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合理避税、税收优惠及税务稽查
6320000000026

第26章 合理避税操作实务及方法(7)

9.债券溢折价的避税法

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发行企业债券。债券可以等价发行,也可以溢价发行或折价发行。在溢价发行或折价发行时,必须在发行期内进行摊销。溢价或折价摊销进入财务费用,冲减利息费用或增加利息费用。利息费用作为扣除项已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从所得额里扣除,纳税人利息费用的多少直接影响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的多少。摊销方法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两种,虽然两种方法不影响利息费用的总和,但却要影响各年的利息费用摊销额,从而影响各年的应纳所得税额。因此企业在运用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时,可以在两种方法上进行筹划,以实现递延纳税。

(1)企业债券溢价发行

[1]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直线摊销法。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直线摊销法,是指将债券的溢价按债券年限平均分摊到各年以冲减利息费用的方法。

[2]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实际利率法。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实际利率法是以应付债券的现值乘以实际利率计算出来的利息与名义利息比较,将其差额作为溢价摊销额。其特点是负债递减,实际利息也随之递减,溢价摊销额则相应逐年递增。

(2)企业债券折价发行

[1]企业债券折价发行的直线摊销法。企业债券折价发行的直线摊销法,是指将债券的折价按债券年限平均分摊到各年并转化为利息费用的方法。

[2]企业折价发行的实际利率法。企业折价发行的实际利率法是以应付债券的现值乘以实际利率算出来的利息与名义利息比较,将其差额作为折价摊销额。其特点是负债递增,实际利息也随之递增,折价摊销额则相应逐年递减。

(3)进行债务筹资的筹划时的注意事项

[1]资本性利息。资本性利息支出,如为了建造、购置固定资产或开发、购置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债务在其投入使用前所支付的利息,为筹措注册资本而发生的债务所支付的利息等,不得作为费用一次性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2]内资企业债务利息。内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的部分,不得从税前所得中扣除。

[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债务利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支付的债务利息,高于按一般商业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的部分,不允许从税前所得中扣除。

[4]关联方贷款利息。企业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10.租赁的避税法

由于承租方支付的租金可以抵税,出租方获得的租金缴纳的营业税比自己使用出租设备生产产品销售时缴纳的增值税要低等原因,在企业租赁设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筹划得当,也可以节税。

对于租赁费的扣除,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作出如下规定,纳税人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租金的扣除,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理:

(1)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租赁费,可以据实扣除。

(2)融资租赁发生的租赁费不得直接扣除。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以及安装使用后支付的利息等可在支付时直接扣除。

另外,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所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无论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转让给承租方,均按《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征收增值税,不征营业税;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未转让给承租方,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

企业利用租赁进行纳税筹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企业获得生产经营用设备,既可以从银行贷款直接购买设备,也可以用租赁的方式获得设备,租赁又有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形式。这些不同的获得生产经营用设备的方式在税务处理上是有差异的,银行贷款购买设备,支付的贷款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企业对设备计提的折旧也可以抵税。经营租赁只有支付的租赁费用可以直接在税前扣除,但企业不得对租入的设备计提折旧,租入设备的损耗不能抵税。融资租赁发生的租赁费不得直接扣除。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以及安装使用后支付的利息等可在支付时直接扣除。由于企业可以对融资租入的设备计提折旧,这些折旧可以在税前扣除。企业应将这几种获得设备的方式所要承担的税收进行比较,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方式。

(2)如果税法对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集团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租赁方式来进行税务筹划。例如,某集团有企业与企业,企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2倍,企业可以将一部分设备以较高的租金出租给企业,使两个企业利润达到基本一致,在累进税率下,通过这样的租赁安排,企业的整体税负将大大降低。

(3)拥有出租设备的一方可以利用税种的差异来进行纳税筹划。我国税法规定,出租设备缴纳营业税,而销售设备缴纳增值税。对于企业所拥有的机器设备,是卖还是租,企业所承受的税负是不一样的,企业可以对这两种方式下的税收负担精心比较,选择较低的方式。此外,由于租金是分期支付的,而销售收入是出售时一次获得的,采用出租方式,企业各期所得较为平均,而采用销售方式,企业前期所得较高,承担的所得税负也较高,所以,采用出租方式还可以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

此外,当出租人和承租人属于同一利益集团时,租赁可以使他们之间直接、公开地将资产从一个企业转给另一个企业。同一利益集团中的企业甲出于税收目的,将赢利高的生产项目连同设备一道以租赁的形式转租给企业乙,并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足够高的租金,最终可使该利益集团所享受的税收待遇最为优惠,税负最低。租赁产生的节税效应十分明显。此种节税效应并非只能在同一集团内部实现。即使在专门租赁公司提供租赁设备的情况下,承租人仍旧可以获得好处。

