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了解环境:环境现状介绍
6319000000013

第13章 当代绿色思潮

1“绿色思潮”的兴起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污染合世人忧虑不安。人们发现,现在的黄瓜不清香,现在的番茄没味道,现在的鸡肉口感不好……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物:合成纤维、合成药品、食物添加剂、果品防腐剂、合成洗涤剂、化学除草剂等等,不一而足。人们发现,某些癌症、畸形、不育症与环境污染,化学农药紧密相连。一位读者在《工人日报》(2000年10月11日)载文说道——

“在我居住的城市中,空气已日趋混浊。我曾热衷于步行,但现在再也无法体会从前的那种从容与快乐。汽车以及疾驶而过的摩托车排放的尾气,是那样的浓烈而呛人,令你躲避不及;每逢阴雨低气压的天气,工厂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便向你的口鼻咽喉袭来,使人难以顺畅的呼吸。至于噪声,在我们的周围更是猖獗,无时无刻不在撕咬着我们那早已变得脆弱的神经。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真的再也不能这样的泰然的任其污染下去了。拯救环境就是拯救未来,就是拯救我们的子孙。当然,也是拯救我们自己。”

近年来,我国有些大城市酷暑气温达39摄氏度以上,医院急诊病人明显增多,不少人逃离大都市到乡下、山林去避暑。这是对破坏城市绿化、盲目建楼盖房的一种警告。衡量现代都市的标准,不仅要有豪华的商业街、摩登的高楼、多彩的娱乐,重要的是应有“花园式”的环境,绿树成荫的街道。富裕并不等于幸福,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得到发展。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奢侈豪华、铺张浪费并不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崇尚简朴,顺应自然,才是幸福快乐之道。

工业浪潮和人口的集中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城市在步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往往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我们抛弃在环境中的废弃物不再消失,而是反过来危害我们自己;我们倒进河流海域中的垃圾并未化掉,而是反过来毒害海洋中的生命。从我们的住处和工厂浮起的烟尘,从我们乘坐的汽车释放的尾气,并未烟消云散——反而吸入了我们的脏腑,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

现代生活病与全球都市化的趋势密切相关。人类虽有9千年的城市发展史,然而,“都市化”则是从19世纪才开始的。从176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851年,美国花了90年的时间实现了城市化。1851年到1950年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1950年到2000年是全球实现城市化的阶段。

工业化的魔手带来了一座座新型的城市。城市的喧嚣、鼎沸的人声,使渴望宁静的人们不堪忍受。但是,城市仍然不可遏制地发展,向郊区和乡村的腹地伸展它的手臂。城市人占有了用钢筋混凝土堆积起来的建筑物,城市人也同时成了钢筋混凝土中的囚徒。佣挤的大都市,衍生了一系列的现代生活病、如狭隘空间恐俱症、空虚冷漠孤独症、浅薄的电视文盲者、追赶时髦的浮躁者、奢侈浪费、“过一把瘾就死”的暴发户……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危机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正是工业文明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征兆。“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呼声,敲响了工业文明的丧钟。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20世纪50、60年代,西万工业发达国家频繁发生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环境污染和破坏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为了开展广泛的环境宣传活动,唤起公众和各级决策者对环境问题的警觉,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美国的一些环境保护者和社会知名人士于1970年4月22日在国内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这一天,全美国有2000多万人,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民间组织举行集会、游行、演讲和其他形式的宣传活动。1970年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盛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他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各国新的环境组织和政府环保机构创立。

通过“地球日”活动,促使各国政府领导人在一些方面采取紧急措施:

(1)禁止能破坏地球臭氧层的氯氟烃和其他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制定寻找和采用用于制布和其他设备的安全替代品,包括非化学替代品的计划;(2)采用节能的动力系统,如余热发电,高燃烧率的机动车和其他节能措施以及开发太阳能、风能等;(3)逐步减少农药的过量使用,农药是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因素,应该采用综合的,以生物为基础或其他非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4)采取消除有毒的氯化合物的步骤;(5)全球禁止造成物种消失的活动,如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等等。

