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由于“意义”过于抽象,我们无法切身经历,只能从人类的角度去感悟,如“木头”和“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木头”“石头”?简单地开说,就是因为“木头”与人类生活有关系,而“石头”也是一样的道理,意味着“是人类需要的石头”。也就是所,关于“意义”的一切体验都是来源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人试图摒弃“意义”来探讨环境,那么他必将是不幸的,因为他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那么他的行为对于自身或其他任何人都是毫无意义的,也就失去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意义”。因此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意义”。我们对“意义”的体验,也就是通过自身所包含的意义来体验现实,并不是去体验事物的本身,而是解读事物所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无法给意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永远都是不完整的,无论做多少解读工作,它都无法被完全阐释和定义。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身,就包含了正确的和错误的意义。
当我们询问某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大多数人可能都回答不出来。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更何况是寻找答案了。事实上,这个问题自人类出现时便有了,是十分古老的问题,在任何年代,总会有年轻人,或者更年长的人偶尔探寻到底,即:“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并且,这样的问题总是在人类遭受某种磨难的时候才会被提起。相反的,倘若生活一帆风顺,那么很少会有人会想起或在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堵住耳朵,认真地观察人们的行为,那么也许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已经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有的“生命的意义”了。而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表情、观点、态度、习性、志向、习惯和个性特征,背后所隐含的目的,便是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人类的一举一动中都蕴藏着其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人们心中得出的“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结论,就是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的行为。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生命意义。但是,我们之前曾提及,每一种所谓的意义在某个层面上来看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任何一种生命的意义都不能简单地将其判断为正确或者错误。同时,所以的意义又不断在错误和正确之间衍生变化。择善取优,让我们可以在如此多的解读中,分辨出乏善可陈的和真实有效的,指出错误较轻的与错得更为严重的,进而总结出较好的研究中所共有的要素,以及勉强应对的部分研究中所普遍缺乏的东西。因此,约定俗成关乎“真实”的公共尺度建立起来了,形成一个普世的意义,从而得出解密人类现实的能力。这里,我们需要清楚所谓“真实”的意义,即与人类相关的,能够为人类所用的,被人类所追寻的,就是“真”。也就是说,一旦任何事与人类(我们每一个人)没有关系,那么其中也就不存在“真实”了,因为这样的事件毫无意义。
人生三大任务
人生下来便会背负一些东西,其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人生枷锁,即“三大约束”。“三大约束”构成了现实,人一生所面对的一切疑难或问题皆有此而来,它们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致使我们不得不常常回答或思考这些问题,而也正因为它们,我们在对它们进行回答或解决的时候得出我们人生的意义。
第一个约束,我们都生存在地球上。目前为止,人类尚未探索出其他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与地球资源和谐共存,并受到地球的制约。我们必须锻炼体魄,磨炼心智,来延续我们在地球的生命,确保人类的传承存在。这是目前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因为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于当下人类生活的回答,它阐释了,在每个人的心中,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适合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有价值的。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的,即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
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时,躯体并不强大的人类,时刻修订我们的应对方案,将眼光放长并且考虑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个人或者说为整个人类谋求更好的福祉。而得出答案的方式就如同解数学题一样,不能依赖所谓的运气或猜测,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演算,脚踏实地地工作。而且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然后一劳永逸的建立如同灵丹妙药一般的百试百灵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永不停止地去竭尽所能找到更加接近完美的答案。我们要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当然,无论任何答案都不会脱离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人要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的好处和坏处都源于此。
第二个约束,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人类在唯一的存在。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与他人的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就是,任何一个个体,绝不可能在独立难支的情况下,达成其目标。如果一个人决定孤零零地生活,独立面对所有自己的问题,那么等待他的,只有灭亡。因为这个人不仅没有能力延续自己生命的力量,更不可能为人类的延续做出任何贡献。因此,人类在生活中,往往会通过与他人之间建立的联系来弥补自身的短处、局限或者缺点。也就是说,对于人类个体抑或全人类的幸福而言,贡献最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合作关系。与第一个约束相同的,人类对于生活的每一个答案,必将建立在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人类在唯一的存在的约束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群体,脱离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一旦隔绝,只有灭亡。如果想生存,哪怕只是个人感情,也要与伟大的目标相一致,那就是,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的生活乃至全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都要仰赖与他人的共居生活。
第三个约束,是人类由男女两性组成。因此,不管是在个体生活还是群体生活,我们都要考虑到这一点。而对于两性结合的相关的联系要素——爱与婚姻也受制于这条约束,几乎没有男性和女性可以忽视这一点而度过一生。人类在面对这一问题所表现的态度和所做的行为,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尽管人们呼吁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行为又具有相似性,他所相信的解决之道就体现在他的行为中。实际上,三大约束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有如此多的局限,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其中寻找一个赖以生存的方式呢?第二个,如何定位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达成合作,并享受合作带来的益处呢?第三点,我们该如何对待和理解两性的存在以及以两性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繁衍的问题呢?