11.资金的时间价值避税法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当期应该缴纳的税款延缓到以后年度缴纳,以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也是纳税筹划目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从一般经济现象来看,货币投入生产经营过程后,其数额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企业资金循环和周转的起点是投入货币资金,企业用它来购买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资源等,然后生产出新产品,产品出售时,得到的货币量大于最初的投入量。资金的这种循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资金就会增加一定的数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的增值额成几何级数增长,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

既然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尽量减少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延缓当期的税款缴纳就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虽然这笔税款迟早是要缴纳的,但现在无偿地占用这笔资金就相当于从财政部门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其经济效用是非常大的。

而且从理论上讲,如果企业每期都能将后期的一笔费用在当期列支,或将当期的一笔收入在下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每期都可以使一部分税款缓纳,相当于每期都获得一笔无息贷款。也就是说,每期都可以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则相当于一笔贷款永远不用清偿。例如,企业每期都将10万元的税款延迟1年缴纳(在这里姑且认为是可能的),即相当于第1年获取10万元无息贷款,第2年虽然要偿还这笔“贷款”,但是该年又可以获取10万元的无息“贷款”,这笔“贷款”应在第3年还,第3年在偿付第2年的“贷款”时,又可以获得10万元的“贷款”……如此反复下去,则相当于一笔10万元的贷款永远不用清偿。

在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经常要举借贷款,因为仅靠自身积累发展生产的速度毕竟太慢,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时,资金就显得极其宝贵。在资金主导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资金的状况是无法想像的。这样,如果企业能尽量延缓税款的缴纳,这笔“无息贷款”的获得将会为企业的筹资活动省去不少麻烦,就会使企业的营运资金相对宽裕,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那些资金比较紧张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企业要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往往需要举债,但举债是有一定风险的,这种风险被称为财务风险,即企业因举债规模过大致使利润不足以清偿债务本金及利息的风险。因而,企业举债进行生产经营,应将其举债规模控制在一定的比率范围之内,即不能超过必要的界限,以免造成企业破产的不良后果。

但是,尽量延迟税款的缴纳,无偿地使用财政资金为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则不存在财务风险,当然这要求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纳税筹划。只有具备可行性,企业才可以尽可能地使用这种无偿资金,而不用担心其规模超过限度。除此之外,由于纳税筹划使企业当期的总资金增加,企业更有能力清偿债务,有利于企业扩大举债规模,即企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对增强了。这也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2.坏账转销的避税法

税法规定,纳税人按财政部的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跌价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建立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后,按当期实际发生数扣除。坏账损失的财务处理方法主要有直接冲销法和备抵法。哪种方法对减轻税负更为有利呢?

答案是备抵法。采用备抵法可以增加当期扣除项目,降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即使两种方法计算的应缴纳所得税数额是一致的,但备抵法将应纳税款延期缴纳,等于享受到国家一笔无息贷款,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13.费用分摊的避税法

所谓费用,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经济用途可以将费用划分为两大部分:生产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经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商品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在工业企业会计处理时又称之为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而期间费用则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三部分。

由于费用是企业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成本的增加,在营业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就会减小,这样企业税基变小,应纳税额便相应变小,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避税效果。利用费用分摊法扩大或缩小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纳税水平时应注意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实现应税利润最小化;二是费用摊入成本时如何实现最大摊入。

企业费用开支有多种内容,如劳务费用开支、管理费用开支、福利费用开支以及各项杂费开支,等等。在这些费用开支方面,劳务费用、管理费用开支最为普遍,也是企业费用开支中两项最主要的内容。劳务费用开支和管理费用开支有多种标准,而最小最低的标准却只有一个,它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所决定。拿劳务费用来说,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中都有一个劳务使用的最佳状态点,在这个点上,劳动力和各种人员的配备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劳务费用也最省。因此,寻找发现这一最佳结合状态点是进行费用分摊筹划的基础。怎样寻求最佳状态点呢?现举例予以说明。

例如,某一企业劳动人员组合状况是一个管理人员配备3个技术人员,并由50个劳动者一同组成1个生产单位,即各种人员之比为1:3:50―1个管理者、1个技术人员及1个劳动者的工资比例为1:1.2:0.6,即若管理人员工资为100元,技术人员的工资则为120元,劳动者的工资则为60元。这种情况属于最佳组合,并且劳务费用开支最省。如果劳务人员组合改为10个管理人员、1个技术人员及100个劳动工人,那么这种组合的劳务费用是绝对会增加许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采用再高超的费用分摊法也很难达到有效节税的目的。同样,对经营管理费用开支的筹划也是同一个道理。