地球日活动推动了西方绿色运动,从中发展出了许多生态组织,如英国的地球之友和生态党、法国的绿党(生态党)、意大利的环境联盟和绿色群岛、比利时的生态价值党、德国的绿党整体派、绿党生态派、绿党和平派、绿党激进派、新西兰的价值党、加拿大的生态党、日本的绿党;还有欧洲的洲际绿色组织生态联盟和生态欧洲、世界性的绿色和平组织等等。这些绿色组织从事的绿色运动,其内容多种多样,他们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又强调自己的特殊目的。如生态运动强调保护地球生物圈的安全,和平运动反对核武器、核战争和军国主义化的集团防务,妇女运动主张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生态社会主义努力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精神健康运动强调精神价值对人的健康生活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最终由环保生态统一在一起,生态与环保问题将绿色运动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行为联系在一起,汇合成了全球性的“绿色思潮”。

2 罗马俱乐部

在意大利工业企业经理、经济学家A.佩切伊(1908~1984)的倡议下,1968年4月,来自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文职人员约30人,汇聚在罗马猞猁科学院,讨论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困境问题,罗马俱乐部就是经这次会议产生的。

罗马俱乐部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成员已增加到大约25个国籍的70个人,他的成员没有一个担任公职。这个团体也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意识形态,以超脱和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困扰和威胁人类的难题。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们,完全为一种压倒一切的信念联合起来了。人类正面临着复杂而相互联系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传统的制度和政策所不能应付的,甚至也不能把握的。鉴于这一背景,罗马俱乐部的使命就是要从全球的立场出发,对“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人类困境问题”提出忠告,对人类的未来行为提出建议。

罗马俱乐部的最大功绩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倡导建立的几种全球模型和发表的11份全球问题报告。第一份报告是1970年,波托马克协会、罗马俱乐部和赫省工学院研究小组联合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考察了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人类社会增长的基本因素——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该报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全球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启迪人们去重新认识人与环境、人与发展、人与地球的复杂关系。换句话说,它以坦率的形式提出了不是一个国家和人民,而是所有国家和人民面师的选择,从而使人们的眼界扩大到世界性的范围。

1974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二个研究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倡导新的自然伦理观,提议建立新兴的世界系统,发展了一种对自然的新态度。研究报告的基调是:同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把理论上已经接受的东西,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付诸实践。《人类处于转折点》指出:“必须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新道德,这应导致一种与正在到来的匮乏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有一种新的生产技术,其基础在于最低限度地使用资源,同时生产寿命长的产品,而不是那种建立在最大限度生产量的生产方式。人们应当以节约和积蓄为荣,而不是以花钱和弃旧为荣。”“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道德感情,并准备拿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如果每一代人都只顾追求自己的最大享受,人类几乎就注定要灭亡。”

在《未来一百灾》一书中,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第一任总裁A·佩切伊认为,当代人类面临着以下几项任务:

第一,重建人类文化上的平衡,恢复全球观念,实施新的人道主义。人类陷入现代困境的危机,并不是来源于人类先天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生物学本性,这个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它起因于犹太——基酱教的传统,后来遍及世界各地的现代西方文明。现代西方文明过于以人类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优先考虑物质报酬和各种私利,放弃了精神、伦理、道义、美德等崇高价值,也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交往,从而使内心世界的缺点和身心失衡更加恶化。物质革命引起全世界急剧性的变化,而人类文化还不能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人类必须在急剧变革的形势下矫正错误的增长癖好,放弃人类中心论和自我中心论,提高人和自然统一性的认识,建立一种追求全球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相和谐、物质和精神相平衡、个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相协调健全的文化。

第二,保留重要的生态体系,制定长期保存自然财富的政策,以此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保存不受人类干扰而能继续进化的原生自然的神圣领域。

第三,反对盲目追求技术,反对把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完全托赋给科学技术。人类作为技术的主人,有责任指导、调整和限制技术的发展。

第四,通过“人的革命”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类各方面的潜能,以驾驭和控制物质革命的狂奔。当代人类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本身的危机,是人的道义上的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一味追求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错误目标,把人类推向了毁灭自己生存基础的冒险事业。人的革命则要扭转这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以人性为基础,来奠定社会的进步,找到解决人和自然冲突的根本手段,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提高人的内在价值,使人们从单纯地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协调。

