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食品安全是最根本的民生,百姓餐桌则是食品安全的焦点所在。
自市场经济为食品生产打上商业竞争的烙印始,社会道德与商业利益即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很显然,这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垒,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则要归结于企业家的血管中流淌的是否是道德的血液!
食品安全是深受全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升社会生活质量、提高国家与社会形象的一个基本方面。清除餐桌公害——毒劣食品不仅是职能部门的责任,也是全体社会公民的义务。而回顾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食品安全大事件,则有利于警醒社会,杜绝隐患,还百姓餐桌一分温馨的宁静。
如果说疯牛病、二英、沙门氏菌以及三聚氰胺等危及食品安全的大事件距离许多人的餐桌还很远的话,那么下面列举的毒劣食品安全事件则是刚刚发生的人们较为熟知的日常饮食必需品。
染色馒头让商业利益蒙垢
染色馒头事件是一起轰动一时的食品安全大事件,上至高层下至平民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古老的食品种品。染色馒头,顾名思义就是将馒头染上颜色,这种染色不唯是为了给馒头美容,也是为了遮掩品相上的缺陷,以次充好变劣为优卖个好价钱。
2011年4月11日,CCTV2《今日观察》以《大超市的“黑心馒头”:谁之过?》为题,将焦点对准了这个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节目实录】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随意地使用防腐剂还有添加剂,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重新加工再来出售,而且在玉米馒头当中随意地添加色素,我们在《消费主张》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个馒头的制作过程,这样的馒头每天大量流入上海的大超市,比如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超市。那么食用这样的馒头对百姓的健康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超市当中销售的食品,它们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食品安全如何才能真正让民众放心?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着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张鸿共同评论。
从添加剂、色素到回炉,过期馒头摇身一变重返超市,小小馒头暴露出怎样的问题?
工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工人):
这样的馒头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这样的馒头一缸能出一百五十个,每天能出三万个。
工作人员(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工作人员):
馒头一般就是一个月抽查一次。反正抽查归抽查,我们拿到办公室给他们,一般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把车间的门都关起来,不让他们进去。我们送的超市挺多的,联华和华联合并之后,联华也要送了,量又加上去了,联华和华联一共大概是三四百家。
张鸿(《今日观察》评论员,下同):
看了《消费主张》播出的节目后,我有点震撼。我们在节目中看到馒头出炉的整个环节都不合规,个人卫生、环境以及流程都不合规,最恐怖的是馒头流入了这几个大超市。我在上海待过几年,华联、联华、迪亚天天都是上海鼎鼎有名的大超市,这一个小分公司一天就是三万个馒头,那整个生产企业得有多大的量?这个生产馒头的企业盛禄没有自己的主业,它的主营产品除了糕点、罐头等粮油制品,还有建材百货、五金、交电等。
马光远(《今日观察》评论员,下同):这样的色素馒头在超市里还卖得很好,在这个馒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造假过程,它生产的馒头约有三种,但造假的工艺远远多于三种:第一个就是回炉的馒头,前段时间出现了返炼胶的********,现在又有了“反炼”馒头;第二个就是把过期的商标撕下来,按照食品进超市的日期来修改生产日期;第三个是加了很多不该加的添加剂,包括柠檬黄,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工厂不像一个生产食品的地方,环境非常脏,脏的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
邱宝昌(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首先从生产上来讲,生产应该有监管,要禁止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出来。现在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屈膝,违法的生产,这方面企业要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我们监管一定要起到监管的作用。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当中,为什么有的东西是变质的,或者是过了保质期又能够回来?我们要在各方面进行监管,这在世界各国都是犯罪,在我国也是犯罪,实际上有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我们刑法的40条、41条都有相关规定,我们认为公安部门也应该介入,要立案侦查。
张鸿:
从面粉变成馒头,有一个食品链条。企业把面粉变成馒头,需要卫生许可等资质,这个企业显然有这些资质,有卫生许可证,但首先我们从直观的感觉来看,它是不符合卫生许可的标准,所以这个许可证是有疑点的;而且,它的这个产品里贴了QS的标志,这是质监部门发的质量认证,说明这个产品是安全的,现在来看这种黑心馒头显然不安全。
此外,整个生产过程也应是质监部门来管理的,然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来监管,工商部门是去市场上买,买完了以后查,但这个企业是送检,虽然企业没有具体说到底是质监部门还是工商部门来查,但是显然它蒙混过关了。工商部门还要查它贴在标签上的配料,最后超市也有检测,但是超市表示检测的是大肠杆菌,因为大肠杆菌吃了就拉肚子,很容易见到效果,但是现在这个黑心馒头造成的是慢性伤害。
一般来说,过期的食品是厂家回收。厂家回收会把它作为其他产品,比如说变成饲料,也可以卖给其他企业,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企业会把它变成原材料又进行再生产,就像反炼胶一样。原来央视曝光的冠生园的月饼,也是存了一年的月饼进行再生产。后来有某个品牌的牛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现在的牛奶会印两个日期:一个是生产日期,就是出厂日期;一个是上市日期。我们现在就是要保证回收的食品绝对不再作为原材料掺进去。
马光远:
从制度上来讲,我们是把食品安全委托给了某个部门,而且这个部门从分段管理本身的具体要求来看,其职责也是存在的。比如说他们的确也去查过,但是查的时候是在办公室,没直接去车间,如果真的去车间,企业会把门关住,但如果真正能负责任地认真去查,那么门关上也是能够进去的。
如果说监管食品很重要,那么监管过期食品更重要。现在从制度的设计来看,对于食品从生产到上市流通的整个流程,相关部门都是有制度的,但是过期食品究竟怎么处理,事实上没有制度,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回收,但回收以后绝对不能再作为原材料回炉。但现在究竟谁来监管这个?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程序上,确保有一个部门对企业过期食品的销毁或者处理进行监管。
食品安全再次报警,是企业无良,还是监管失灵?馒头染色,回笼事件如何不再重演?
