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合理避税、税收优惠及税务稽查
6320000000034

第34章 税务稽查及其风险的防范(4)

2.税目、税率的稽查重点

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时,税目税率确定较为复杂,很容易发生混淆现象。稽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无混淆等级、耗料或价格界限,将高税率的产品申报为低税率产品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

[1]产品性能相似而税率不同的应税消费品,如汽油和柴油等,税率确定是否正确。产品名称相似但原材料配方不同而税率不同的应税消费品,如酒和酒精,其税率确定是否正确。同一品目因质量、价格不同而税率不同的应税消费品,如烟,其税率确定是否正确。同一产品因容量不同而税率不同的应税消费品,如小汽车,其税率确定是否正确。

(2)有无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且没有分别核算销售收入、销售数量时,按较低税率申报纳税的情况。

(3)有无将适用税率不同的应税消费品组合成套产品销售时,从低适用税率的情况。

3.计税依据的检查方法

对消费税计税依据进行检查,实质是对从事应税消费品生产销售的纳税人的检查。所以检查的方法与增值税销售额认定的方法是一致的。纳税人非连续生产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视同销售申报纳税。申报时,按同类同期市场价格确定计税价格。若没有同期同类市场价格,则可按(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计算组成计税价格。有些企业故意隐匿非连续生产领用业务,或计税依据偏低,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

检查的方法是:

(1)对照“产成品”、“生产成本”贷方、“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借方及平时了解、注意企业成本变化情况,分析企业有无非连续生产领用应税消费品行为。

(2)了解企业有无同类销售业务。若有同类销售业务,应检查企业是否按同类产品销售价格记账。检查时,可将正常销售单价与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账的加权平均单价对照,看两者是否大体一致。如果平均单价偏低,则有可能企业从低定价入账。

(3)若企业本期没有销售业务,可按上月有关资料测定。

(4)若企业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税,则要进一步检查企业成本、利润构成情况。

[1]要核实单位生产成本。主要检查“生产成本”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表”。核实利润率。根据国税发[1993]156号国家税务局《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的应税消费品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计算。有不少企业直接以成本作为组成计税价格,或想当然按较高、较低的利润率计算。

4.消费品出口退免税的检查

检查企业的应退消费税时,应结合增值税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检查要点,针对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会计核算特点和不同的退免税办法进行检查。

对于生产企业出口应税消费品检查。对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应税消费品或通过外贸企业出口应税消费品,按照规定直接予以免税的,可不计算应缴消费税。应检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产成品”等明细账。检查出口报关单等免税凭证是否齐全、合法、有效。对从价定率办法的出口应税消费品,是否按人民币离岸价免征了消费税;对从量定额办法的出口应税消费品,是否按实际出口的数量予以免征消费税。

对于外贸企业出口应税消费品检查。对外贸企业自营出口的应税消费品除检查出口发票、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报关单、购货发票等退税凭证外,还应检查“出口货物消费税专用缴款书”。通过检查“库存出口商品”、“出口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等明细账,检查从价定率办法的出口应税消费品,是否按购进金额办理了退税,其适用退税率和单位退税率是否正确。

另外,在检查中还应注意,纳税人出口按规定不予退税或免税的应税消费品应视同国内销售处理,按规定计算缴纳消费税。

5.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检查

企业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除用于连续生产外,均应在移送环节缴纳消费税。但由于自产自用,没有直接对外销售,企业也没有取得销售收入,而且自产自用隐蔽性大,因此,应注意检查。检查方法:

(1)根据“产成品”明细账或“生产成本”明细账贷方及对应账户,核实领用用途和部门,判断是否属于连续生产,核实非连续生产应税产品领用数量及使用时间。

(2)对照审查“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明细账,“应付福利费”明细账,分析使用消费品是否及时缴纳消费税税款。

(3)如没有缴纳消费税税款,则须按规定的计税依据计算补缴消费税税款。

15.3 营业税的稽查

1.营业税的税务稽查程序

(1)税务稽查目标

[1]确认应税收入是否完整足额申报。确认应税收入的分类申报是否准确。确认适用税率是否正确,应纳税额的计算是否准确。确认是否正确履行营业税代扣代缴义务。

(2)税务稽查步骤与要点

[1]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范围及合同订单的执行情况,索取或编制收入项目一览表。初步评价收入适用流转税种,以及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之间、应税项目与应税项目之间划分的适当性。执行或导入收入类项目一般税务稽查程序,确认已入账的营业收入是否完整足额申报,涉及境内、外收入的划分是否适当,分类申报是否符合营业税的目的要求。执行或导入往来项目或成本费用类项目一般税务稽查程序,确认价外收入是否完整足额申报,是否与相应价内收入归类申报;确认涉及转分包、转贷业务、外汇买卖、有价证券买卖、期货买卖等法定营业额扣除项目是否恰当,其扣除额是否准确;确认是否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在适用的情况下,执行或导入长期资产类、其他业务收入类、营业外收支类项目一般税务稽查程序,确认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收入是否完整足额申报。审核适用税率是否正确,验算应纳税额计算是否准确。综合上述税务稽查步骤的结果,建立营业税税务稽查结论。

2.计税依据的稽查

按税法的规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纳税人的营业额,即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在具体检查时要注意:

