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遇:如果能够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紧随技术潮流,高瞻远瞩,以虚心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完善和巩固提高来推进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那么中国制造完全有可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如果说前几次工业革命中国都因自身或其他原因而失之交臂,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迎头赶上了,还可以说是与世界工业强国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尽管中国制造业在生产模式、产品质量和品牌创建、产业链提升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毕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从规模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另外,工业体系也已经相对完善和齐全,在一些尖端领域如航天和高铁方面,已经成功进入世界前列。可以说,这些都为提升中国制造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就是中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说是为中国制造业的提升赢得了先机。
与以往不同,这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这个规划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明晰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扫清了障碍,必将助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进击的涡轮——谁才是改变人类的无双动力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政府牵头,众多工业巨头联合协助的“工业4.0计划”正式被推出,以智能生产为主导的生产理念迈向历史舞台。历史证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对世界格局带来颠覆性变化,而中国制造业正是在和平稳定的政局背景下喜逢机遇,如果能够顺利抓住这一次机遇,那么对中国制造将意味着划时代的突破。
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原本一个纺车只能带动一枚纱锭,经改良后居然能够同时运转16~18枚纱锭。这样的工作效率飙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空前的。随后不久,詹姆斯·瓦特改良了旧有的蒸汽机构造,使得新式蒸汽机在功率、运转效果方面得以大幅度提升,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因此拉开序幕。
对于首个发起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英国毫无疑问是受益无穷的。在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作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即便作为生产链最底层的工人,他们也可以每周“吃肉、喝糖水”,并且住得也不错。而从当时制造业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工资对比,我们更能够看出其中的差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农民每周的平均收入大约为7先令,而在棉纺织厂上班的工人,一般周薪都在10先令左右,好一点的甚至能够达到12先令。收入水平的差异化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工作效率与财富产出比的巨大不同。在恩格斯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770年至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劳动效率爆炸性地飙升了20倍,各类生产物资的消耗也呈几何性增长。比如,原棉消耗增长了9倍、生铁产量提高了近6倍、煤炭产量暴涨了10倍还多……
最重要的是,工业革命的飓风迅速点燃了人类探索新能源的火种。由于新型驱动力的需求,煤炭开采在英国急速膨胀。1789年,英国的煤炭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作为对比,法国当时仅能出产70万吨。燃煤驱动机车取代人力工作,使得英国以及随后兴起的法、美等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社会生产力以及工业化程度都处于领先时代的地位。与此同时,以内燃机驱动的机车、轮船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南美、亚洲等地资源遭遇过量外运的掠夺,这也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实力差异。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之后,大机器生产替代工人手工生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英、法、美也乘势崛起,奠定了世界先进制造行业的垄断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一次由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很显然,工业革命对世界带来的改变是难以估量的。由于工业化生产制造的急速膨胀,英国由之前一个相对封闭的欧洲农业国摇身一变成为垄断世界生产线的一流强国。而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的法兰西,也因为紧跟工业革命的步伐,居然从一个战火纷飞的苦难民族幻化成为足以同英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而从世界制造业的角度来说,大机器生产取代人力,这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颠覆性突破。
自大机器生产取代人力劳作之后,轰轰烈烈的“工业2.0”又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世界制造业也因此进入腾飞阶段。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中,电力被列为第二大影响人类进程的发明,并且诸如半导体电子产品、互联网、电脑等同样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都是以电力资源为基础的。1943年,人类历史上的旷世奇才尼古拉·特斯拉在一所逼仄的出租屋因病身故,去世时债务缠身。然而据后世计算,假如特斯拉愿意出售自己的交流电发明专利,他在一年之内就可以成为世界首富。
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落魄老者到世界首富,中间仅仅隔着一项电力专利。在这里足以看出,电力的发现和应用,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巨大突破。在这一次工业革命当中,英国由于没有能紧跟时代步伐而逐渐落伍,而美国和德国则逐渐走向世界前沿。世界制造业格局初步被划分出来,那就是欧美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国家开始寻求海外廉价资源产地,通过技术输出来控制世界市场,支配整条产业链。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拉开人类新序幕。这一次主导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是原子能和计算机系统。本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加固了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世界制造业的格局:世界制造业格局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形成,那就是欧美国家作为产业链高端代表,依托技术、科技输出支配世界制造业;部分亚非拉国家以劳动力、生产资料输出为主,把持世界制造业的低端市场。
