寡闻。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经;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情。读书得当,绝不会使人心智受损,只会益智增才。”

领略了大哲学家优美的论述,我们暂且对他的看法进行精略的概括和理解。培根认为,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费时过多,无异于懒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二、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装饰之过滥,显得矫揉造作”。

三、不要照搬书本

培根认为“办事只知照本宣科,实为书呆子气”。通常所说的“书呆子”,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一、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三、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的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的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他讲到,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