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所坚持的世界观(哈佛家训)
6345200000015

第15章 不做无妄之想(2)

有些事只能尊重于自然

哈佛故事

哈佛育人重在不教人做主观臆想,一切服从自然和现实,我们知道稍加观察一棵树就会发现,它长到一定高度就开始分叉,长出几根枝丫来,每根枝丫又继续分叉成几条小枝丫,小枝丫上又长出小树枝,这样不断衍生最后使一棵小树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树木的这种生长方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一棵树在任何一个高度,其所有树枝的截面积之和都是相等的。这一现象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首先观察到的,但一直没有人解释为什么树木要这样生长,直到最近科学家才给出答案。

几乎所有种类的树木都遵从这一生长规律,这条规律也相当于告诉我们,一棵树不论其上部枝丫如何多、如何复杂,但其在任何一个高度,它实际的粗细总保持不变。这就带来一个便利,当估算一棵树实际占有的体积时,我们只要在树的根部量出它的截面积,再乘以它的高度就可以了。

植物学家原先猜测达·芬奇所观察到的这一现象可能跟植物把水分从根部抽吸到高处的树叶这一过程有关,也许从下到上,只有运输水分的纤维管截面积相等,才能保证水分能浇灌到每一片叶子。

但最近一位法国流体力学专家对这一解释起了怀疑,他认为这跟水分的运输没关系,而是跟风力对树叶的作用有关。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始终让树的每一个细节与整体保持相似,比如说在第一个分叉点上有三个分枝,三个分枝相对主干有三个伸展角度,那么以后在任何分叉点上都只有三个分枝,而且相对主干的伸展角度与原先的保持一致。

这样,这些树枝是最不容易被刮断的。

所以,尽管世界上的树木有成千上万,但它们为了抵御风的摧折,却遵循着同样一条乘法的规律,即达·芬奇公式。

阅后警言:

看到以上介绍的树的生长规律,好象这很神奇,其实,这不过就是生物自身为了自身生存而随缘而已,这不只之于树,其他生物也莫不如此。

有了知识不就是有力量

哈佛故事

可能是关于知识的概念还不是特别具体的原因,知识有时被人们所误读。

当我们说知识的时候,其实我们说的是“知道”,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哪一年爆发的结束于哪一年;有的时候我们说的其实是“常识”,比如,一年有四季;有的时候我们说的其实是“见识”,比如,认识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融危机。一个知道很多事实而不知如何处理的人,现在我们已经不叫他“知识分子”,而称之为“知道分子”。知道而不能诠解,徒增谈资,于世无益,又有什么意义呢?

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发现,美国学校的测试题95%以上是在考学生的记忆力。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问分类法,即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该分类法把学问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几个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尤其是在中小学,可谓众所周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以此分类法为依据的。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美国的教育走向了实用化的轨道。即便在小学阶段,这些分类技能的培养也是齐头并进的。比如“应用”类,一年级的孩子就有“访谈”作业,让他们询问家里人喜欢香草冰激凌还是巧克力冰激凌,然后把结果制作成图表,让人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常讲“分布式认知”,也就是大脑的一部分被解放出来,被电脑、智能手机等外部智能辅助设备所取代。那么大脑干什么呢?它侧重于分析、应用、综合、评估这些“高层次思维”。即: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更贴近于实践。

阅后警言:

知识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知识只是说明你知道一些事情,听过对一些事物的介绍,但还不足以借用这些知识来诠释它们或者是掌握它们的生活,这是一种真正的力量,需要知识的再提升才能得以产生。

人能主宰的范围很有限

哈佛故事

美国著名音乐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20多岁就当上了一个著名乐队的指挥,很多人都对他充满崇敬。人们也都知道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沃尔特自己也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起初,在盛名和一片艳羡声里沃尔特自然就在心里滋长一些傲气,以为自己是一个指挥天才,是无可替代的。

有一天他来到排练厅,却发现自己把指挥棒忘在了家里。正当他准备派人去取时,秘书说:“不用了,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就可以了。”

沃尔特顿时一愣,心想:除了我,谁还可能带指挥棒呢!但他还是依照秘书的建议,随便问了一句:“有谁能借给我一根指挥棒吗?”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话一出口,包括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师在内的所有人都从衣袋里掏出一根指挥棒递给他!

这时,沃尔特才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人物,不是不可替代的大师!很多人都有此能力,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取代他的位置。

从此以后,沃尔特再也不沾沾自喜,每当自己想偷懒的时候,每当自己飘飘然的时候,他都会提醒自己,你能掌握的东西别人也可以掌握,千万不要有自己才是主宰的念头。

阅后警言: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生活中求得一技之长,而当你拥有了一技之长的时候,千万不要产生一种非分之想,妄图主宰谁都可以涉足的那一块领地,因为别人也许会很容易就超过你。

在生活中,永远都不应有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想法,当世界的原有秩序被打乱的时候,它会按着新的秩序发展,谁都阻挡不和影响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既然是规则就不能破

哈佛故事

前总统老布什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在所有的言行中不但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属下工作人员都要坚守规则,不容有丝毫的逾矩行为。

1981年春天,时任副总统的布什因公务正在飞行的“空军2号”飞机上。突然,他接到国务卿黑格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出事了,请你尽快返回华盛顿。”

随后,在几分钟后的一封密电中得知,总统里根被刺,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接受紧急抢救,因此,布什命令“空军2号”立刻调头飞向首都华盛顿。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提出,“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草坪着陆,然后乘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我们不如直接飞往白宫,在南草坪上着陆。”

布什只是稍做考虑就断然否决了马西尼的这个提议,要求按例行规则进行。

“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于高峰时期,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到15分钟的时间。”马西尼提醒道。

“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副总统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乘坐的空军1号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哪怕在特殊情况下,也应该遵守规则,无论总统、副总统还是普通民众。”

阅后警言:

世界的秩序和谐在于规律的遵守,社会和谐与组织和谐也同样依赖于规律的遵守。我们绝不可以困为所谓的意外的情况,特殊情况而这;轻易地去打破它,打破它就一定会为此而付出代价。

在任何时候,规则意识都应是我们要十分谨记的,现实中,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源于即定的规则遭到了破坏,即破坏规则,又要保证事情按原有的方向发展,只是在做无妄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