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窗幽记(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名家点评本)
63187600000001

第1章 出版前言

传统中国有大量的启蒙读物,编写这些读物的用意,各有所重:《百家姓》,了解我们的生命根源;《千字文》,学习我们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基础;《唐诗三百首》,品味我们民族最有意味的诗歌;《菜根谭》,对为人处世做事提供某些参考的智慧……在这些读物中,《小窗幽记》则不同,其他读物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实,而这部作品内容比较杂,也比较虚,它共分十二集,所涉及的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和倩等,主要属于精神范围的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是一部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趣味的重要读物。

这本汇集着中国古代文人多方面言论事迹的杂纂,重点在表现人的生命格调、生活情调以及审美趣味上。虽然有一些观点今天已经过时,编者的态度谈不上严谨,它主要是辑录前人有关精神生活的内容,加以编排,抽绎出需要强调的精神内涵。算是一本“轻读物”(但与今天网络上流行的“软文”截然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这是读懂传统中国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一本重要读物,对于我们辨析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里凝聚着近三千年来中国人优美、优雅、崇高生命理想的篇章。文字优美,编纂者也是有情怀、有格调的文人,更增添了此作的感染力。如此作提倡晋人的气格、唐人的大度、宋人的精致以及明人的萧散,反对乡愿、足恭、虚与委蛇的做人方式,没有沾染上那些“古久气”、教化气、酸腐气,显现出与正宗的、古板的、僵化的思想完全不同的思路,其中处处透出一种灵动活络的意味。读之常常使人不自觉对照自己当下的所为,掩卷思量,直击灵府。我甚至认为,将此书置之左右,时时翻检,必有所得。其中氤氲着一种悠然的艺术趣味,还有一种冷峻的生存智慧,当我们寂寞时,遇到一些不快,甚或挫折时,拿起它,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吹来一缕意想不到的清风。

《小窗幽记》,现在所见的最早版本,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具名为陈继儒所纂集。前有乾隆三十五年陈本敬序,序言称:“眉公先生,负一代盛名,立志高尚,著述等身,曾集《小窗幽记》以自娱。”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一字眉公,华亭(今属上海)人,是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与董其昌相善。生平有大量著作。其存世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他曾经编写过这部作品。

而明天启四年(1624),曾有名为《醉古堂剑扫》的刻本传世,为四色套印本,共十二卷,次第与《小窗幽记》相同,其中文字,也与《小窗幽记》大体相近。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此书初刊本(仅七卷,佚五卷)。此书后传至日本,并广为流行,有嘉永六年、明治十三年、明治四十一年等多种刻本,内容完整。署为陆绍珩所辑。前有陆绍珩自序,先后有任大治于金陵白云冷署写的“剑扫引”、汝调鼎石臣父题于灵谷寺精舍之序、绍珩妻兄履吉及倪煌之序、其兄绍琏所写之引等。陆绍珩(生卒年不详),字湘客,苏州松陵人,天启年间(1621—1627)曾在北京。

由此可见,今传本《小窗幽记》,实是清乾隆年间刻书家,在原《醉古堂剑扫》基础之上,删改一些条目,更改部分文字,变换书名(可能原书名过于刻露),托名晚明文章大家陈继儒而传世。故此,《小窗幽记》的主要内容应该为明人陆绍珩所辑[1]。

这次出版,保留了《小窗幽记》之名,不仅因此名在清中期以来流传广泛,也在于此名与本部作品内容比较切合。为了不给阅读带来更多的纷扰,全文保留了《小窗幽记》的内容,个别文字错误,参照《醉古堂剑扫》作了修改。为了阅读方便,这次出版增加了注释和解说的文字,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