(1)检查从事营业税税目表经营业务的单位和个人是否依法计征纳税,有无应纳未纳的情况。

(2)检查运输企业是否以从事联运业务的营业额为其实际取得的营业额,并据以计算纳税。

(3)检查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款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是否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其工程价款组成、工程价款的结算方法、分包工程的核算等是否正确、合规。

(4)检查金融保险业营业额的确定是否合格、正确,对保险企业实行分保险的,初保业务是否以全部保费收入减去付给分保人保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5)检查娱乐业的营业额是否包括了为经营娱乐业向顾客收取的各种费用,台位费、点歌收费及饮料是否计入了营业额。

(6)检查服务业营业额的确定是否合规、正确,旅游业务是否以全部收费减去为旅游者付给其他单位的食宿和交通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单位和个人进行演出是否以全部票价收入或者包场收入减去付给提供演出场所的单位、演出公司或者经纪人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7)检查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价格是否合理,对于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是否按规定程序核定其营业额。

对营业税计税依据的检查,要重点检查纳税人是否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及有关财务制度,正确核算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是否存在违反会计核算原则,导致计税依据不真实偷漏税金的情况。

3.税率及应纳税额的稽查

(1)检查营业税适用税率

按税法的规定,营业税税率是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经营范围设置的,仅3%、5%、20%这些档次,一般不会出现税率用错的现象。因此,在审计时要重点检查从事多种经营的纳税人,是否对各项适用不同税率的业务收入分别核算,按规定税率计算,对未分别核算的是否从高适用税率,有无用错税率、从低计税、少纳税金的情况。

(2)检查营业税应纳税额

按税法的规定,营业税的应纳税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营业额和规定适用税率的乘积。在检查完营业税的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后,对营业税应纳税额的检查的重点只是检查其计算是否正确,有无数学运算中的错误。其验证公式为:

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4.减、免税的稽查

国家为了某些行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体现奖励政策,对某些项目的经营收入和某些单位给予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税法对减税免税的项目和单位都有明确的规定。

检查重点:

(1)检查纳税人是否按批准的减免规定执行,是否存在混淆业务收入性质将应纳营业税收入列为减免项目的情况;是否存在减免到期应恢复纳税而未执行的情况;是否存在谎报经营情况骗取减免税的情况;是否存在地方部门随意减免营业税的情况。

(2)核对减免税的项目和范围是否符合统一规定,有无自行扩大减免税范围或以邻近的经营项目搭车减免税的情况。检查时应掌握具体情况,按规定加以区分,分别核实其营业收入。

(3)检查有无混淆征免界限,错将应税收入计入免税项目内的问题。检查减免税的营业额时,除了从账户设置上看是否做到单独核算以外,还应仔细核对减免税营业额的原始凭证,看是否都属于批准减免税的项目和范围。

5.纳税申报表的检查

(1)适用税目的检查

营业税是按不同行业和不同经营业务设置税目的。现行营业税共有9个税目。即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因为营业税税率的设置依不同税目而有别,所以对适用税目的审核是非常重要的。

营业税9个税目的内容如下:

[1]交通运输业。运输企业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以及与运营业务有关的各项劳务活动。

[2]建筑业。建筑业是指建筑安装工程作业。其征收范围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

[3]金融保险业。金融是指经营金融、保险的业务,包括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

[4]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是指专门办理信息传递的业务。包括:邮政、通信业务。

[5]文化体育业。文化体育业是指经营文化、体育活动的业务。包括:文化业、体育业。

[6]娱乐业。娱乐业是指为娱乐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的业务,包括经营歌厅、舞厅、卡拉歌舞厅、音乐茶座、台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场、游艺场等娱乐场所,以及娱乐场所为顾客进行娱乐活动提供的饮食服务及其他各种服务业务。

[7]服务业。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业务,包括代理业、旅店业、饮食业、旅游业、仓储业、租赁业、广告业、其他服务业。

[8]转让无形资产。转让无形资产是指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包括: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商标权、转让专利权、转让非专利技术、转让著作权、转让商誉。

[9]销售不动产。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包括:销售建筑物或构筑物,销售其他土地附着物。

(2)计税金额(数量)的检查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营业额,转让无形资产的转让额或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它是纳税人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款之外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等一切费用。

计税金额(数量)的检查,应严格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正确计算计税营业额。对不同税目的营业额的确定,具体规定如下:

[1]运输业务的营业额一般包括客运收入、货运收入、装卸搬运收入、其他运输业务收入和运输票价中包含的保险费收入,以及随同票价、运价向客户收取的各种建设基金等。

[2]建筑业的营业额为承包建筑、修缮、安装、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所取得的营业收入额,即建筑安装企业向建设单位收取的工程价款(工程造价)及工程价款之外收取的各种费用。

[3]金融保险业。

贷款业务中一般贷款业务的营业额为贷款利息收入,转贷业务营业额为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融资租赁的营业额为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减去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以直接法折算出本期的营业额。计算方法为:

本期营业额=(应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实际成本)×(本期天数÷总天数)

实际成本=货物购入原价+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运杂费+安装费+保险费+支付给境外的外汇借款利息支出

金融商品转让的营业额为买卖外汇、证券、金银的收益额为营业额。收益额的计算公式为:

收益额=卖出价-买入价

金融经纪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的营业额为手续费类的全部收入包括价外收取的代垫、代付、加价等,从中不得作任何扣除。

