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清华春秋
63632600000005

第5章 容闳

在广泛的阅读中,我们常常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最初看去相当孤立的历史线索与背景,经逻辑的串联之后,当中的许多因果关系是如此地奇妙,以至我们不得不调整一些已有的概念,以对久存于我们头脑之中的一些结论,经推翻或颠覆之后,再完成一次新的重建。

几个世纪以来,对长久地统治着远东的北京政府来讲,自人类的海权文明建立以来,广东一地,在中国的影响与作用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起来。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南屏村里,一个小男孩诞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人家,他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之上第一个海归的容闳。

那时,中国和英国尚未交锋,印度生产的大量鸦片还能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经中国广东,大规模合法地进口到中国内地。

整个中国最活跃的对外贸易口岸不是香港,而是自唐朝以来就隶属于广东香山县的澳门。明朝时期,这里被称为蚝镜,今天英语里的Macau是当年拉丁语的一个变音,当时这里为海上强国葡萄牙与大明朝协商借用,以便该国远洋贸易的大宗货物要在这里中转,其时很多商船需要在这里停泊,补充淡水,采购时蔬,晒凉货物与整理包装等,以便继续航行,将东方的丝绸、瓷器与茶叶运往万里之外的大西洋东岸的里斯本、安特卫普或阿姆斯特丹等口岸。那时西方人在澳门违反了中国的规定,香山县的知县是可以叫人将其拖到堂上打屁股的。

由于有着与海外最先通商的背景,澳门周围的香山县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当中最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目前大约有80多万出自广东香山县的侨胞,旅居于5大洲4大洋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九世纪初,随着英国海上势力日渐加大,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国家议会的支持之下,从大西洋、印度洋向太平洋一路扩张而来,并开始将当年远东海域的霸主,葡萄牙与荷兰,一点点地挤出该地区的贸易市场。看好远东利益,英国议会任命政治家、外交官及英国皇家海军将领、威廉·律劳卑勋爵(Sir William Napier)派往中国广东的澳门出任英国驻华首任商务总监。

当时英国商人想和大清朝做生意,只能在被中国政府特批的口岸澳门注册经营纳税,英商如果想在中国进一步开辟市场,则需要广东省税务及海关部门发放相关许可证。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新到任的律劳卑勋爵致函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坤,想加大鸦片贸易的数量,但由于呈报的文件格式有误,特别是语气不敬,致使卢大人很是生气,斥责对方竟敢不用我大清的秉贴,发回不看!

闻报,军人出身的英国商务总监恼羞成怒,随之与海军协商后,调用两艘军舰,自己亲自登船,大炮上装上弹药,一路向东莞西南珠江口开来,直入虎门,停泊黄埔港外,示威中再度交涉。

卢大人也是不惧,督导大清守军提高戒备,严防英人寻畔滋事,随之中英关系急剧恶化。

所幸,愤怒中的律劳卑勋爵竟在船上生起病来,且一病不起,气愤中一命呜乎。见领导死去,一时船上的英国海军失去了主见,只好打道回府,撤回澳门。

见状,两广卢总督欣喜间,忙向北京中央入奏:英人惶恐谢罪,给照愧返,云云。

见奏,北京的道光皇帝抚须微笑。

谁曾想,两国由此结下了梁子,数年之后,英国议会想起气死在珠江口岸的Napier爵士,举会愤然,随即批准派兵攻击中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并强行勒令北京割让香港于英国,由此让一向高傲的中国在其后陷入了长达110年的苦难之中。英国人与列强欺负中国人的历史,一直到某位中国伟人站在天安门广场之上庄严宣布:“这个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才告结束。

广东海边的民众一向对北京方面的事情,很是不以为然。自从清军于百多年前长驱杀入,南方的民众内心多有抵触,甚是不服。只是鉴于明代一朝太过腐败,加之爱新觉罗家族初期一派怀柔之策,统治有术,并给与广东口岸特别的对外贸易权,致使此间民众北望京城,不急于造反,只是一心要把家中与族中的事情做好。在很多广东人眼里,莫要说黄河、长江那边的人类了,珠江以上的汉民皆视为北方人。语言与文化方面,两广人喜讲白话(广东话),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南方蛮子必须掌握政府要求的官话,但广东人从以内深处就觉得北方的普通话,难听得要死,难学得要命,除非万不得已要到皇上面前汇报工作,否则还是咱们九个音的白话说起来比只有四声的官话,顺畅得多,好听得多。这一点于中国近代有中国历史发展线索极为重要,顺着这条语言的线索,广东香山的容闳、南海的康有为、香山的唐国安、番禺的梁诚、香山的孙中山以及新会的梁启超,如果没有这些重要的广东人士活跃于中国的近代历史之中,中国就不太可能从封建走向共和,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全球著名的高校——清华大学。

后有教育史学家笑谈,清华大学之所以能来到世上,全是一帮子广东人,说着北方人听不太懂的白话,就操办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将生命基因注入清华大学的第一人正是有着中国第一海归之称的容闳。

