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1],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嬉嬉然言非所宜言[2],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榾柮煨山芋[3],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4],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4],且意浅辞芜[6],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7],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8],则幸甚。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9],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
注释:
[1]顾:但。篝(gōu)灯:置灯于笼中。篝,竹笼。坐对:相对而坐。
[2]嬉嬉然:欢笑的样子。
[3]相与:一起。榾(gǔ)柮(duò):木柴块,树根疙瘩,可当炭用。煨(wēi):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山芋:即红薯、地瓜。
[4]缮(shàn)写:抄写。
[4]语无伦次: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这里是作者谦称自己写作本书没有条理。
[6]意浅辞芜:意思浅薄,文辞杂乱。
[7]特:只是,仅仅。课:督促。
[8]有道君子:指人格高尚、学问品行兼好的人。
[9]咸丰甲寅:即公元1854年。既望:古时对农历每月十六的代称。
一
教子弟于幼时[1],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2];检身心于平日[3],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4]。
注释:
[1]子弟:指子侄辈,对父兄而言,泛指年轻后辈。[2]气象:气概,人的言行态度。
[3]检:检讨,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
[4]忧勤:忧虑勤劳。惕厉:警惕激励,心存戒惧。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工夫:指所达到的造诣、修养。
【译文】教导年轻后辈要从幼年时开始,培养他们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能没有忧患勤劳和警戒砥砺的修为。
【评语】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童年时期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塑造他的人格,影响他的人生,往往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了才能递减的法则,即教育开始得越早,越能培养卓越的才能;而才能增长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迅速减少。这是零岁教育的理论基础,意味着教育要趁早。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早,更要全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技能的训练和智力的获得,也要重视品德、气度以及情感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光明磊落的人格和正直宽大的胸怀。倘能如此,那么孩子长大以后,无论面对何种境况,他都能泰然处之,从容应对。小而言之,现代职场拼的是情商,是胸怀,是境界,一个具有光明磊落人格和正直宽大胸怀的人,自然能走得更远;大而言之,这也决定了他人生的长度和厚度。
对孩子的教育,不外乎言传和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人们常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所以哪怕只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考虑,做父母的都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平日的生活中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习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所懈怠而不够勤奋?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砺的警惕呢?这样一来,大人的修养提高了,孩子在这种熏染中自然也会养成完善的人格。
本篇前句言幼童的教养,后句说成人的修养,二者密切相关。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将成人,每一个成人都曾是孩子。
二
与朋友交游[1],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2],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3],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1]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
[2]好处:优点、长处。
[3]圣贤言语:圣人、贤人所说的话。这里指记载圣贤言语的典籍。
【译文】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学习,才能领受到交朋友的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著作,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遵循实践,才算是真正领会了书中的意思。
【评语】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需要朋友的,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真正的朋友当然是越多越好,毕竟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不过,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相知相助,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相互为师。我们要抓住和朋友交往的机会,善于观察、学习朋友的长处,以补上自己的短板。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和大家一起进步,友谊自然也会持久。
“开卷有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我们一个特殊的朋友,我们通过书中记载的圣贤哲理,与逝去的圣贤交往。所以就像我们要善于学习朋友的长处一样,对于圣贤留下来的著作,我们也要善于领会,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读圣贤书,行圣贤事,才是真正的“读书”。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活用书中的知识,就非但不能得到读书的真正好处,反而可能变成不知变通、迂腐守旧的“冬烘先生”。
三
贫无可奈惟求俭[1],拙亦何妨只要勤[2]。
注释:
[1]惟:只有。
[2]拙:笨,不灵巧。妨:妨碍,有害。
【译文】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只有力求节俭,日子也能过下去。天性愚笨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加倍勤奋,就能弥补不足。
【评语】人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有的出身寒门,有的出身富贵。人生的际遇也各有不同,有时连遭厄运,由富裕跌入贫困,有时否极泰来,从贫穷变为富足。处于贫困,如果能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再慢慢谋求宽裕之道,贫穷就不是跨不过去的坎。如果一味奢侈浪费,那么即使是大富大贵之家,总有支撑不下去、“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时候。中国文化里历来就有“贵俭”的思想,《周易·节卦》把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一是“甘节”,即甘心节俭,把节俭当作乐事;二是“安节”,即能安于节俭,不追求豪华奢侈;三是“苦节”,即把节俭当作一种悲苦,抱怨人生。这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于节俭,前途就会吉祥美好;安于节俭,做事会通达顺利;苦于节俭,结果将是不幸的。所以贫无可奈时,要摆脱贫困,最可贵的是甘节,最起码要安节,最忌讳的是苦节、不节。
同样道理,人生下来的资质也不一样,有的人天资聪颖,举一反三;有的人却天资愚鲁,简单的事情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弄懂。天资愚鲁并不可怕,因为人的发展除却先天条件,后天的努力也占有重要位置,只要努力勤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以后的成就并不见得就比天资聪颖的人小。“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有的人天赋再好,却不知后天的努力,一旦荒废,和愚鲁的人也没什么差别。神童方仲永不注重学习,最后“泯然众人”,教训可谓极其深刻!