个体心理学家发现,这些人类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主题,即:职业、社会和性。通过对个体面对三个主题所体现的问题的反应,就可以让个体了解他们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例如,假设有个人他的工作上一事无成,与家人朋友相处淡漠,甚至以与他人结交为苦差事,而他的爱情生活也一片空白或不如人意。在各种加诸在他身上的局限和限制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他必然会为此感到苦恼,对生存充满消极的态度,认为生活困难,生存不易,甚至认为生活在充满了危机,并因此常常遭受失败。由于他的生命空间过于狭隘,如同宣扬这样的观念:“生活就是要保护自己,免受其他人的伤害,只有把自己隔离起来,才能全身而退。”那么,倘若上述例子中的人是一个在工作上鲜有成就,广交好友,与亲人亲密,爱情上也十分顺畅的人。那么他会将生活当作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使命,一定会认为生活为自己提供无限机遇和挑战,没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他在面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所表现的态度是:“生活就是对人的兴趣,就是成为整体中的一员,更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为全人类谋求福祉。”
社会情感
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认为错误的“生命的意义”与所有的认为真实的“生命的意义”都有其各自的共同点。例如,那么被我们认为是错误的“生命的意义”的人,如神经失常者、罪犯、自杀者、卖淫者和性变态者,缺乏对同伴和社会的兴趣,这也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面对工作、社会感情和性的问题时,他们并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解决,他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过于片面化,个人化,他们对社会和对其他人都缺乏信任,他们认为任何利益都无法与他人或通过他人来获得。而这样的态度也造成他们所追求的成功或成就的虚幻性,因为他们的成就通常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
例如,谋杀者们认为,当他们手持武器的时候能感觉到有一种权力感,但显而易见,他们只能通过自我认可来确定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除他们以外,别的人认为这样的推论简直不可思议,仅仅拥有一件武器便等于获得了某种超凡力量,这是没有道理的。归根到底,谋杀者们所谓的个人化的意义其实毫无价值。因此,只有在人们沟通交流中有效存在的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就好像一个指代某物的名词,如果只有某一个人明白它的指代,那它便没有意义。我们的目标和行动也是如此,唯一真实存在的意义便是对他人有意义。每一个人都为追寻生命意义而努力奋斗,但是个人的生命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的贡献之上,如果不能明确这一原则,人们就时常会犯错误。
有一个小宗教的宗教领袖的故事。有一天,她将追随者全都召集起来,并告诉他们下一哥星期三就是世界某日。而追随者听了之后,全都陷入惊慌之中,之后他们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抛开了一切世俗的烦恼,然后等待令人恐慌的世界末日。结果,真的到了星期三的时候,那一天平静地过去了,与往常没什么不同。之后在星期四的时候,追随者们全都愤怒地开质问领袖,并质问道:“看看你给我们带来的这些麻烦,我们抛下了所有的财产,并对每一个见到的人说了星期三是世界末日。在他们嘲笑我们时,我们还坚定不移地告诉他们,消息源于一位权威人士,可是结果呢?星期三就这么平常地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世界仍然好好的!”领袖听完,淡定地说:“那是我的星期三,并不所你们的星期三。”于是,她通过个人化的方式来逃避自己对追随者们造成的损失,因为个人化的概念是无法验证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浅显的道理:真实的“生命的意义”并非属于个人,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对整个人类群体来说的。因此,对于生命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通过他人的范例来做,而自己的解决的方法也可以为他人所用。因为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它的解决方法也具有普遍性。即使是世界上被人们公认为最特别的人——天才,他们仍然无法超脱“卓有建树”这样的评价。因为,能够被称为天才的人,他们的生命必定传达出某种信号:“生命的意义,在于为整个人类做出贡献。”