由于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严重隔阂,有清王朝以来,广东人更大的兴趣,还在向海外拓展,改革的能力没有,但开放的心态却是从来不缺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家里还是希望容闳能够更早地接受一些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教育。由于澳门离家乡不远,7岁那年,容父托人把儿子送到了澳门一家教会学校,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上学读书。

为了将天主的旨意与圣训传播到遥远的东方,从明代开始,不断有神父、牧师等具有大无畏奉献精神的传教士前来东方传教,这当中即有欧洲南部传统的天主教,又有来自北方的路德教士及英国浸礼教的牧师等。

容闳所读学校附设于英国伦敦妇女会,因而在学校里从教材到授课,多以英文交流,校董为独立的新教牧师。

道光十四年中英之间发生了商业与外交的严重冲突,5年之后双方因鸦片进口一事,纠纷再起。这次,北京派来官场上一向比较强势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前来整治乱局,结果这个54岁的福建人血气方刚,烈手用强,在广东虎门一把火将祸国殃民的鸦片烧掉,一时大快人心。可令清廷未曾料到的是,由此英国人派出强大的舰队来华报复,并一路打进了南京。刺刀之下,逼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香港随之被强行割让而去。自此,中国掀开了长达一百多年极为悲惨的近代史。

广东人当然爱国,但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清朝政府腐败透顶,且在国际间长期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今天受到英国海军的攻击,实在理中。因而,当他们发现英国侵略军打到自己的家乡时,自然不顾一切地反抗,这也才有了三元里大败英军的事情发生。但随着避实就虚的英军乘船北上之后,广东人就不再关心北边中央的事情了。

英国人逼迫清朝官员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之后,开始着手在香港拓展殖民统治。随之,原本很多在澳门的商务与教育机构纷纷迁往香港,这当中也包括马礼逊纪念学校。不久,由此财政方面的原因,校董也换成了来自美国教育家布朗牧师(Rev. Samuel Brown)。到了香港之后,在新环境中,容闳的同学纷纷都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不是杰克就是汤姆,但他坚持让老师和同学叫他Rung Ying。

在香港接受了数年的美式教育之后,由于容闳在学习与实践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令决定回国的校董布朗牧师做出决定,将这个聪明能干的中国年轻人带到美国继续深造,并提供财政资助。

这样,19岁那年,容闳告别家人,前往美国麻萨诸塞省的Monson Academy学习,由此开创了中国青年留学海外的先河。在教育方面,美国人的慷慨大方与深谋远虑确实在未来一个多世纪的国际关系中,争得了先机。

22岁那年,容闳考进了美国东部最好大学之一的耶鲁。念书期间,经宣誓,他加入了美国国籍,26岁时他获得了文学士学位。在他获得学位的前一年里,他从美国的报纸上得知,由广东花县人洪秀全组织的太平天国军队一路北伐,打下了中国南方的重镇南京,并将其更名为天京了。

当年在香港一起学习的来自广东花县的同学——洪仁玕,此刻已经成为了太平天国天父洪秀全最为信任的军师、干王。为了太平天国基业长春,负责推行行政改革的洪仁玕写出的一篇划时代的《资政新篇》,这也是中国历史之上第一篇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自称为基督教天父的洪秀全接受了洪仁玕的主张,并提名他为新政权的总理,鼓励他推行新政。

当此用人之际,当年曾在一起香港接受过基督教洗礼的洪仁玕想起了远赴美国读书的容闳。当他得知容闳拿到学位之后,即刻修书一封给远在美国的同学封官许愿。

见信后,容闳与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回国创业。

于是,乘坐着美国东西方向刚刚开通的邮车,容闳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繁华的东部来到荒凉的西部,再从旧金山坐了近两个月的帆船,终于抵达了广州。随后他被老同学洪仁玕派来的专车,从广州一路接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现在的南京。

作为中国历史之上的第一个海归,天王洪秀全对容闳的到来很是重视,随后在宫里接见了他。

容闳将自己从美国回来一路之上思索的改革方略总结为“治国七策”,恳请天王积极推行时,他却发现洪秀全除了授予他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之外,对现代化的进程根本没有兴趣。天王关心的仍然是几千来中国历史之上的帝王之道。这让容闳极为失望,因而当老同学洪仁玕对自己热情地挽留之时,容闳还是找了个理由,离开了天京。

之后的几年里,容闳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曾国藩行营以及江南制造总局等处任职。

正是在江南制造总局任职期间,他与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得以结识。由于镇压南方的太平天国及北方的捻军有功,朝廷提升李鸿章为两江总督。

力主开放的李鸿章对这位中国史上第一位海归很是器重,常与容闳就国际事务交流研讨。

容闳向李大人进言到,国家未来富强,制造业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进而以自身的经历说项,为了国家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从现在起就应该有一种大局意识,现代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李大人听后深以为然。他知道容闳曾在自己的恩师曾国藩手下担任过顾问一职,并在曾国藩的安排下专门前往美国购买机器,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既然都是熟人,李鸿章随即给恩师写信,将容闳的主张做了宣扬。