可以看到,三次世界工业革命对于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是非凡的。不论是大机器取代人力,还是电气化淘汰蒸汽锅炉,或者是智能运算步入千家万户,每一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制造业以及列强格局的影响都是颠覆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第一代“世界工厂”,并借此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勾勒出了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划分;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美国逐渐推向世界霸主的位置,明确了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就整体而言,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对全世界带来强劲的推动力,而这些推动力在加速人类文明进程、改变世界格局的同时,也给世界制造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说,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喷薄而出时,马克思曾经惊叹地说:“本次变革在一百年时间创造出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人类历史之总和。”就当前而言,世界“工业4.0”对于中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遇:如果能够在全球工业化改革当中主导产业革命的进程,那么中国制造完全可能登上世界产业链的顶端,成为主宰全球制造行业的霸主,而中国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的前景也将是一片光明。
“韩流”遭遇“寒流”,中国制造借机上位
长久以来,亚洲制造业的主导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日本、韩国手中。受困于日、韩的强力控制,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都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在进入2008年之后,韩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及竞争力逐步恶化,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无疑是一个借机上位、争夺亚洲制造业霸权的绝好机会。
2015年1月,韩国主流传媒机构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家住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韩国人朴永志走进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电子商品专卖店百思买。
“请问,这里有韩国三星公司出品的笔记本电脑吗?”朴永志问道。
导购员迟疑了一下,马上回答他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的三星家电已经下架了,让我给您介绍另外一些物美价廉的新品笔记本吧……”
“等等,那么这里有LG的产品吗?”朴永志继续追问道,“我之前一直用的是三星或者LG,请问这里有LG出产的笔记本电脑吗?”
“真抱歉,这里暂时没有韩国出产的电子产品,我想附近的各个商场也都断货了,”导购员耐心地解释说,“联想、苹果、华硕等都卖得很火,韩国产品现在越来越少,目前已经停止进货了。”
朴永志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听从导购员的建议购买物美价廉的华硕笔记本。离开百思买之后,他又去了附近其他一些商场,结果却令他非常沮丧:这里大大小小的商场都已经不再出售三星或者LG出品的笔记本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本土的苹果或者是中国产的华硕系列。甚至在覆盖面积更广的网络渠道,朴永志也没能找到心仪的韩国笔记本,因为网上售卖的三星或者LG笔记本,价格大约需要900美元,而相同配置的非韩国货,价格则要低很多。再三权衡之下,朴永志最终挑选了一台500美元的联想笔记本。
朴永志遭遇的这件事被韩国媒体登载在了《中央日报》上,韩国境内对于本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下降也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有一部分持悲观论调的韩国评论家甚至使用了“末日”这个字眼来形容韩国制造的国际地位。
实际上,韩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竞争力,这早在2013年就有所论证。当时,韩国产业技术评价管理院就作出了课题报告。在这份统计报告当中,中韩之间10个主要产业业种技术差距不到两年。比如,生物材料研究制造,韩国的领先优势仅有0.7年;移动通信领域,韩国的领先优势不到0.9年;半导体和汽车工业领域,韩国情况稍好,领先1.5年。而在曾经领先全世界的造船业,中韩之间的技术差距为1.7年,这更是让韩国上下哀声一片。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国内经济也非常不景气。据2014年韩国国内媒体调查显示,韩国年轻人非自然死亡率正在上升,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拮据”。生活压力过大,致使很多韩国年轻人甚至不敢结婚,这也直接造成了韩国近年来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过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韩国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金昌培就忧心忡忡地表示:“当前韩国制造在国际范围内的危机正在加剧,由于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年轻人情绪悲观,不想结婚,国内人口密度将出现持续下降态势,这意味着韩国国内消费能力将不断降低。人口基数变小也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范围的缩减,对韩国的整体实力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竞争对手加速追赶导致海外出口市场逐渐缩小,国内消费能力也不容乐观,韩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状态。而韩国品牌在国际方面的竞争力更多的是体现在三星企业身上。在最新的调查报告中,世界百大精密技术领域韩国依然可以占据10个席位,但这10个技术成果当中,三星就贡献了7个。也就是说,一旦三星出现危机,韩国制造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科技危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独力承担一个民族的科技发展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却意味着巨大的危机。
所以说,引领亚洲制造行业数十年的韩国,正在遭逢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就亚洲范围而言,韩国企业主导甚至是垄断市场的历史将受到来自中国的强势挑战。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科技,韩国造”一旦被中国企业赶超,那么受限于国土狭小、人口基数偏低等因素,韩国将失去在亚洲,甚至是世界市场上的主动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斯利尔就曾说:“就世界制造业而言,每一个大洲都会有一个或数个制造强国。这些国家既是本洲制造业的代表者,同时也是主宰者。”日本、韩国是亚洲区的代表国家。当前中韩之间的实力差距正在缩小,由于国内消费乏力、国际出口前景暗淡,中国取代韩国成为亚洲制造业的代表、获取韩国当前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利益主导权,将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老的太老,小的太小,“中国红娘”不愁吃喝