我们并不是要在这里谈论所谓的动机,因为我们在乎的并不是宣言,而是实实在在的结果。凡是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即他们仿佛已经清晰地、顺其自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人生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合作。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质,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但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观点。有的人甚至会怀疑,他们会问:“生命的意义若在于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那么个体呢?倘若一个人永远只考虑他人,只追求为他人谋福利,难道不会损害他自身的个性吗?最起码,人们为了谋求发展应该先考虑个人问题吧?每个人不是应当先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加强自己的个性,才会考虑为全人类谋求福祉吗?”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存在很大的谬误,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个人若是用他总结出来的生命意义生活,并希望对他人有所贡献,那么他的一切行为动机都会指向这个目标,他就自然而然成长起来,完成整个过程,并最终达到他的目标。人们根据个人目标的要求来打造自己,培养社会情感,会在实践中变得成熟。他的目标一旦确立,磨炼便随之而来。在这以后,人们开始武装自己,解决生命中的一些问题,继而锻炼自己的能力。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如果你关心自己喜欢的人,你就能竭尽全力地满足爱人的生活,让她感觉舒适富足,那么很自然,你也会呈现出最好的自己。相反,假如你认为理所应当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发展自我人格,拒绝一切对他人有益的动机,那么你只会成为一个嚣张狂妄、令人厌恶的家伙。
关于贡献和合作是真实的生命的意义,还有另外一个证据。纵观现在,我们所承袭的东西,几乎都是来自于前人的馈赠。如农田、公路、房屋建筑,肉眼所见,这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财富。再如,祖辈们历经无数代人的人生经验,也借助传统、哲学、科学、艺术以及应对各种人类境况的技术呈交到了我们的手上。而这一切人类福祉都是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留下的。
而其他人呢?那些不合作,只顾自己,只询问“我从生命中能够得到什么?”的人,他们去了哪里?他们发生了什么?他们不过是掩埋在了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化为尘埃,不留一丝痕迹。他们作为个体,早已灭亡,而整体的生命也不需要他们。就如同是地球本身在对他们发言:“我不需要你们,你们也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奋斗、珍重的价值、思想和灵魂,对我毫无用处,因此你们也毫无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会受欢迎。所以,消失吧!灭亡吧!”所有认为生命意义不是合作的人,永远只能得到一种判断:“你对我们毫无用处,所以每人需要你,离开吧。”当然,目前的文化中还有一些不完美之处,只要发现什么地方不让人满意,就应该改变它,这种改变对于人类的长远利益大有好处。
而有的人很早就明白了这一事实,因此他们得知道生命的意义就是关注整个人类,并为此做出极大的努力以促进社会利益和爱的增加。最简单的,就是宗教的发展。几乎每一个能够得以广为流传的宗教,他们都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关注人类的救赎之道。在世间一切伟大的行动之中,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提升社会利益,而宗教则是其中最伟大的力量之一。虽然它们常常被误读,并且也难以言说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除非有一个完美答案能够解决这个共同的任务。个体心理学从科学的角度也的得出相处的结论,并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相信,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对于如何提升人们对于社会群体和人类福祉的关注,或许科学要比政治、宗教等其他运动都更有效率。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解决问题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就是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
生命意义既可以成为人生旅程中的守护天使,也可以成为难以摆脱的恶魔,那么显然,了解生命意义的形成与来源就十分重要了。怎样区别生命意义和其他意义?万一人生领悟已经发生了重大偏差,要如何将它们导入正途?这是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它有别于生理学和生物学的地方,它让我们理解各种不同的“意义”,知晓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命运。
儿童成长的经历
在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能够体现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探索了。纵然只是小小的婴孩,也会努力判断自己拥有何种力量,以及在所处生活环境中占据何种地位。在儿童五岁以前,他们就能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且牢固的行为模式,并且能够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任务,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形成了属于个人最为根牢固,也最为恒定的概念,了解了自身对世界和对自身期待什么。从这之后,他们将形成一个固定的统觉框架,并通过这个框架来看待整个世界。也就是说人所得的一切经验,都离不开儿童时期形成的对生命意义的原始理解。