保险业务的营业额为纳税人经营保险业务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即向被保险人收取的全部保险费。

[4]邮电通信业中邮政业务营业额为提供传递函件或包件的收入;通信业务营业额为提供电报、电话、电传、电话机安装、电信物品销售、其他电信业务的收入。

[5]文化体育业的营业额是指单位或个人进行演出,以全部票价收入或包场收入减去付出提供演出场所的单位、演出公司或经纪人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6]娱乐业的营业额为经营娱乐业向顾客收取的各项费用,包括门票收入、台位费、烟酒和饮料及以经营娱乐业向顾客收取的各项费用。

[7]服务业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代理业、旅店业、饮食业、旅游业、仓储业、租赁业、广告业、其他服务业的应税劳务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3)税目、税率的检查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营业税的税目、税率依照《营业税税目税率表》、《营业税税目注释》执行,税目、税率的调整权限在******,纳税人经营娱乐业具体适用的税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税率检查的重点是:

[1]鉴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政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的营业税率最低,应重点审查这些企业有无兼营、附营娱乐业、饮食业、租赁业、旅店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以及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业务。若有,则审查企业是否对属于不同税目适用不同的税率申报纳税。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应税行为,而且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销售额的,是否从高税率申报纳税。建筑业的各种工程作业均按最低档税率3%计税,而与之联系密切的房地产业,开发产品的销售均按5%的税率计税。监督检查施工企业时,应注意有无将自行建筑并销售的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以建筑业的低税率申报计税。

6.纳税申报时间的检查

纳税申报时间的检查包括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检查与纳税申报期限的检查两部分。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检查,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1]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纳税人有自建行为的,其自建行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其销售自建建筑物并收讫营业额者或取得索取营业额的凭证的当天。纳税人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当天。

(2)纳税申报期限的检查

营业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5日、10日、15日或1个月。纳税人的具体期限,由主营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计算纳税的,可以按次计算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以5日、10日、10日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纳税申报及时性检查,主要审查纳税人是否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进行申报。

15.4 企业所得税的稽查

1.企业所得税稽查重点

企业所得税一直是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难点,偷税现象也较为普遍,往往企业生产经营红红火火,而所得税入库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惟利是图的动机驱使,一方面也由于企业所得税的相关政策纷繁,稽查起来较为困难。下面主要介绍应税收入及扣除项目的稽查重点。

(1)应税收入总额的检查

对应税收入总额的检查,主要检查有关总账、明细账,及监督检查原始凭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应税项目是否全部按规定入账,对收入的计量、价格的确认是否正确,有无截留收入转入“小金库”的行为,或挂在往来账上的问题。价外费用是否并入收入,有无直接抵减费用或挪作他用的问题。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与销售退回是否真实,有无将商品低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从而转移利润的问题。对来料加工溢料是否计入收入,有无私自将溢料出售存入“小金库”问题。企业专项工程、福利部门领用的产品(商品)是否按销售处理,是否存在故意漏记的问题。

另外对企业应税收入的确认,还应与税法的相关内容衔接:

[1]对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含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除国家规定有指定用途的项目外,都应并入企业利润,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应并入企业当年利润征税;对先征税后返还和先征后退的,应并入企业实际收到退税或返还款年度的企业利润征收企业所得税。

[2]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但在企业出售或对该资产进行清算时,如果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价格,应以实物价格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如果高于当初捐赠时的价格,应将扣除清理费用的部分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3]纳税人在产权转让过程中发生的净收益或净损失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2)扣除项目的检查

[1]税法规定,企业在纳税年度的当年应该计入费用而没有计入的,不得在以后年度抵扣,因此,要重点检查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折旧费用以及其他的调整分录,凡是涉及到红字调整的,都要重点检查。

[2]检查企业食堂等福利部门,其房屋折旧、人员工资、耗用水电、办公用品及低耗、福利待遇、维修费、使用车辆费用等一切开支,是否计入了成本。

[3]检查企业耗用的费用物资,是否已通过了仓库核算;消耗材料和物资是否合理,如办公用品要与办公用品领用台账相核对,低耗要与实物相核对;是否存在私人使用企业资产情况等。

[4]检查物资使用者是否都是本企业员工,否则视同捐赠。

[5]检查企业的工资支出是否是企业的在册员工;是否在劳动部门登记;是否已经给员工办理了社会保险;医务、浴室、理发室、食堂、待岗、下岗等后勤人员的工资是否进行了剔除;有否超过计税工资。

[6]检查工资附加费用是否按照计税工资总额提取;工会经费是否全额拨付并取得“工会经费拨缴专用收据”。

[7]检查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是否与其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是否超出了限额;招待无关人员或者纯粹内部人员的吃喝费用是否扣除,不能按照税务人员要求提供真实的足够的有效凭证和资料的,也不得扣除。

[8]检查财产保险和车辆保险的无赔款优待退款,是否冲减了费用,纳入了所得额。如果未发现冲减支出和保险赔款,应进一步调查保险公司的财务账册。

[9]检查税前应报批的扣除项目是否擅自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是否报税务机关备案。

2.企业所得税稽查形式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检查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155号)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检查应区别纳税人的情况,分别实施案头审核、调账检查和实地检查。