“地球日”活动与罗马俱乐部的“绿色论坛”,使绿色浪潮波及全球。美国全国地理学会出版了《1988年的地球》;美国《时代》杂志在1989年新年号上,发表了“地球,今年的行星”;《经济学家》发表了“使地球付出代价”一文;《科学的美国人》出版了专刊《管理地球》;《纽约人》发表了长达35页的“自然的末日”一文,以此来警戒人们。随之,政治家的演讲也发生了变化。1988年12月,**********在联合国的演说中,谈到了全球工业化必将带来全球生态大灾难。撒切尔夫人于1989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时,有一半时间是讲环境污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荷兰女王比阿特丽克斯向全国发表的圣诞节讲话,全部是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的威胁。

3 联合国会议

3.1 1972年联合国会议

人类已经觉醒并开始重视生态问题。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6月16日第21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这成为人类走向保护地球的第一个里程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所以要通过一个“宣言”,是“考虑到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能通过一个“宣言”,则表明与会各国已经在“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取得了“共同的看法”,制定了“共同的原则”。在这个会议上不仅诞生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而且产生了一系列地区性规划,制订了各国环境规划的标准。1984年5月,联合国召开的“地球的未来”会议,提出了人类的活动必须自始至终贯穿着持续发展的思想,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3.2 1992年联合国会议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有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台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关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个公约。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会议,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

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有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从第一次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到第二次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和《生物多样性条约》等文件;从1970年的“地球日”活动到2000年的干年首脑会议,其间30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绿色思潮和生态环保运动在全世界已由启蒙阶段转入行动时代,绿色思潮已成为全球性的浪潮。拯救地球,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旋律!

3.3 2002年联合国会议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造成人类文明失衡的两大问题——全球环境危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态,不但没有多大改变,反而更加严重。全球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整体越来越糟。有9400万公顷的森林丧失,1/4的土地变成了荒漠,800多个物种灭绝,1.1万多个物种濒危。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使世界上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每年给人类带来的损失高达6080亿美元,相当于此前40年的总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等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走过了20世纪,又伴随着人类跨入了新世纪,成为21世纪的难解之结。在新的世纪,尽管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南北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而发展中国家有13亿人口每天仅靠不到1美元度日。因缺水或饮用不洁之水,每天就有1.4~3万人死亡;因缺少医疗卫生保障,每天有6.3万名儿童死于可预防疾病;荒漠和饥饿仍然威胁着60个最贫盾国家的生存。

从现实情况中我们看到,地球上北方财富的积累,常常伴随着南方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靠贩卖黑奴、靠殖民凉夺、靠侵略战争起家,而把许多殖民地国家推向资源匮乏、贫困交加、难以为继的境地。现今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的国际政治关系,又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在解救全球环境危机这一涉及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这是他们历史上过多掠夺、现实中过多消耗地球资源理应偿还的生态欠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贫国和富国只有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创造人类新文明的天地。值得称道的是,在发达国家中,有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和瑞典5个国家,2000年的对外援助达到了0.7%的承诺目标,他们在发达国家中带了个好头。而当今最发达、最富有,以全球“领导者”自居的国家,在承诺方面的表现,却与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更无法同其对全球环境应当承担的责任相符,甚至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上开倒车,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灾难性的环境变化绝不是孤立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贫国、富国都一视同仁,不会只降临在贫穷国家而不降临到富裕国家。许多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自己的环境问题,单靠自身的能力是办不到的,因此,期待国际社会的援助。人类要拯救地球,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广大贫困国家的发展问题。一个以大多数人口贫穷为特征的世界,将难以摆脱全球生态环境的灾难。人类同居一个星球,分享同一片星空,无论来自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肩负着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缔造美好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为了地球的未来,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2002年8月,挽救人类文明失衡的全球“高峰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是迄合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召开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有192个政府代表团、104位国家领导、1.7万名代表,出席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在2002年9月4日晚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闭幕式上,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执行计划》和作为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执行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确定了改善人类环境、实现到2015年将世界13亿贫困的人口减少一半的行动目标;而在政治宣言中,出席会议的100多位国家领导人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4 中国的绿色行动