常用的费用分摊方法有三种:

一是实际费用摊销法,即根据实际费用进行摊销,多则多摊,少则少摊,没有则不摊,费用额依据营业收入的多少加以确认。

二是不规则摊销法,即根据经营需要进行费用摊销,可能将一笔费用集中摊入某一产品的成本之中,又可能在某一批产品中,不摊分文。这体现了费用摊销的不规则性,因而被称为不规则摊销法,如广告费便可以进行不规则摊销。

三是平均摊销法,即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费用平均摊入每个产品的成本之中。以上三种摊销方法产生的结果都不同,企业利润冲减程度和纳税多少均有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种差异来进行有效纳税筹划的。

但是,费用分摊绝非是简单地将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就完事。费用有时难以控制,而且并非完全可以预见,然而费用摊入成本却可以控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费用分摊法,对其加以调整和控制。由于不同费用分摊方法会对利润和应纳税额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就必然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

详细的分析论证及大量实践表明,平均费用分摊法是最大限度地抵消利润、减少税基的最佳选择。只要生产经营者长期从事某项经营活动,那么将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最佳的分摊,就可以将这段时期获得的利润进行最大限度地平均,这样就不会出现某个阶段利润额及纳税额过高的现象,从而达到减少税收成本的目的。

14.筹资费用的避税法

筹资费用主要包括因筹资而发生的利息、与筹资相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辅助费用如手续费,以及因外币筹资而发生的汇兑差额。我国税法规定,内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可以按实际发生数额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只要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出的金额,允许从税前所得中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按照合理的、不高于一般商业贷款利率所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允许从税前所得中扣除。企业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我国税法的上述规定,赋予了纳税人根据自身情况节减税收的充分权利和法律依据。

同时,我国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利息,折价、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如果满足资本化条件,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应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了解了利息支出在企业不同的运营阶段具有不同的税收待遇后,筹资利息筹划的方法就是显而易见了,企业在保证一定风险情况下,可以尽最大努力加大筹资的利息支出,以用来增大财务费用的份额,另外还要缩短企业的筹建期以及资产的购建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与经济组织之间在拆借资金的利息计算上和资金回收期限方面,均具有较大弹性和回旋余地,这种弹性和回旋余地常常表现为提高利息支付,冲减企业利润,抵消纳税金额,但利息的支付应在财务规定范围之内。

15.利润分配的避税法

企业应如何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呢?我们可以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中找到答案。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由此,可以发现减轻税收负担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尽量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另一条是尽量采用低税率。

其次是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即:净利润的分配,它主要是在企业与股东或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的依据是财产权利。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的剩余利润,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向股东分配利润;股份有限公司原则上应从累计盈利中分派,无盈利不得支付股利,即所谓“无利不分”原则。但若公司用盈余公积金抵补亏损以后,为维护其股东信誉,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用盈余公积金支付股利,不过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其中对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股利还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采用何种股利分配政策,才能使股东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合理合法地降低呢?这也是企业在采取分配政策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的。因为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其税收待遇也不尽相同。

利润分配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税收成本,所以,有必要研究利润分配方式是如何影响税收成本的。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纳税人从其他企业分回的已缴纳所得税的利润,其已缴纳的税额可以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即联营企业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的,不退还所得税;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的,投资方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凡被投资企业利润不向投资者分配的,则不必补缴所得税。补缴税款的计算公式为:

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的税后利润÷(1-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应纳所得税税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适用的税率

税收扣除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联营企业适用的税率

应补缴所得税税额=应纳所得税税额-税收扣除额

这样,保留低税率地区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不进行分配并转为投资资本,可以减轻投资者的税收负担。

(1)如果被投资企业是私营企业

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如果被投资企业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私营企业,其税后利润按规定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或者提取生产发展基金后的剩余利润,不分配、不投资、挂账达一年的,从挂账的第二年起,将剩余利润依照投资者(股东)的出资比例计算分配个人投资者的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可见,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即使公司保留利润不分配,也不能免除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的期限至多也只有一年。企业可利用我国《公司法》中企业提取公积金的比例进行税务筹划,达到减轻投资者税负的目的。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5%-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企业可以按照10%的比例提取。我国《公司法》规定可以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而且没有规定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这些规定为企业增加留存收益中盈余公积金的比例,减少未分配利润的比例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