(1)企业所得税的案头审核是对纳税人的填报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附表资料的审查核对和税额评定。企业所得税的案头审核以数据验算和指标分析复核为主。对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有关收入、扣除项目或政策运用有疑问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向纳税人发出问询函,实施函查,要求纳税人作出说明或补充资料。

(2)企业所得税的调账检查是将纳税人的账簿、凭证和有关资料,调到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对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账证完整的纳税人,应尽可能实行调账检查。

(3)企业所得税的实地检查是税务检查人员深入纳税人的经营管理现场进行检查。对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纳税人,或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但因种种原因不能调账检查的纳税人,可进行实地检查。

3.工资和福利费的稽查

(1)工资的检查

工资在费用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在税务检查中应作为重点项目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到企业人事部门落实企业职工人数,然后审查工资支出的原始凭证,即“工资计算单”和“工资表”,看所列项目是否符合规定,人员有无虚增,加班是否真实,津贴是否超过标准。对加班工资数额较大的还要审核考勤记录,没有考勤记录的,要结合企业当月经营情况分析加班是否合理,然后询问有关人员查清事实,最后再与费用明细账中的工资费用项目核对,看企业列支的费用是否剔除了应由福利费、工会经费开支的医务室、托儿所、工会专职人员的工资。

年终清算时,还必须计算计税工资总额,并与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进行比较,看企业全年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有无超出计税工资总额。如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则按企业实际发生数计税;如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超过计税工资总额,则按计税工资总额计税,超出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予调整。

(2)工资分配的检查

企业在月份终了,应将本月应付职工的工资进行分配。对工资分配的检查,就是要查清非生产人员的工资是否列入生产成本,即福利部门、在建工程等人员的工资是否列入生产成本。检查方法:

[1]审查企业每月的“工资分配表”,并与企业劳动工资部门的在册人员名单相核对,查明非生产人员的工资去向。

[2]检查“应付福利费”账户的借方发生额,看福利人员的工资是否全部列支或部分列支,必要时审查“管理费用”账户,防止企业将福利人员的工资列入。

[3]检查“在建工程”账户的借方发生额,看在建工程有关人员的工资是否列入该户。

(2)福利费的检查

对福利费的审查,主要看其是否按规定计提的标准和基数计提,计算是否正确。年终应核实其全年已提福利费是否符合规定。对工资总额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企业,其应提福利费总额,最多只能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提取福利费数额计税。对超出部分应予调整。

4.对坏账损失的稽查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年末应收账款可按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记入“管理费用”;不提坏账准备金的企业经确定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直接进入“管理费用”。

(1)坏账的认定

[1]企业破产。债务人死亡。逾期三年以上确实不能收回的。

(2)坏账损失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1]检查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是否正确,看企业年末有无虚增“应收账款”,提高计提基数。对“坏账准备”账户有余额的在计提坏账准备金时有无调整等。检查时主要根据“坏账准备”账户的借贷方余额进行。同时核实企业转销的坏账是否符合规定。

[2]根据“银行存款”明细账,检查“管理费用”明细账,看企业是否将收回已核销的坏账冲减了当期“管理费用”。

[3]不提坏账准备的企业,主要审查企业已核销的“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对坏账真实性的检查,除认真审核“应收账款”明细账外,必要时须到债务方作实际调查,核实情况。

5.运杂费及整理费的稽查

(1)运杂费的检查

运杂费是指商品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运费、装卸搬运费、自有不独立核算又不作其他业务核算的车船和牲畜的燃料、饲料、物料消耗及同运输有关的各项杂费,如放空费、调车费、过路费、过渡费、车船清扫费、专用线车站、码头租赁费、港务费、过路费等。此项费用数额既大又杂,检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有无将固定资产的运杂费和为在建工程购买物资的运杂费列入。如某企业将自建宿舍的材料运杂费分次计入“营业费用”。有无将加工商品的运杂费列入。有无将销售商品为外单位代垫的运杂费列入企业的运杂费,收到购货单位支付的代垫运杂费又不冲回的。有无以白条作运杂费原始凭证。

检查的方法:详细审阅“营业费用”明细账的借方“运杂费”栏,对支出数额较大的,要认真审核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弄清运杂费支出的内容、性质,从而确定其是否属于与企业经营有关的运杂费。

(2)整理费的检查

整理费用是指商品、物资在挑选整理、分类、分等过程中支付的费用。检查时,首先要弄清发生整理费用的商品是否需要挑选整理,对无需挑选整理的商品,该项费用就不可能发生。对需要挑选整理的商品,要注意企业有无将与整理无关的费用记入整理费用,挑选整理的损耗是否正常合理等。

检查方法:根据账户记载,抽调记账凭证,看该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理。对移库的商品要审查“库存商品”明细账,检查移出与转入的数量,看其差额,判别企业有无将非正常损耗列入整理费用。

6.包装费的检查

包装费是指商品、物资的包装用品费、包装拆损费、租赁费以及不能列入包装物进价的运杂费等。审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支出数额较大的包装费,要结合“营业费用”明细账认真审查原始凭证,对不属于包装费用开支的支出应全部剔除。对采取“一次摊销法”摊销包装费的企业,根据“营业费用”明细账的记载,调阅“包装物”明细账,审查落实企业当期是否领用包装物,必要时与仓库保管员的实物账进行核对,并审核结转摊销的成本是否正确。对采取“分期摊销法”摊销包装物费用的企业,要将“营业费用”明细账与“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明细账对照检查,看企业是否按统一的标准摊销。有出租出借包装业务的企业,要深入仓库,了解情况,结合“包装物”明细账,审查“营业费用”明细账,看报废包装物摊销费用的数额是否扣除了包装物的残值。对采用“降等摊销法”、“使用程度估价法”摊销包装物的企业,要审查摊销时的原始凭证,看企业确定的等级、估计的价格是否合理,有无利多多摊、利少少摊、无利不摊的情况。