目前,世界环境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表现在8个方面。(1)全球气候温暖化,海平面升高;(2)臭氧层遭到破坏;(3)跨国界的酸雨污染;(4)河流及海洋污染;(5)有害废弃物(垃圾)泛滥;(6)森林面积减少;(7)沙漠化扩大;(8)生物种类减少。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很可能以大规模的生态灾难形式表现出来,引起文明的停滞和倒退,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九五”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内需过程中,我国明显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污染恶化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5年我国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立为国家基本战略。“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了生物安全国家框架,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严厉打击了非法捕杀和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相继作出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禁采集和销售发菜、甘草和麻黄草等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关闭淘汰了一大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的企业。“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九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的情况下,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八五”末期平均减少了15%左右。关闭、取缔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23.8万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环保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国环保投资累计3600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2300亿元,达到GDP的0.93%。

1999年3月,在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做出的《1999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展示出中国发展面师的极为严重的问题。《报告》以系统学方法对数据分类综合、逐级递增,进行了1.7亿次的有效运算,首次获得了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总体评价和分类排序。《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发展所面师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的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年遭受土攘浸蚀和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3.5;平均每人每年搬运土石方的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从隋代至今的1500年间,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0.6增加到3.9,增加6.5倍。中国在农林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平均数,意味着在世界平均发展水平下,用1美元可办成的事,在中国要花费1.25美元。

《报告》发表后的第11天,****中央举行了“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报告》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有序地通过3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才能真正地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大部分地区做到山川秀美,江河清澈。

有些人把人类环境的处境描绘得过于严重和无可奈何,但实际上,人类在许多环境问题上不是无能为力的,大部分政策是可行的,环境是能够恢复的。眼下,中国公民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越来越高。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设立了“12369”环境举报电话。加大了环境信息发布力度,先后发布了4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主要江河流域重点断面水质周报,重点海水浴场水质周报。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后,发布上年度全国环境质量状况。

我国各地实施的一系列的“绿色行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北京保护臭氧层工程。按照《国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方案》的要求,制定有关提前代替臭氧层物质的行动方案;在制布、发泡、清洗、消防、汽车用空调、家电等行业开展臭氧层物质消耗的替代工作,发展示范小区和示范产业。北京市使用清洁能源,已采取了改变燃料结构,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控制。淘汰了5万俩超期使用的机动车,7.6万辆新车贴上了绿色环保标志。北京市内万台茶炉、2万台大灶全部使用清洁燃料。通过综合治理,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

——成都市开展“无车日”。2000年10月14日,成都府南河以内所有城区道路(除公交车等特种车辆外),禁止其他车俩通行,这是中国首次无车日活动。为保证市民出行方便,成都市公用局安排了绿色环保型公交车、出租车为市民服务。成都市市长与参加“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的联合国官员游建华一道,骑自行车游览成都市容。游建华骑着自行车高兴地说:“多次来过成都,但台天印像最深,车少,空气格外清新,心情非常好。”成都市民刘军,用插满鲜花的三轮车代替汽车,去迎接他的新娘。刘军说,办一个环境保护婚礼,很有意义。

——杭州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杭州市的丹桂公寓、桂花公寓被评为“全国优秀物业管理住宅小区”,九溪玫瑰园被专家认为是国内一流的别墅精品。联合国人居中心将在杭州召开城市环境与住房发展国际研讨会。

——西安启动“蓝天绿地碧水”工程。将用5到10年时间,在秦岭北坡恢复8万公顷植被;在湄河、沣河两岸,建设沿河林带,涵养和保护水源。先后修建了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和邓家村污水处理厂。

——内蒙古赤峰市坚定不移的长年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效益明显。赤峰市位于毛乌素和浑山达克沙漠结合部。50年前,87万公顷农田和467万公顷牧场受风沙浸蚀极为严重;赤峰人民不气馁,苦干加巧干,森林覆盖率从5%增长到21.2%,人均收入达到1156元,粮食总产量和牲畜存栏总数均为1949年的10倍。