四
稳当话[1],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2],即是快活人[3],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注释:
[1]稳当:安稳而妥当。
[2]本分:安分守己。
[3]快活:快乐。
【译文】安稳而妥当的话,一般都是稀松平常、不足以让人惊奇的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快乐的人了,可惜能够安分守己的人,也是很少的。
【评语】平实稳妥的话,不足以耸人听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也许就包含着人生的大道理,只是人们听得多了,习以为常,忘记了真理往往是大白话。夸夸其谈、新奇动听的话固然容易打动听者,但是未必可靠。我们不否认把话说得漂亮是一种语言方面的才华,但背后一定要有思想作为支撑,否则再漂亮的话语,都是苍白的装饰而已。
人生在世都希望过得快乐,可什么是快乐?各人有不同的见解。大多数人以为在高位、住高楼、开名车、娶美人才算快活,于是千方百计追求,不惜违法乱纪,甚至赔上身家性命。实际上,按照我们本来的面目去生活,保持我们的赤子之心,做一个清清白白、本本分分的人,才是最大的快乐。
可惜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愿意听平常话、做本分人的人少之又少。
五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1]。
注释:
[1]切己:亲身,亲自。
【译文】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读书却必须亲自用功,因为别人并不能代替。
【评语】人都有利己的一面,这毋庸讳言。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克服利己思想,最后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交往和处理事情,多为别人着想,不要斤斤计较。有时处处为己,侵犯他人的利益,不见得能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自己也不会很愉快。天下的事难以预料,今日你不给别人方便,他日别人也不会给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宽厚,多为他人着想。
读书是自己的事,读得好,学问是自己的;读得不好,别人也无法代替你读。“学问为济世之本”,如果学问不好,任凭理想多高,也无法实现。因此一定要切实地要求自己读好书,才能谈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当前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极其荒谬、经不起推敲的论调。读书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提升自身的境界,哪怕从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来看,读书多、读书好的人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
六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1],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2],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1]信:信用、信誉。立身:为人处世,立足安身。
[2]恕:推己及人之心。接物:与别人交际。
【译文】一个“信”字,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任何人都不可没有信用。一个“恕”字,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值得终生奉行。
【评语】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说文》中对“信”的解释是:“人言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就是说,“信”就是人所讲的话,不是人讲的话才会无“信”。一个人如果无“信”,就是没有人格的人,别人不会把他当人看待,也耻于和他交往。没有信用的公司,必定得不到信任,没有哪家公司敢和它做生意。所以一个人、一家公司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与人交往,或者在社会上做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处理好事情。“恕”是与人交际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值得终生奉行。
七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1];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而丧命[2]。
注释:
[1]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被齐大夫所杀。
[2]石崇:晋人,富可敌国,因为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杀。
【译文】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会被齐大夫派人暗杀。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来杀身之祸。
【评语】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这是很多人希望拥有的才能。不过凡事皆有两面,逞一时口舌之利,可能讨好这一边的人,却不见得能讨好那一边的人,这边的人捧场,那边的人却可能要拆台。古人说“沉默是金”,又说“祸从口出”,是因为存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者未必然,听者未必不然”的事实,过多的说辞反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乃至嫉恨。所以言语方面谨慎一点,总不见得是坏事。
天下人都以为财富愈多愈好,毕竟财务自由那么令人向往。应该说,财富本身没有是非善恶,关键要取之有道,用之合义。但是人性贪婪,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钱”而失去性命的人,历代可见,随处可闻,石崇只不过是这些人当中较典型的一个而已。我们当然不必视金钱如粪土,毕竟钱多好办事,但也不能一味钻进钱眼里,人生的乐趣和幸福有在金钱之外的内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役钱而不役于钱。即是说,人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能做金钱的奴仆。
八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1];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2]。
注释:
[1]严气:严肃、严格的态度。躁气:轻率、性急的脾气。
[2]敬心:尊重而谨慎的心。邪心:不正当的心思。
【译文】最好以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严格的态度可以平息他们顽皮急躁的心。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态度对待小人,尊重而谨慎的态度可以化解他们邪僻不正的心。
【评语】小孩子的心性总是顽皮的,稚气未脱、躁气好动而又固执任性,若不以严肃的态度教导他,一味溺爱娇宠,过分迁就忍让,他会以为你和他闹着玩,就不会认真对待你的教导。长此以往,势必会强化孩子的稚气、躁气,甚至会让孩子养成目无尊长、不懂谦让的坏毛病。一旦走上社会,这又势必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人们常说,“你若不好好教育孩子,以后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他”,可见教子宜严是非常必要的。
对待小人,人们往往在感情上讨厌,在态度上鄙视,在交往中提防。其实,这并不是理智的选择。古人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由于小人的心思已经邪僻,倘若再被人厌恶、轻视和排挤,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譬如明末的阮大铖,本非大奸大恶之辈,原先还想加入东林党阵营,但“清流诸君子持之过急,绝之过严,使之流芳路塞,遗臭心甘”。后来阮大铖在南明弘光朝掌权,就大肆迫害复社文人。所以对待小人,与其鄙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许,这种尊重会化解他的邪念,促使他不再做出让自己和别人轻视的事情了。
九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1],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2],而不必利于己。
注释:
[1]但:仅,只。恒业:经常而持久的事业。
[2]章程:办理事务的规则和程序。
【译文】长于维持生计的人,只是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事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努力将分内的事完成,这虽不一定能使家道昌盛,却能让家业在稳定中增长。长于办理事务的人,只是针对事情的对错和可行与否加以判断,并订立一个规则和程序,并且这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评语】所谓善谋生者,不一定是善于积聚财富的人。能够将家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家庭的每一个人各安其业,各有所司,大家和睦相处,有力往一处使,这也就是善于谋生的人了。善于谋生,那么在维持一家生计的基础上,财富总能由少到多。相反,不能齐家,管理无方,纵有丰厚家产,恐怕也维持不久。
善于处理事务者,通常能够就事务的本身加以分析,从事物的开始、中间到结束,都能抓住要领,提纲挈领。并且为了保障事情有序进行,他能根据实际订下章程和必须依循的规则,让参与其事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然事半功倍,能将事情处理得完满。善处事者尤其不可自私自利,因为一旦有这样的念头,便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对事情的判断也会失之主观,那就必然做不好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