7.财产损益的检查

(1)财产溢余的检查

财产溢余是企业用盘点或其他方法查明,经过批准作为企业的商品、原材料、包装用品、物料用品、家具用具、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溢余。企业发生财产溢余在尚未查明原因或未经批准之前,应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贷方,不得隐瞒不报或抵减短缺损失,待查明原因经批准才能转入“管理费用”账户的贷方。

对财产溢余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期末“盘点表”、“商品溢余报告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贷方发生额,并结合其对应账户进行检查。检查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实物负责人,检查盘点底稿。通过对盘点底稿核对账面有关科目的余额,看溢余是否真实等。其次查明有无未查清原因就擅自转冲“管理费用”,或者已经查明原因长期挂账而不转入“管理费用”账户,以及将财产溢余冲减财产损失的情况。

(2)财产损失的检查

财产损失是企业各项流动资产因短缺残损、霉变和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另外也有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发生损失,尚未查明原因前,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的借方,查明原因之后,按照审批程序和权限,报请批准之后,从“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转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

对财产损失的检查,要将“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财产损失报告表”核对审核发生损失的内容和原因,再通过该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和“管理费用”账户借方发生额相对照,并查看批准处理文件,对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分别作出不同的处理。检查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对已投保的企业,有无将应由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列“管理费用――财产损失”,如果列入财产损失的应予冲转。有无将因责任事故而确定由个人或其他单位负责赔偿的部分列入“管理费用――财产损失”,已列入损失的应予冲转。在购销业务中,少收多发造成的商品短缺,应与对方联系,并按联系结果处理,不得擅自核销。对于调价、政策性降价和残损霉变削价等情况,应按制度规定分别处理。检查时,应查核“变价商品价格调整单”和“残损变质商品削价报告单”及其所附的批件,结合账面记录,按照对不同类型变价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注意有无将一般调价和由国家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或供货方负担的政策性降价损失,列作“管理费用”。

此外,还应检查“管理费用――财产损失”项目的列支金额。因为损失的商品及物资均应按实际成本计算,特别是零售企业商品报损,是否冲减了进销差价后按进价报损;批发企业商品的新售价不低于原进价的是否也作损失;残损霉变商品进行加工改制,加工改制后成本高于同类商品进价的,是否也作了损失;商品、材料物资、包装物、家具用具的报废损失,是否减除残料的价值计算。

8.商品损耗的检查

商品损耗是商品、物资在运输、保管、销售等过程中所发生的定额内自然损耗,和经批准转销的非责任事故、非自然灾害造成的超定额商品损耗。商品的损耗有很多原因,也有不同的处理规定,如属于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事故或残损霉变的损失,作财产损失处理;属于责任过失损失,应作应收款追赔处理;商品进货少收和销货多付,则应向供购双方分别追回商品或价款等。但企业对商品损耗往往不按规定处理,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无将应由保险部门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计入损耗,将赔偿款挂账或转入“小金库”的情况。对超定额损耗,有无不按规定审批程序,擅自列支商品损耗的情况。有无用本企业商品请客送礼,列入损耗的情况。商品损耗应按进价处理,企业是否不扣除进销差价直接按售价记账。

检查方法:根据“营业费用”明细账,找出相应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审核“商品损益报告表”或“盘点表”,并与“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或“库存商品”明细账核对,看账账、账表之间是否一致。然后看审核报批手续是否符合规定。对超定额不正常的商品损耗,要调查仓库保管员及有关人员,查清商品损耗的真实情况。

15.5 个人所得税的稽查

1.个人所得税稽查程序

(1)税务稽查目标

[1]确认个人所得项目申报是否完整。确认税收协定的适用是否正常合理。确认个人所得项目的分类申报是否恰当。确认个人收入额的申报是否准确。确认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是否恰当。确认税率的适用是否准确。确认应纳税额的计算是否准确。确认境外已缴税款的抵扣方法是否正确,计算是否准确。

(2)税务稽查步骤与要点

[1]对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申报的税务稽查程序:

根据对企业会计系统的实际情况,建立各薪工项目和福利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确认适用的一般项目税务稽查程序。

执行上述确认的一般项目税务稽查程序,进一步验证上述各步骤的初步结论,并确认申报收入的准确性,或导入上述确认的一般项目税务稽查程序的税务稽查结果。

审查费用扣除额是否准确,对涉及在我国停留期间有的月份不足30天者,对其定额费用扣除额进行抽样验算以查证其准确性。

建立本所得项目申报的税务稽查结论。

[2]对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及其他所得项目的税务稽查程序:

根据合同、订单、股利计算书、现金支付或应付款记录,索取或编制付款客户一览表,审查客户是否为独立个人身份,从而确认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并与纳税申报表纳税义务人项相核对。