——新疆策勒县让沙漠造福人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土策勒沙漠站,从1991年开始,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环境区综合治理技术及试验示范研究”,恢复天然植被10.3万亩,将原来综台防沙体系发展为沙漠绿洲过渡带保护体系,完善了“粮、棉、果、桑、草”立体农业综合体系,建立起经济开发示范模式。在包括4个自然村再内的9810亩试验示范区中,粮、棉大幅度增产,小麦单产提高65%,棉花单产提高48.5%。试验示范区年增产值724万元,相当科技总投入近7倍。

——宁夏初步遏制沙漠化势头。全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165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26公顷,完成了治理速度大于沙漠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一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沙漠化防治技术,如方草格沙障固沙,乔、灌、草与封、飞、造结台固沙,杨柳钻孔深栽、飞播造林等,得到了推广应用。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卫沙坡头、盐池北部六乡、广夏征沙渠三种高技术含量的治沙模式。正在兴建的1236扶贫扬黄工程,近期可使3万公顷沙荒地变为绿洲。个人治沙几百亩、上千亩的治沙大户,在盐池、彭阳、同心、利通等区县就有几百户之多。

——陕西榆林、延安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古人用“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美妙诗句,来描绘陕西一带的自然风物。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的发展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由此可见,“山川秀美”是西北地区原有的历史风貌,那里有着山川秀美的历史自然基础。经过40年坚持不懈的植树种草、综合治理,陕西省的榆林、延安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建设和保护生态的先进个人。榆林市经过坚持不懈地植树治沙,不仅保住了当年岌岌可危的榆林城,而且榆林人正借着森林的庇护,在昔日沙地上辟出稻田。先是引种了樟子松,固定了沙丘,进而使这里成为瓜果飘香的乐园。延安市宝塔区近五年退耕72万亩,造林88.2万亩,种草5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1.2万平方公里。只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坚持植树治沙,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的一定能实现。

——黑龙江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绿色食品发展战略,成为绿色食品大省。以“北大荒”驰名的黑龙江主要农业区,土地肥沃,污染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全省1180万公顷耕地中,绝大多数为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目前已建立国家级、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2个。五大连池矿泉水、响水大米、完达山乳品、北芪神茶等系列产品已成为各大超市中的畅销货。为了确保绿色食品健康、有序发展,对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严格监督,追求生产出无污染、无残留、天然纯真的绿色食品。“十一”假期,黑龙江省绿色产品火爆北京农展览馆,引来如潮的参观者购买。

——中日共建绿化工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脚踩两块地,头顶一方天,海水没有边界的来回流动,空气不用签证的进进出出,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利害与共。加强中日民间绿化合作,改善了两国的生态环境,密切了两国的友好关系。2000年3月,中日民间绿化合作委员会正式成立。2000年10月8日上午,中日绿化合作纪念林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太平庄举行了开工典礼。2000年10月9日,由全国青联和日本青年团协议会,联合兴建的河北丰宁中日青年生态绿化工程正式开工。中日双方联合实施的丰宁生态绿化工程,地处潮河源头,直接关系京津水系,具有典型的生态示范效应。

5 中国履行国际公约 携手保护地球家园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环境大国,在国际环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972年,中国政府派团出席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并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02年8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我国先后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我国是历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国,与环境署等联合国机构和组织进行了积极合作。积极开拓双边环境合作新领域,截止到2000年,我国已与27个国家签署了35个双边环境保护台作协定或备忘录,15个核安全与辐射合作协议。

我国于1994年5月正式加入全球环境基金(简称GEF)我国既是GEF的捐款国,也是GEF的受援国。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有关公约,我国与GEF进行了密切合作。截止到2002年6月底,我国已取得GEF的赠款承诺3亿多美元,在受援国中位居第一,成为最大受援国。