由于德国的推动,世界工业4.0被提上了日程。就历史而言,每一轮的工业革命都会催生出新的实力强国,同时也会埋葬无数个没落国度。那么在这一次的工业革命当中,中国的处境到底是喜是忧呢?实际上,在当前这种局面下,如果和主导世界制造业的超级强国相比,中国是存在差距的,但是与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相比,中国却存在极大的优势。这样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进程当中,或许能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更为理想的结果。
德国耶拿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里亚斯·弗莱塔格博士在面对中国留学生的一次演讲中曾表示:“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变化时期,中国或许不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引领这一变化的主宰,但却可以成为第一流的帮手。就好比是在战争当中,我们不光需要将军和战士,还需要有后备军、厨师和民夫。请不要忽视战争当中非战争力量的作用,他们是保证战果的根基。”
正如弗莱塔格博士所说的那样,由于一流强国的高度重视,中国不太可能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成为左右格局的风向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本次“工业4.0”当中就会被美、德等国排除和压制,恰恰相反,这些国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中国的配合,以期尽早完成本国工业化进程,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
“欧洲为什么需要寻求中国的帮助?这与当前世界大环境是紧密相关的。”弗莱塔格博士说道,“推动世界化工业革命对各国制造业的发展都将是颠覆性的,单单凭借某一个国家的实力难以完成。德国不能,法国不能,美国也不能。更何况,工业化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国际化地位也是息息相关的,谁也不愿意因为单打独斗而被别人落在身后。即使你是身怀绝技的蝙蝠侠,你也应该找到自己的罗宾。”
中国制造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虽然不能完全控制高端生产链,但对于相对低端的生产制造行业早已是轻车熟路,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角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在成品材质、生产周期、物流时限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使“世界工厂”的声名不胫而走。这就是说,制造业在中国不光存在良好的资源基础,同时还累积了足够的生产经验,这完全是越南、牙买加等新兴国家不能比拟的。
德国驻华大使米夏埃尔·柯劳斯就指出:“德国非常乐意同中国就‘工业4.0’展开深入合作,这一点从中德双方签订《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就可以初见端倪。我们当然不会随意拒绝主动示好的合伙人,但同时也不会轻易与人合作。中国是非常理想的合伙人,这里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你也可以跟我聊一些东南亚的国家,他们确实要求很少也不需要太多投入,但这确实不是钱的问题,我们要的是良好的经营环境、可靠的基础设施,它们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很显然,相对部分非洲、东南亚,甚至是南美国家,中国制造业是存在极大优势的。由于数十年的历史沉淀,中国制造在技术发展和业务能力方面都是优于绝大多数新兴工业国家的。在“工业4.0”这一关键时刻,寻求越南、牙买加等国的帮助确实也能够稍有裨益,但在一些关键性技术支持和辅助配合方面,他们或许不会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而这恰好是工业体系已臻完善的中国制造业的长处。近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宣言:“我们要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将印度建设成为中国式的全球制造商和出口中心!”为彰显这一决心,印度同时举办了与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相似的“孟买工业博览会”,以此加深各国对印度制造业的美好远景及印象。然而从现实角度来说,很多业内人士对印度当局想要快速转型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并不看好,因为对比中国而言,印度虽然人口红利非常高,但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非常糟糕。有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印度仍然有4亿人在用蜡烛或者油灯照明,甚至到2030年,依然会有超过6000万印度民众需要持续“无电人生”。在世界银行关于189个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调查报告当中,印度甚至只能排在第一百三十位,这显然不是一个“新世界工厂”应该占据的位置。
举例来说,假如美国和日本之间想要研发一项关于远程心脏搭桥手术的生物科学项目,那么美国很可能需要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方面寻找突破口,而日本则可能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在半导体芯片的开发研究上。因为这些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往往都是希望以自我为核心的,这使得双方的合作往往会充满碰撞和矛盾,就好比是两个性格非常强势都想要做领导、定方向的人,彼此都希望将主宰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最终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
所以说,由于一流制造大国的推动,“世界工业4.0”蓄势待发,无论是英、德、美还是日、法、俄,都希望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当中占得先机。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独立完成这一次工业革新,都是存在巨大阻力的。而在强国之间联手难、新兴制造国家基础设施、技术条件落后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其实是占据了巨大优势的。或许从技术开发角度上来说,中国并不需要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但是作为一个“工业4.0”当中的活性因子,全力激发、推动新的工业化改革,继而在此期间谋求红娘式的“中介利益”,这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机遇。就像是一个经典故事当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人都开始养鱼的时候,贩卖鱼食或许才是最赚钱的行业。
完成制造业升级的中国,将会真正崛起
中国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资源短缺的制约和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等各方面的严峻压力。随着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来重振本国制造业举措的实施,全球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竞争规则紧随着发生了重大转变。为应对这种形势,中国政府适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目的就是通过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让中国制造业整体上由弱转强。
毋庸多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认真朝着这个规划去努力,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将会彻底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崛起为真正的强者。那么,目标既然这么美好、宏大,又该如何去实现呢?