即使这个意义是错误的,即使面对困难和任务时会一再被误导,即使生命中充满苦恼于不幸,但人们还是不会轻易放弃它。因此,若要对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进行修正,我们必定要追本溯源,重新造成错误认知的环境,然后才能修订统觉框架。也有极少数人,在可能被歧途严重误导之后,能够自行修正自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成功调整自己的处事方式。但是,大多数人在没有社会压力,也没有意识到,而继续原有的错误的行为态度,他们只能走向毁灭。因此,对一般人来说,人们要调节生活方式,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引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比一般人更加地理解生命意义,能够更准确地发现人们的错误,并加以修正,找出一个更为合适的生命意义。
下面,我们通过不同的情景,来对个体童年的不同方式进行诠释,并且导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解读。例如,如果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产生了影响,那么这个人可能无法对此释怀。有人会觉得:“我们已经如此不幸,那么我们一定要改变现状,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是有的人却会想:“生活很不公平,为什么别人过得这么好?老天爷对我不好,我又何必对别人好?”正如我们许多人的父母都会跟自己的孩子说:“我以前面对这些苦难、罪过都怎样扛过来了,你们怎么做不到?”还有一种人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被原谅,他会觉得:“因为我的童年不幸,所以我做什么你们都应当包容我,因为我比你们不幸。”以上的三个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会直接反应在行为上,倘若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他们永远都不会改变生活方式。
这正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最大的区别:经验并不能决定人的成败,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每个人从经验中得到了什么,而是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把某些人生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不管他的目标多么美好,他已经步入歧途。因为生命并不是被环境完全决定的,而是通过我们自身对环境的解读含义来决定。
生理缺陷
事实上,许多人都会对童年的某些境遇而对生命做出错误的解读,而这样的人,大多数都过得并不好,碌碌无为度过失败惨淡的一生。例如,幼年饱受病痛或身患残疾的儿童,他们的身体遭受了过多的苦楚,导致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社会的贡献上。除非有十分亲近的人能够正确得引导他们,否则他们的关注点只有自己。也正是因此,这些人长大以后,在面对社会的时候,往往会过度自卑或过度愤愤不平,认为世界不公,自己遭受了别人没有遭受的苦难,自己过得如此痛苦,别人却轻而易举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的生活。而这样的感受,还会因为周遭环境中的源自于其他人的怜悯、嘲笑或排斥而与日俱增,变得更为强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孤僻内向,一旦丧失了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员的期待,他们就觉得遭受了来自全世界的羞辱。
我知道,我是第一描述这些孩子所处困境的人,他们可能机体不健全,可能腺体分泌失调。科学在这方面研究虽取得巨大进步,但如果固步自封,则很难有更大发展。从一开始,我们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是生理上的缺陷,或是基因问题。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生理障碍可以强迫一个人进入扭曲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从没有见过,生理机能(腺体)在两个孩子身上发生一模一样的效应。事实上,我们反而常常看见那些克服或正在尝试克服困难的孩子,他们拥有比常人更加优秀,非比寻常的有用才能。
综上所述,个体心理学宣扬的并不是优等生理论。因为即使是杰出的人物,他们也可能天生就有某种生理缺陷,其中许多人因为饱受病痛侵扰,英年早逝,但是他们却为全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爱因斯坦和霍金等等。他们总是努力地面对困难,对抗困难,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物质上,而每一次成功对抗之后,相伴而来的,就是发明与进步。苦难令他们痛苦,也为他们的反抗铺平道路,反抗促使他们比寻常人更为强大,令他们走得更远。但是,更多的与他们可能有一样的缺陷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陷入个人阴暗的旋涡,无法自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许多有生理缺陷的人失败的原因。