在GEF试运行期,我国共争取到6个GEF项目,利用GEF资金5461万美元。至今我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或准备中的项目达到55个,其中14个为全球或区域项目。我国所获批的GEF项目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节能、可再生能源、国际水域保护、土地退化防治以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等多个领域。就国内项目的GEF资金额而言,气候变化方面的项目约占72%,生物多样性项目约占14%,国际水域项目约占12%。

在我国,由财政部为对外窗口单位,负责对国内GEF事务及所援助的项目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为财政部的技术支持单位,协助财政部管理中国的GEF事务。为加强我国GEF工作的协调管理能力,服务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2000年下半年,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台筹建了中国GEF工作秘书处。

在2002年10月16日召开的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我国申报的近3000万美元的项目获得了理事会的批准,主要是“中国南海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终端使用能效规则”和“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合作伙伴关系”这三个项目。据了解,这批基金将以赠款的形式被使用。此次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讨论并批准了包括33个项目在内的全球环境基金工作计划。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人类的失误,是自然规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惩罚。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敏豪建议增设“诺贝尔生态学奖”,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列为评奖条件。当前各种经济学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普遍缺乏生态观念。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危机。有必要将经济学奖改为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奖。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度,有着“天人合一”,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中国人能够挺身而出,探索出一条全球生态文明之路,以拯救在疯狂的高速增长中走向盲目性的人类。为此,我们需要一种与天、与地相协调的“全球意识”观,这种全球观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中庸思想。笔者在《来自地球村的报告》一书,将全球意识概括为一句话:“胸怀全球、放眼宇宙;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环境意识是21世纪文明的基本内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建设美好的人类家园,前面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全球人携起手来,共同去努力。

附文:

全球环境基金

在1989年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年会上,法国提出建立一种全球性的基金,用以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全球有益的环境保护活动。1990年11月,25个国家达成共识,建立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简称GEF),由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管理。GEF第一期(1994年7月1日~1998年6月30日)的总承诺捐款额为20.2337亿美元,第二期(1998年7月1日~2002年6月30日)的总承诺捐资额为19.9128亿美元。截止到2002年6月底,GEF共有173个成员国。

作为一个国际资金机制,GEF主要以赠款或其他形式的优惠资助,为受援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和部分经济转轨国家)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和臭氧层损耗四个领域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土地退化方面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取得全球环境效益,促进受援国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GEF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资金机制和新近签署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的临时资金机制的产物。

《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5日)讯,GEF资助的项目已达到1326个,赠款总额44.41675亿美元。其中约37%为生物多样性领域项目,约36%为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约19%为国际水域和臭氧项目损耗领域项目,其余为综合领域项目。

6 中国的绿色刊物

6.1 绿色刊物综述

我国的绿色期刊,就以往的内容来看,大致分为几类:以展示性为主的《植物》、《大自然》、《生物圈》、《野生动物》、《中国花卉园艺》等;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的《地图》、《地理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森林与人类》、《自然与人》、《绿色大世界》、《文明大观》等。在绿色刊物中,《绿叶》杂志成为环境文学在北京的一个标志。1992年伴随“环境文学研究会”的创立而创刊的《绿叶》杂志,是环境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继续成长的重要阵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绿叶》杂志,是一本集社会性、知识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以宣传环境保护为主旨的大型综台性文化双月刊。重新审视地球村,增加几多忧患;得到一缕温馨,一片绿荫。

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期刊是出版界的宠儿,如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英国BBC办的《野生动物》杂志,全球发行量均达数百万份。而我国现有的绿色期刊资金匮乏,影响力不大。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需要举办者自身去努力适应市踢经济这一大趋势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6.2《生态经济》杂志与生态学的兴起

198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创办了《生态经济通讯》,1985年6月,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创办了国内外第一本《生态经济》杂志。1996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赞助,开始出版了《生态经济》杂志英文版,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走向国际交流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7年来,《生态经济》推广运用生态经济原理,传播生态科技知识,为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懈地努力。《生态经济》杂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季刊到双月刊、月刊、从中文到英文、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并得到科技界的好评,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兴趣。

越来越多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生态示范户及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成为社会的热点。种种迹象表明一个生态时代即将来临。21世纪的生态经济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其特征是现代市塌经济与生态运动全球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经济学是生态与经济学耦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在国外,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还不足40年的历史。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已20年了。在这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投入到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经济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命人瞩目的成果。