审阅合同、订单或原始发票,确认客户取得收入的性质分类,并与纳税申报表所得项目内容相核对。

建立已认定的所得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确认适用的一般查核项目程序。

执行上述确认的一般查核程序,进一步验证上述各步骤的初步结论,并确认申报收入、适用税率的准确性,或导入上述确认的一般查核程序的税务稽查结果。

审查费用扣除额是否准确。对涉及按每次收入适用法定扣除费用扣除额者,应对其每次收入划分的恰当性进行验证。

建立本所得项目的税务稽查结论。

[3]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税务稽查程序:

鉴于本项目所得类似企业所得,征税方法也类似企业所得税,其税务稽查程序可参照企业所得税税务稽查程序。

[4]对适用税收协定的辅助税务稽查程序:

索取或编制雇员综合情况一览表。

审查护照、原居国税务当局出具的居民身份证明,验证各雇员为某缔约一方居民认定的准确性。

审查其是否完成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申请手续,以确认其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生效时点。

审查各雇员护照出入境的海关记录及企业的考勤记录,验证在我国居住是否超过183天。

结合对涉及工资薪金所得的一般查核程序的税务稽查,验证其所得是否为在中国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负担或由中国境内雇主支付。

建立适用税收协定的综合税务稽查结论。

[5]适用税率及应纳税额的税务稽查程序:

适用分析性复核方法税务稽查适用税率及应纳税额的合理性。可选择的分析类型可包括:与近期年度的比较分析;月趋势图比较分析;运用平均税负率进行合理性分析。

抽样或详细验证适用税率及应纳税额准确性。

建立本项目税务稽查结论。

[6]境外已缴税额的税务稽查程序:

结合一般查核项目的税务稽查,审查引致本境外已缴税额的所得额是否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所得。

核对纳税申报记录,审查引致本境外已缴税额的所得额是否归入已纳税基数申报。

在本程序上述步骤基础上,确认雇员其境外所得在境外缴税额能否获得抵扣。

审查境外已缴税额的已完税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适用的情况下,可通过国家间情报交换系统向有关国家税务当局函证。

按分国限额抵扣模式验算本期抵扣境外已缴税额的准确性。

2.个人所得税稽查重点

摸清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基本情况是加强个人所得税检查、强化对高收入者调节力度的基础。目前一些地区对这方面的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直接影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和对高收入者的调节。

首先,据行业的调查分析看,当前高收人行业和单位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方面,这是税务机关检查的重点:

[1]电力、电信、金融、保险、证券、石油、石化、烟草、航空、铁路、房地产、城市供水、供气等行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足球俱乐部。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代表机构。高等院校。星级饭店。娱乐业企业。效益好的其他企事业单位。

其次,据高收入个人的调查分析看,当前高收入的个人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方面,这也是税务机关检查的重点:

[1]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体工商大户。企业承包、承租人员和供销人员。建筑工程承包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演员,时装模特,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文艺、体育和经济活动的经纪人。独立或合伙执业的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评估师。大、中学教师。医生、导游、美容美发师、厨师、股评人、乐手(师)、音响师、装饰装修设计师等具有专业特长的自由职业者。

在检查中,应当组织力量对上述高收入行业和个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切实掌握这些行业中每一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从业人员数量、收入分配形式、发放收入项目和数额、扣缴个人所得税等情况,准确掌握以上高收入个人的收入项目、收入形式、经济活动特点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行业和个人建立专门档案,实行重点监控管理,及时追踪其经济活动和收入情况。

2.计税依据的检查

按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这里的所得额不是纳税人的全部所得,而要扣除一定的成本、费用。在具体审查时,应注意:

[1]审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是否真实、正确,是否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有无少报或隐瞒工资收入问题。

[2]审查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否真实、正确,是否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有无少计收入多计成本费用的问题。

[3]审查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否真实、合规,是否以每一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有无隐瞒收入多扣除费用的情况。

审查劳动报酬、稿酬所得及财产转让所得等是否真实、正确,扣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有无少报或隐匿收入多支费用的问题。

3.税率的检查

个人所得税税率是分项目设计的,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有无应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税的工资、薪金所得误按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或20%的比例税率计税。有无将应按20%的比例税率计税的所得误按累进税率计税。采用速算方法计税的,使用的速算扣除数是否准确。有无将多项收入未分项使用税率,造成多征或少征税款的。

检查方法:根据所得的类型,分别确定其适用税率,对未分项的多项混合收入,应予分清,分别按照适用税率计税。

4.减免税的检查

在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检查减免税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扩大减免税的权限和范围等。在纳税人享受减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时,是否须经税务机关审核或批准,应按照以下原则执行:

[1]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未明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且纳税人取得的所得完全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无须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纳税人可自行享受减免税。

[2]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或者纳税人无法准确判断其取得的所得是否应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的,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审核或批准后,方可减免个人所得税。

[3]纳税人有《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方可减征个人所得税。

15.6 出口退(免)税的稽查

1.出口退(免)税稽查的重点

从我国的出口退(免)税制度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和出口退(免)税的管理来看,对出口退免税的稽查应着重稽查以下几方面:

[1]稽查出口货物。出口产品退税的范围原则上是消费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但对个别产品的出口,如原油、国家禁止出口的货物等,规定不予退、免税。因此,在稽查时应注意在申请出口退税的产品中是否含有按规定不予退税的产品。同时还要稽查货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报关出口,申请退(免)税的有关数量、金额是否与实物数量一致。