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中国虽然在信息化研究和建设方面紧随世界潮流,但在行业间信息共享方面,尤其是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弱转强,缩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是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呈条块化,十分不均衡。即使是同一行业内部,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就行业来说,石化、钢铁和汽车等集中度高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好,有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基本上做到了与国际同行平起平坐。而在纺织和轻工等行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明显滞后。
通过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包括增强协同制造能力、提升物流、销售和售后等方面的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周转,大大降低企业在采购、销售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成本,最终确保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地域性的,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一种跨地域、跨行业的能够为所有企业提供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平台。由此,制造企业也就缺乏一种能够帮助未来发展和决策支持的知情方式。
现代企业管理研究表明,在制造业当中,就获取利润来说,可分为研发设计、加工生产和销售服务三个产业。在这三个产业中,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产业的利润率通常在20%~25%之间,而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率只有5%。而中国的制造业恰都存在于加工生产领域。
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都置身于加工生产领域,通过惨烈的低成本竞争来维持生存,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非常薄弱。由此,在一些关键部件和技术上,都严重依赖国外进口。随着中国经济整体上的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致使劳动力成本相应地跟着提高,从而让制造业低成本的优势逐渐丧失。因而,中国制造业如果不改变低成本经营模式,必将会整体陷入低成本的恶性竞争中。而其出路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让自身成长为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企业,通过创新形成的竞争优势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虽然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竟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优秀民族品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企业普遍性的品牌意识淡薄,即使是长期服务于跨国公司的一些企业,也没有培育起塑造品牌的意识。与中国制造业规模快速提升相比,中国企业在打造世界级品牌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这致使中国企业所走的还是依靠通过低成本竞争来获取利润的老路。
要想打造国际品牌,必须从提升实力做起,其中的重点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似乎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习惯了模仿,几乎窒息了创新意识。尽管出于提升企业实力的需要,一些企业也重视提升创新能力,但从整体上来说,这种重视更多的还是企业领导层的愿望,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被应付。而反观国外那些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不仅在于领导层重视创新,还在于建立了企业创新的一整套体系,并且将创新渗透进了企业文化里和员工的价值观里。因而,创新应是企业自主自为的整体行为。
中国制造业粗放型发展,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善,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可能存在。因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是中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唯一的破解之招就是实现绿色制造。
所谓绿色制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个是制造本身,即在制造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地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另一个是环境保护,即让制造过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还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再一个是资源优化利用,即尽可能地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现在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节能、新能源和高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推进。这是一种大趋势,是各国奋起直追的动力所在。中国制造业在应对成本上升压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面对绿色发展需要,可以从打造绿色制造供应链方面着手,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整个供应链环节进行有效整合,让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达到最高,从而既降低成本,又确保绿色制造得以实现。
世上的人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自成体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就注定了人的需求和愿望的多样性。从商业角度来看,除了一些手工制品外,在工业领域,通常都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购买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不得不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消费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而是有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想法传输给企业,让企业根据这些想法生产出为消费者个人量身定做的产品。消费者的多样性注定了他们需求的多样性,这就预示着企业传统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必须让位于个性化的定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就变成了提供一对一服务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日趋成熟,让制造企业能够做到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客户,这就让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的真正实现成为现实。这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一项重要变革,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和理念,让制造企业不得不调整思路,改变生产模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个性化定制的兴起,传统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模式必将转变为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由此,企业的采购、生产、物流和服务模式都会跟着改变。为应对这种趋势,敏捷制造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应对良策。所谓敏捷制造,就是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迅速重组,实现敏捷应对市场需求。个性化定制带给企业的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机遇——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取得更为可观的效益。从技术方面来看,3D打印正在引领潮流。