溺爱
而还有一种导致儿童误读生命意义的情况,就是溺爱。这样的孩子,通常在蜜罐汇总长大,都会觉得自己的意愿大于一切,一定要得到满足。他们轻易地享受了众星拱月的照顾,并不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渐渐地他们便会认为他人满足自己的意愿理所当然。而一旦他们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或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心里便会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他们会觉得他们遭受了整个世界的背叛。因为在他们过去的生活中,他们习惯索取,而不懂得付出,甚至没有付出的概念,因此也不会知道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应当做出怎样的反应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他们被照顾得太好,甚至丧失了身为人的独立和自主性,根本不知道什么事情是需要自己做的。他们心中只对自己有兴趣,无法理解合作的用途和必要。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唯一反应就是要求他人帮助,这些曾经被宠溺的人心里相信,只要拥有众星捧月的地位,就能迫使别人承认他们与众不同,而且他们的一切愿望都要得到满足。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满。
作为成年人,这些被宠坏的孩子有可能成为社会最危险的群体。其中有的人戴着冠冕堂皇的面具,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十分地“可爱”和“善良”,让人心生喜欢,但这只是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利用别人,得到好处。一旦被要求做与常人一样的工作时,他们往往会“罢工不干”,甚至有的会公然抗拒。而当失去了众星捧月的状态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就是遭到了世界的背叛,认为整个社会都与自己为敌,便试图报复他人,报复社会。而这个时候,社会表达了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否定,他们就更加以此为由,认为遭到了新的不平对待。在这个时候,一切的处罚都是毫无用处,因为处罚只是社会背叛和对他们不公的证据而已。他们心中认为“人人与我为敌”,而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他们有错误的世界观,这些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之后无论消极罢工,还是公然反抗,无论是以弱挟持强,还是用暴力复仇,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就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成为“第一”,被他人视作最重要的人物,并对其予取予求。但是,只要他们坚持这样的生命意义,就注定了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就都会是错误的。
忽视
第三种容易产生错误人生观的,是被忽视的儿童。这样的孩子几乎不知道爱与合作是何物,因为他们构建的生命意义中完全没有这样的积极因素存在。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当面对生命中的难题的时候,他们总是高估困难的程度,也总是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的能力。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冰冷的,没有友善可言,并且会这样一直冰冷无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无法意识到,只要做出对他人有益的努力,就能引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因此,他们往往会抱着对他人的怀疑生活,更有甚至,连自己也无法相信。
没有什么经历可以取代无私给予对人的影响。而这样的经历,最直接地源自于我们的父母。因此,在孩子来到世界之初,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体验到信任“他人”的价值。并且,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还应当进一步加大这样的责任感,直到它充满孩子的生存环境中。因为一旦孩子在第一个任务上失败了,并且没有赢得孩子渴望的关注、喜爱和合作,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之后对建立对他人或社会之间的联系兴趣就会大大减小,而与他人合作这样的概念也会降低。虽然每个人都有关注他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练习,才能获得并毫无阻碍地发展。