[2]稽查出口企业是否有资格要求退(免)税。例如,国家规定除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货物可给予退(免)税外,其他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一律不予退(免)税。

[3]稽查出口企业的贸易方式。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出现经营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有自营进出口、代理进出口、补偿贸易、易货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对不同贸易方式的退(免)税稽查的范围也相应不同。

[4]稽查应退税款的计算。由于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采用的记账方式和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出口货物的退(免)税的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不同,采用的稽查方法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稽查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是否正确,计税依据的确定是否合法。

[5]稽查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退(免)税遵循“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的原则,所以,出口退(免)税的稽查不仅要稽查出口货物退(免)税,还要稽查其征税情况。

2.出口货物退(免)税对象的检查

(1)出口退税货物范围的检查

出口退税企业出口的货物,凡已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的,一般应退还已征税款。就其一般规定而言,属出口退税的货物,应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增值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货物。必须是报关离境的货物。财务上作出口销售的货物。出口收汇并已核销的货物。

不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一般不予退税。就其特殊规定而言,有的出口货物虽然符合上述一般规定,但不能退税,如国家禁止出口货物(包括天然牛黄、麝香、铜铁及铜铁基合金、白银等)和原油、柴油、援外出口的物资等;有的虽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上述一般规定,但可以特准退税,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轮供应公司、远洋运输供应公司以外汇销售给外轮、远洋国轮和海员的货物。对外承包公司购买国内生产的,运出境外用于对我承包项目的设备、原材料和施工机构等货物。对外承接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用于对外修理修配的货物。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采取国际招标方式,由国内企业中标销售的机电产品和建筑材料。易货贸易出口的货物。代理出口的货物。对台贸易的货物。企业在国内采购并支往境外作为在国外投资的货物也可办理出口退税。

此外,出口企业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按照规定,内销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外销不得办理出口关税,但属抽纱、工艺品、香料油、山货、草柳竹藤制品、渔网渔具、松香、五倍子、生漆、鬃尾、山羊板皮、纸制品等出口货物,可特准予以退税。

在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范围的检查中,稽查人员应重点审核出口货物是否自产以及视同自产货物处理的外购货物。对非自产出口的货物一律不得实行“免、抵、退”办法。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出口退税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代理出口的下述产品可视同自产给予退(免)税:外购的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配套出口的产品;外购的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名称、性能相同,且使用本企业注册商标的产品;收购经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认可的集团公司(或总厂)成员企业(或分厂)的产品;委托加工收回的产品。

(2)出口退税企业范围的检查

作为出口退税企业,首先必须符合“企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工商登记,具有工商营业执照;有独立的人员和组织机构;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设防结算账户,具有资金等高度使用权;能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单独开设账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次,作为出口退税企业,必须:

[1]经过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及其授权单位批准,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和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企业,主要包括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只有这类企业,才具备出口退税的资格,挂靠企业、借权企业出口的货物,不得办理退税手续。

[2]特定退(免)税企业,即指没有出口经营权但按照特殊规定准予办理出口货物退税的企业。主要包括:

将货物运出境外用于对外承包项目的对外承包工程公司。

对外承接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

将货物销售给外轮、远洋国轮而收取外汇的外轮供应公司、远洋运输供应公司。

在国内采购货物运往境外作为国外投资的企业。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通过国际热量标机电产品的中标企业。

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所使用出境设备、原材料和散件的。

利用中国政府的外援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方式下出口货物折企业。

对外进行补偿贸易项目和易货贸易,以及对港、澳、台贸易而享受退税的企业。

按国家规定计划向加工出口企业销售“以产顶进”钢材的列名钢铁企业。

国家旅游局所属中国免税进出口公司统一管理的出境口岸免税店。

贵重货物指定退税企业。

对上述企业的检查,应从税务检查的角度对出口退税企业进行资格审查,核对出口企业呈报的“工商营业执照”、“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税明细申报表”等有关证件及手续等是否相符。如申报表中的“银行账号”、“申请单位”等与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是否一致。

(3)退税时限的检查

根据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出口货物应于次年3月底前申报退(免)税或申报备案,6月底前收齐单证办理退(免)税,逾期不予受理。同时还规定,企业年度终了3个月内,需对上下年度的出口退税情况进行全面清算,并将结果报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检查时,可通过“出口货物报关单”日期、销售账的记账日期以及“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明细申报表”中的退税期限等有关资料对照确定,超过时限的出口货物不属退税范围。

(4)退税管辖范围的检查

我国对出口退税采取属地原则,退税地点是企业按规定申报退(免)税的所在地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检查时,可以照“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中的详细地址确定。

3.出口货物退(免)税依据的检查

根据现行出口退税办法,一笔完整的出口退税业务,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可划分为货物生产或购进、出口报关、结汇核销、申报退税四个环节。货物生产或购进环节有货款支付,同时取得供货企业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扣税凭证以及相关的税收专用缴款书,证明有货物购进或者通过开具外销发票作销售证明在出口业务;货物通过出口报关,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货物确定出口;收到外汇,取得银行收汇水单,经核销取得出口货物收汇核单,证明收到货款,至此,出口业务完成。在申请退税环节,退税机关对前三个环节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收专用缴款书、出口货物报关单、收汇核销单等退税单证进行审核,并对企业的财务处理进行审核,按现行政策规定,只有自营出口业务才能在当地退税,委托代理业务在委托地审核,办理出口退税。