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主张。例如(人类生态学——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陈敏豪,1995)提出建设生态文化的问题,认为人类生态学时代的文明将在21世纪逐渐放出异彩。又如《生态农业-未来的农业》(叶谦吉,重庆出版社)提出并呼吁,从现在起就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还指出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人与自然应成为和谐相处的伙伴。

生态时代的特点是什么?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在《论生态时代》一文中曾作了阐述:“把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生态循环和良性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达到生态与经济在新的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就成为生态时代的首要的、本质的特征”。

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上,我国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其中有许涤新主编的《生态经济学》,刘思华的《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迟维韵的《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姜学民、徐志辉的《生态经济学通论》,马传栋的《资源生态经济学》,舒惠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等30余部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应用生态经济学著作。这些,标志着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在理论创新上已经跨入中国经济学学科先进行列。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学会副会长、高级农艺师舒惠国的新著《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2001)一书,为中国勾画了生态经济的战略及其当前在实践中采取的几个方面的措施。全书分为三部分,其中实践篇则着重阐述了生态经济战略、产业和区域运作,阐述了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的几个要点,如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产业和有机食品工业;规划了区域生态经济的运作环节,介绍了我国生态经济的布局和区分,介绍了山区、丘陵、平原、湖区的温度、湿度、海拔、日照、差异较大的地区的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作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生态经济战略,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纪,要有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有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要有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人类和谐、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实现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该书虽然只有13万字,但言简意赅,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该书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绿色浪潮发展作了细致入微的工作。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生态和环境工作十分重视的,坚持着走发展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生态经济研究不能局限于“居庙堂之高”的理论营造,应让高深的生态经济理论这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降尊“飞入寻常百姓家”。

6.3 绿色报刊简介

①绿色报刊综合类

《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花卉报》、《中国水利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福建环境报》、《中国国家地理》、《地球》、《海洋与湖沼》、《森林与人类》、《大自然》、《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圈》、《风景名胜》、《中国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环境教育》、《环境工程》、《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学报》、《自然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导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青海环境》、《新疆环境保护》、《大自然探索》、《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城市与减灾》、《生态经济》、《海洋环境科学》、《四川环境》、《世界环境》、《生态环境与保护》、《黑龙江林业报》、《中国园林》、《林业科技通讯》、《林业科学》、《生态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绿化与生活》、《绿色家园》、《绿色大世界》、《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森林病虫通讯》、《水土保持科技情报》、《生态学杂志》、《东北林业大学学报》、《黑龙江林业》、《森林工程》、《防护林科技》、《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河北林业》、《中国林业文摘》、《世界林业研究》、《天津农林科技》、《生态农业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等。

绿色报刊生态环境建设类

《福建环境》双月刊福建环保局

《林业科技开发》季刊南京林业大学

《农村生态环境》季刊国家环保局

《杂草科学》季刊江苏省杂草研究会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江苏省植物学会

《节水灌溉》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等

《湖北林业科技》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水土保持通报》季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刊西北林学院

《沙棘》陕西沙棘开发利用中心

《水土保持学报》季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保研究所

《水土保持研究》双月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研究所

《草原与草坪》季刊中国草原学会

《中国沙漠》季刊中科院沙漠研究所

《草业科学》季刊中国草业协会

《甘肃林业》甘肃省林业厅

《草业学报》季刊中国草业协会

《青海农林科技》季刊青海省林学会

《干旱区研究》季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听

《干旱区环境监测》季刊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

《云南林业》双月刊云南省林业局

《宁夏农林科技》双月刊宁夏农林科学院

《林业资源管理》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司等

《陕西林业科技》季刊陕西森工管理学局

《云南林业科技》不定期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等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季刊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季刊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农业生态环境》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浙江林业科技》季刊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

《中国花卉园艺》半月刊中国花卉协会主办

《中国林业》、华月刊国家林业局机关刊物

《中国环保产业》月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主办

《环境教育》、双月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主办

《中国环境监测》、双月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