虽然完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难关,但是,成功闯过这一关后,中国的制造业必定会脱胎换骨,不仅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跻身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还会具备自发的持续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届时,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中国,也一定会成为综合实力上的世界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虽已成功问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宝座,但大而不强的实际状况,并没有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过多的美誉度,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不相匹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许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下游位置,产品附加值含金量极低。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和企业少之又少,甚至还出现了针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更为不利的是,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正在丧失,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的过度透支,已让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生存压力,甚至有可能难以为继。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由于许多企业在实现规模扩张的时候,并没有遵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仅从自身愿望出发,终因市场饱和而无法及时化解以致产能过剩。另一个是普遍处于产业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的长期代工模式下,中国的制造业无法与终端用户进行接触,而于客观上扮演起了世界加工车间的角色。那么,要怎样解决这两大问题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这两个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互联网与制造业密切融合,就能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是,中国网民的数量、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一直处于世界各国前列。就信息技术应用而言,基本上也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比方说,人们通过互联网终端,就能轻松实现购物或享受到某种专门服务。这些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不过,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信息技术基本上运用在消费领域。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制造业领域,即产业互联网领域,与美国这样的强国相比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云服务和中小企业互联网的使用率上,差距更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无外乎机械加工和设计之类的计算机技术。此外,更多在信息传递方面。其实,那仅是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一种浅显的接触。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不仅仅是接触,而是深度融合。一般情形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企业、用户和产品之间形成互动,走的是由产业链下游向上游推进的路子。在这方面,消费品行业和与它紧密相关的零售业受到的挑战最大。在这种融合下,生产组织模式不再是以生产者为核心,而是转向按需制造,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柔性生产。在这种深度融合下,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也就合而为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机器具有智慧,从而实现让机器来管理和操控机器。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让生产资料和产品之间都具有各自的身份,通过对这种身份的识别,让它们能够准确地到达指定的位置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一切信息都是透明的、可以随时掌握的,这样就能够及时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可行的对策。
对于制造业来说,涉及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包括虚拟制造、柔性生产、运维服务和智能制造等。在这些应用中,互联网对装备行业的影响最大。随着物联网、高速光纤宽带、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集成,以及互联网与传感网络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的融合,对生产运营过程实现实时监控和辅助智能决策已成为可行。也就是对生产设备运行和维护进行远程指挥、监控,并能获知产品运营的信息,以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
在这种情形下,工厂生产智能化,能够实现在线加工、指尖制造和离散式生产。这时,管理人员不必亲临现场坐阵指挥,哪怕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来掌握生产现场运作情况,包括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生产进度、资源消耗等随时都在掌握之中。这种掌握并不仅仅是了解,还可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指挥、调度,以及对生产时间、成本和质量等指标进行重新设置。也可对机器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和维护(通过机器检查机器来实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做到不用建设自己的厂房,而是通过租赁机器来进行生产。
另外,还可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比如说,消费者需要一件符合自己要求的衣服,怎么生产?在互联网模式下,首先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络终端对自己进行扫描,将自己的身高、体型等三维画面显示在电脑上。然后选择面料、色彩、图案和款式等样式。经过各种“试衣”消费者感到满意后,就可以下单。工厂接到订单后,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个性化生产。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消费者就能穿上自己定制的衣服。
在互联网服务于制造业的同时,还催生出一些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例。智能制造技术涵盖了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方面,催生出的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工业软件企业、3D打印企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企业和生产线集成企业等。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在未来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据预计,到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市场规模价值将会超过400亿元。如果再考虑国际市场,相信中国本土会诞生销售额超过百亿的机器人公司。目前,中国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应用上还存在严重不足,在许多方面还依赖进口。反过来看,恰是互联网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巨大。在3D打印方面,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相关企业来说,成长和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
中国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力成本上升、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等诸多问题。从制造业来看,这些问题无疑是在逼迫着企业采取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而通过提升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来实现智能制造,是实现提高生产效率的最佳方式,也是一种必然的时代趋势。随着世界各国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战略措施的实施,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已经蔚然成风。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可谓应时而出。这个纲领实施后,国家将会动用各种措施,让中国制造业在10年内由大变强。
可以预见,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辅助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必将能突破劳动力成本上升、适龄劳动人口减少、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走出一条化解产能过剩的新路子,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走出困境,焕发活力,赢得先机,从而助推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实现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