张鸿:
一个是政府监管的力度还可以再加大。政府部门必须得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食品安全比天还大。我们监管的时候,对已经吃了这个馒头的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了,对已经吃了含瘦肉精的火腿肠的人的伤害也造成了,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必须得遏制住这种情况,然后每一个地方都严格执行管理条例。
其次,除了政府的监管以外,还要发动社会的监管,整个监管让企业没有空子可钻,一旦企业钻了,就要付出成本。我们必须运用民间的力量,包括集体诉讼和代理等,进行惩罚性的赔偿。比如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企业应该付出的罚款就是一天三万,如果处以货值金额2倍到5倍以下的罚款,最高是5倍的话,一个馒头2块钱,那么就是10块钱一个馒头,这是罚款,还要给受害人赔偿,这样企业就会受不了,就不敢这么干了。
马光远:
食品安全的监管事实上不是单个部门的事,应该是全民的监管。我们从食品本身的市场结构来看,尽管现在有20个部门在监管食品安全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看一下企业的分布,发现这也非常难解决。比如根据统计,现在生产食品的企业有4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2.6万家,新占比例只有5.8%,那么有35万多家都是10个人以下的企业,所以第一个思路要改变,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很重要;第二,一旦出现问题,就一定要打得狠,唯一办法就是要提高违法成本。黑心馒头出现以后,涉及的首先是生产厂家,其次是华联超市、联华超市以及迪亚天天,我们要看节目播出以后,他们怎么来表态?大家是否还去这些超市里买馒头?如果没有人去买馒头了,他们就感觉到痛了。相关部门也立即去查访,去处罚的话,那么我相信食品安全问题没这么难监管。
张鸿:
我们肯定还是希望这些食品加工企业也能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最重要的是即使他不流着道德的血液,我们也要让他恶人要有恶报,其实不大需要再把标准提得多高,惩罚力度加多大,不敢有那样的奢望,现在的标准能严格执行就可以了。
马光远:
对整个食品安全来讲,要管两头,其中一头就是监管方,要加强自己的责任。
央视的报道让染色馒头一夜成名,不过,引来的并不是赞誉和钦佩,而一片斥责与声讨。同时,央视的报道也揭开了一扇隐秘的劣质食品供应之门。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染色馒头的产供销链条被公之于众,事发地上海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馒头在上海的超市中出售由来已久,而出售过期变质馒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最终引发了消费者投诉。记者调查的经过是这样的。
【资料】2011年3月29日,《消费主张》的记者来到了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记者注意到,门口的牌匾上写的是上海福鑫运输有限公司。走进这个院子,记者看到院子里有许多厂房,有生产轴承器件的,也有翻新坐椅的,那生产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究竟在哪呢?
在院子的一角,地上摆放着很多盛放馒头的包装箱,一些工人正在忙着搬进搬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正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进入二楼,一位工人正在给已经包装成袋的馒头上贴标签,记者注意到,这些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着“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告诉正在贴标签的工人,给前一天生产的馒头也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
工作人员:还有过夜的馒头你要贴一下,硬的馒头是过了夜的,这个是新鲜的馒头。(问:哪个是过夜的?)这个是过夜的,高庄馒头。(问:过夜的馒头用什么标贴?)和那些馒头是一样的,标签上的时间是30号,(问:今天多少号?)29号。
隔夜的馒头?这样算来,馒头应该是前一天,也就是3月28日生产的,可是更让记者不解的是,在这些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全部是3月30日。工人说,这是公司的规矩,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按照进超市的时间标注。
工人:(问:今天是29号,为什么标签上是30号?)那是放仓库里的时间吧。(问:生产日期全是30号,明天的日期?)明天进门店嘛。
在旁边的角落里,地上还堆放着很多包装好的馒头,这些馒头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是3月22日。工人告诉记者,这是从超市里退回来的,可以再加工利用。那么这些7天前的馒头,回收回来又会怎样再利用呢?
标签上标明的存储条件是0~5℃,保质期为8天,到这一天,也就是3月29日,这些馒头的保质期已经到期。工人们会将这些馒头做什么用呢?
工人:(问:这是过期的馒头?)这个说过期也没过期,人家用不完,拿回来就重新绞。(问:有的馒头到了一个星期卖不出去,咱们再收回来是吧?)因为它有保质期嘛,保质期过了,它就要退回来。
原来,工人所说的再利用,竟然是把这些回收回来的馒头重新和面加工成新馒头。
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这些回收的3月22日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在一台和面机里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放进去了20多个回收的馒头。
随后,工人把两桶水倒进了和面机,将馒头充分浸泡。五分钟后,工人又把两袋面粉倒进了和面机,与泡软的馒头一起搅拌了起来。
工人:(问:一缸能出多少馒头?)150个馒头。
和面机的对面是一台馒头机,把面填进去,在出口就能直接滚出面团了,然后面团被放在一个个铁盘子里,准备进入蒸箱。
在蒸馒头的车间里,地上满是污渍。
十几分钟之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就新鲜出炉了。
在馒头包装车间,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把刚刚蒸熟的馒头装进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装4个馒头。在包装馒头的过程中,工人们都没有带手套,也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包装完成后,每袋馒头被贴上不同种类的标签,随后,一箱一箱的馒头被发往市场。
经过几天的观察,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些临近或过了保质期的馒头被运回公司,送到加工车间,再次回炉被加工成新的馒头。
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记者看到它们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销售人员说,这些馒头卖得不错。
销售人员:2.7元一个。(问:这馒头好卖吗?)还可以。
从这些馒头的外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生产厂家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