通过对被忽视、仇视或不受欢迎的儿童的案例分析,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眼里,完全没有“合作”的存在,他们与世隔绝,无法与人交流,因此也不能看到一切可能帮助自己和他人的共存的东西。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一个孤独的个体是很难生存的,而这样的孩子往往都只能走向灭亡。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顺利度过婴儿期,就证明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关爱和照顾。因此,也许世上并不存在完全被忽视的儿童。我们所讨论的例子,其实是那些较少得到关爱的,他们收到的照顾低于常规水平,或者他们在某一些方面被人忽视。总而言之,那些所谓被忽视的儿童,就是从来没有真正找到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他人”。令人悲哀的是,在我们的文明世界里,有太多的孤儿或弃儿都遭遇了失败的人生,事实上,我们应当将这些孩子都纳入被忽视的儿童范围中。
以上的三种,即生理缺陷、溺爱和忽视,都很有可能导致个人对生命的意义做出误读。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外来帮助,才能修正他们的行为方式。只有依赖外部的帮助,他们才会找到一种方法,对于生命有更好的理解。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关注他们,并且我们受过相关的训练,那么就能从各种细微的表现中看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最初的记忆与梦境
有一项对于梦境与联想的研究被证实可能是有用的:个人的个性和人格,无论是梦境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会有任何改变,都具有一致性。但是在梦境中,来源于社会的压力相对较小,让人容易放松,减轻戒备和隐藏,个性就会得到更多的释放。而能够记录和帮助了解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最得力的帮手便是个人的记忆库了。每一份记忆,或大或小,哪怕是被人们认为多么渺小、微不足道的琐事都会被记录下来,而只要能被记录下来,就证明这是值得记忆的。这些记忆之所以值得记录下来,是因为都与他想象的生活有关。记忆在对他们耳边低语,“这是你期待的”“这是你应该避免的”,甚至得出定论“这就是你的人生”。因此,我们必须重申,经验本身虽然在记忆中占据一定地位,但它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是它们的功用,它们被用来印证生命的意义。然而,每一份记忆都经过我们的粉饰。这与个体所设想的生活相关。
如果想了解个体理解生命的独特方法源于何时,或者揭示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形成的,童年早期的记忆相当有用。初始记忆拥有十分特别的地位,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它储存了人类个体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最初始的基本判断。这是每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第一次表现评估,第一个最接近完整的自我标记,也是第一次被要求。其二,这是人类个体自觉的起点,也是人们的人生传记的第一章。因此,我们时常会在其中看到脆弱、不足的自我感知和强大、安全理想的目标之间的反差。从心理学的目标层面来看,这份记忆是否只是能够让人们想起来的最初记忆还是真正的最初记忆,以及这份记忆本身是否来源于真实的事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记忆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因为记忆所展现出了个人对于生命的解读,从而对于现在及未来的产生影响。
有几个关于最初记忆的事例,看看它们是怎样展示出“生命的意义”。例如,“咖啡壶从桌上摔下来,里面的开水烫伤了我。看!这就是生活!”倘若一个女人的人生以这种方式为开端,那么她总会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感到无助,并总是不由自主地夸大生活中所可能面对的危险和困难,也就让人不觉得奇怪了。倘若她在心底怪罪别人没有照顾好她,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确实有人粗心地将幼小的孩子丢在一旁,让她陷入到了危险之中。
另外一个相似的最初记忆是,有个患者回忆说,他三岁时曾经从童车里摔出来过。这种最初记忆演变成无数次重复出现的梦境:“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在午夜中醒来,发现天际被火光染红。星辰不断坠落,而另一颗星球快速地朝我们撞来。但是,在撞击即将发生的一瞬间,我就醒了。”这个病人是一位学生,而当我们问他害怕什么时,他回答说:“害怕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显然,由于最初的记忆以及之后不断重复的梦境让他气馁,不断地加重了他对于失败与灾难的恐惧。”
曾经一个12岁的小男孩被带去医院就诊,他有尿床的问题,并为此与母亲经常发生冲突。而他最初的记忆是:当他躲在家里的碗橱中的时候,他的母亲以为他走丢了而吓坏了,冲到街上大声不停地喊他的名字。从这段记忆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意味着要通过制造麻烦来得到关注,只有通过欺骗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没人关心我,但我却能用愚弄别人的办法获得关心。”尿床正是男孩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得到母亲足够的关注的条件,而他的母亲的反应紧张而焦虑,这一表现又肯定了男孩对世界的认知。