因此,当对出口退税对象检查之后,应依据业务流程对有关单证进行进一步核定,然后从退税货物数量和退税货物价格两方面审核退税计算依据的正确程度。

(1)出口退税货物数量的检查

出口退税货物数量的检查,不仅对应退增值税、从价计征的消费税税额的审定非常重要,而且对从量计征的消费税来说,其本身就是退税依据。因此,应认真进行审核。检查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查核。

[1]检查账簿。对外贸企业,可通过“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各有关明细账贷方数量栏,同期“商品销售成本”明细账借方数量栏、“库存出口商品”、“其他库存商品”有关明细账和表外账户“代管物资”贷方数量栏核对自营出口、代理出口和易货出口货物数量。看结转过程数量关系是否吻合。对生产企业,可通过“出口货物销售明细账”贷方数量栏,“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同期借方数量栏核实直接出口货物的数量。

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外贸企业,都应注意出口货物的销货退回是否从当期出口货物数量中抵减。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等账户借方,销售成本类账户贷方的生产额,应通过记账摘要或凭证作出判断,看是否属于出口货物的销货退回。对于内销、外销兼而有之的企业,看有无外销货物退回后,混入内销货物中一并作销货退回处理,进而出现内销货物数量少计,出口退税货物数量多计的情况。

[2]检查表、单、票。单、票、表是指《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税明细申报表》、《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情况汇总表》等。对于以销售账作为主要依据确定出口退税货物数量的退税申请人,即应核对申请表和销售账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要核对表、单、票之间的数量关系。当账、表、单所列各处出口货物数量不一致时,应查明原因,然后再作结论。例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中有生产企业无偿赠送的样品、展品报关出口时,按照规定,不属出口退税货物范围。因此,外贸企业申报的退税货物数量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时,应小于《出口货物报关单》数量,但与《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所理数量相等;数月后,如果上述样品、展品在境外销售,当期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时,销货发票上数量应大于申报退税货物数量。

对于其他出口退税申请人,如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等,一般应直接依据表、单、票和其他相关资料,确定出口退税货物数量。

(2)出口退税货物价格的检查

按照出口退税计算公式,出口退税应当审核出口退税货物的价格,具体包括销售金额和外贸企业的出口商品购进原价。

[1]对外销收入的检查。

检查企业的作价入账方法是否正确。出口企业的外销收入,均以取得或收到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作为出口销售收入的实现。销售收入的入账金额一律以离岸价(价)为基础,以离岸价以外价格条件出口货物,其发生的国外运输、保险及佣金等费用支出,均应作冲减销售收入处理,支付给外贸企业的代理费应作为出口营业费处理,不得冲减销售收入。来料加工复出口业务按外商来料的原辅料是否作价,在核算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销售收入时,对不作价的,按工缴费收入入账;作价的,按合约规定的原辅料款及工缴费入账。对外商投资企业或外贸企业委托其他生产企业加工收回后复出口的,按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规定,委托企业可向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申请出具来料加工免税证明,由受托企业在收取委托企业加工费时据以免征增值税。

检查企业出口外币结算方法是否正确。企业应将计算出口销售收入时的汇率实际收汇时的汇率加以区别,计算出口销售收入时以入账时规定的汇率计算,同时记应收外汇账款,收汇时按当日银行现汇买入价折合人民币,与对应的应收外汇账款人民币差额部分计入汇兑损益。

检查企业出口有关费用支出方法及标准。货物装运出口后,企业收到对外运输单位收取的运费单据时,按实际支付的海运费(包括空运费、陆运费)冲减出口销售收入。海运费是指运费单据上注明的海运费,不包括其他费用(如内陆运费、吊装费、出口岸运杂费等等),单据上注明的其他费用应作销售费用处理。对以外币支付的海运费应按支付当日的现汇卖出价折合人民币。

企业收到保险公司送来的出口运输保险单或联合发票副本及保险费结算清单时,按实际支付的保险费金额冲减出口销售收入;企业在支付佣金后,应按实际支付金额冲减出口销售收入。

[2]出口货物购进原价的检查。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购进原价,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检查:

商品进价成本的检查。商品进价成本由原始进价和购入环节缴纳的农业特产税组成。对自营出口业务应通过“库存出口商品”、“其他库存商品”、“商品采购”或“加工商品”账户借方记录及其会计凭证进行检查。着重划清价、费的界限。外贸企业购进出口商品所发生的到达交货地前所发生的运费、装卸费、自备包装、手续费等,均属于期间费用,不得列入出口货物的进价成本。

货物销售进价成本结转的检查。结转进价成本的方法有多种,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检查时,首先应了解企业进价成本结转方法的选择,其次应了解方法使用的边疆性,即就一种商品来说,年度内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最后应按照企业选择的方法验算并核对货物进价成本的结转是否正确。在检查过程中还应注意两点:第一是对既有高税率货物又有低税率货物的出口退税申报人,有无将低税率货物销售进价成本转入高税率货物进价成本,进而多得退税收入;第二是,即有内销货物,又有外销货物的出口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是否存在有意压低内销货物销售成本,抬高出口商品销售成本,进而多得退税收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