以上案例中,这个男孩很早就得出了“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这样的关于生命的印象,并且做出了结论:就是只有别人因他的行为感到不安或关注他时,他才能处于安全之中。也是因此,他不断安慰自己说,身边的人总是会在他需要的时候,赶来保护他。
下面说个例子,一名三十五岁的女子描述她的最初记忆:“那时我一个人独自站在黑漆漆的楼梯上,有个比我大一点的表哥推开门,从楼梯跑下来追我。我当时被他吓坏了。”从这段记忆看来,她也许不习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尤其是对于异性,她更无法轻松相处。事实上,她的确是一个独生女儿,而且直到三十五岁时还是未婚。
接下来的这个例子,则体现了一种发展得较好的社会情感。如一个女孩说:“我记得母亲让我推妹妹的婴儿车。”然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依旧能找到些许不太积极的痕迹,比如只擅长和相对较弱的人相处,又或是过于依赖母亲。一般来说,当一个家庭中有新的孩子出生时,最好的选择是引导更大的哥哥姐姐来一同照顾婴儿,这可以帮助年长的孩子学会关心家庭里的新成员,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帮助他人和分担责任的机会。因为年长的孩子愿意帮助父母照顾新生儿,会减轻或消除他们对新生婴儿怨恨,不会认为婴儿抢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关怀与重视。
而总是希望与人共处也不全是渴望他人的关注。有个女孩在被问到最初的记忆时,她回答:“记得当时我和姐姐还有另外两个朋友一起玩。”在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但是,当她被问及最害怕什么的时候,她说,她害怕被抛弃。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她,可以很简单地察觉到她独立性的缺乏。
一旦明白了某个人的生命意义,我们就等于拥有了解他整个人性格的钥匙。虽然人们经常说:“本性难移”,但很明显,持有该观点的人并没有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正如我们看到的,如果无法找出最初的错误在哪里,那么一切论证或治疗都是徒然无功的。唯一能改进的方法就是,帮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对待生命,这种方式更强调合作,也更富有勇气。
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当我们在对抗神经官能症倾向的时候,合作是唯一的安全保障。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培养,以及鼓励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且给予他们自行探索和同龄人融洽相处的方式的空间,例如,通过共同完成的小任务,或者一起合作完成游戏。任何阻碍到合作的行为都可能造成非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被溺爱的孩子,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即使在学校,对其他人也是漠不关心,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会改变。成绩或功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能够借此赢得老师的偏爱的工具而已。因此,他们能够听取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身上也会越来越缺乏社会情感。因为,早在他们第一次误读生命意义的时候,也就终止了对于责任和独立的学习,而这是人生中的两大重要命题。时至今日,他们在面对生命中的困境的时候,毫无招架之力,而且满心痛苦。
我们没有权利以幼年时的错误来指责已经成年的人,只能在他们尝到艰辛的时候出手援助,补救他们犯的错误。这就如同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学过地理的孩子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同样,我们也不能苛求一个从未学习过合作的孩子正确运用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然而,一切有关生命的问题要依靠合作能力进行解决,每一项人生使命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框架里,这些使命得通过谋求人类幸福来实现。也就是说,生命意味着奉献,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才能充满勇气,直面自己的难题,这样才会有胜利的可能。
如果老师、父母和心理学家们能够明白,在探求生命意义时会出现种种错误,如果他们自己避免犯这些错误,那么我们就能够相信,那些缺乏社会情感的儿童会发生改变,他们最终都能对自身能力和生活机遇有更好的感受。当遇到一些困难时,他们会坚持不懈努力尝试,而不是想要寻找一种轻松的方式逃避现实,甚至将重担抛给别人,他们不会要求获得额外的关注和同情,更不会满心羞愤地想要寻求报复,他们不会愤怒地质问:“生命究竟有什么用处?我能从生命中获得什么好处?”而是说:“我们必须为我们的生命负责,因为这是我们自身的任务,只有我们能做到。我们作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任何需要除旧换新的地方,也只能由我们自己完成,不需要他人参与。”如果人类的生命被赋予了此等面貌,形成独立个体之间的合作,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类文明的前进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