此刻作为挽救了大清王朝的超级功臣,曾国藩在朝中正红得发紫,闻得容闳的建议,认为这是个极好的主意。眼下,国乱已除,人心思定,举国上下着手将今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于是,曾大人让李鸿章将此议形成奏本,他负责上呈懿准。

接到李鸿章的指示,容闳连夜急拟奏本,要点如下:

1、美利坚是个移民国家,封建意识与等级观念淡漠,创新精神浓厚,相比一向待我不公的欧洲列强,国际间,惟有美国政府一向主张公平正义,为了国运长久,我国应选择美国为我们未来的人才培养基地;

2、由于文化习惯与意识形态问题,派青年人或成年人去美国学习,可能会给别人找麻烦,不如先派幼童前往,这样不容易出问题;

3、从全无成见的幼童到学有所成的人才,非15年时间不足以掌握先进知识,坚持不懈,15年后,国家可得700余栋梁之才;

4、留学的经费基本由国家拨款,有钱者的子弟亦可自费求学,加入其中;

5、一次不要派太多人,30人为一个班组,以便管理;

6、政府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专人统筹,并做了自荐。

二十一世纪的人听到肄业一词,马上想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学生参加了学习但未能毕业的情景。而在古时,一般认为,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所以说肄业的意思为修习课业。

今天阅读清华校史时,都会看到,1909年利用庚子赔款正式筹办相关教育机构,最早的名称为旅美学务处,筹建时为肄业馆,然后是清华学堂,之后改为清华学校,直到1925年,由清华校董曹云祥呈文,将已有17个系的清华学校报请北洋政府核准批复设立大学部,才算正式在清华校园里成立了大学。

曾国藩看到奏折之后,通过亲王呈送宫廷,当圣上问及财政款项落实一情时,曾大人让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为此做了背书,随之奏请获批。

这样,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里,经容闳的安排与督导,在中国的南方诸地,主要是两广、两江及两湖地区,以推荐和面试为主,小范围里选拔了一批平均年龄为12岁的孩子,组成班级,经行前培训后,乘船前往美国学习。由于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为容闳,因而第一期留美小学员,大多数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

此事是在朝廷重臣曾国藩的力主之下成功的,然而遗憾的是,曾国藩生前并没有看到那些留美的幼童离开祖国踏上美国土地的情景。事实上,在第一批由30个孩子组成的留美幼童班,抵达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前半年里,曾大人已经撒手人间了。

有教育史学家甚至认为,如曾国藩得以李鸿章之寿,坐镇北京,游说朝中,以他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注,由容闳主办的幼童留美活动绝不可能只办了4期就草草收场。

中国早期留美计划的夭折,朝廷方面的牵制是一方面,但更复杂的还是北京方面利益集团的种种干扰影响其中,很多内情绝非外界所能了解。

从清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元年,清朝政府前后4年里,分批共向美国方面派出了120位幼童学员。原本计划让他们在美国学习15年之后回国报效朝廷的,但由于各相关利益方之间矛盾重重,缺少共识,最终光绪七年间,即公元1881年,大清朝廷一纸公文发至美国纽约的外交使团,勒令将原定十五年的幼童全部召回。由此,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及执意不归及病故者,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1930年,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共产党当中的很多人对前途产生了不仅仅是担忧,更多的是一种绝望,就在众人万念俱灰之际,有历史伟人挺身而出,叉腰挥手,信心十足中一片豪言:眼前的黑暗是短时的,只要事业正义,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不知伟人是否受当年容闳的留学思想影响,奇怪的是,文革大革命当中,他竟然悄悄地指示国内有关机构将一些有着特殊背景人家的学童送到美国去学习语言,比如著名导演陈凯G的前妻,目前活跃于当下中国文化圈的洪大女士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晚清政府没有将留美事业长期地推行下去,但当年容闳设计与推动的这次幼童留美活动,其历史意义极为深远。过往百年当中,前后出现的鲁迅与郭沫若的留日、周恩来与邓小平的留法、朱德蔡元培的留德、宋庆龄与钱学森的留美、江泽民与李鹏的留苏,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清华附中73级的很多人高考之后,直接留学海外,莫不受益于当年容闳同志于晚清主导的留学政策。

在这120个小留学生当中,最终出现了几个后来影响着中国教育界的关键人物。

一个是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的唐绍仪,这位当年的小留美生,后来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任内阁总理,没有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重视,未来的清华大学能否出现在海淀区的近春园,将是一个历史问号。

第2个是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的唐国安(Tong Kwo On),正是这位当年的留美幼童,在后来的清华建校的第一刻里,以其才学与名望赢得了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一职;

第3位对清华大学的出现与形成起到了极为关键作用的,是容闳挑选的另外一个来自广东番禺县的幼童梁丕旭(Liang Pe Yuk),后来回到国内,进入外交界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梁诚。今天翻开有关清华大学历史的书籍或打开与清华大学相关的网站,读者都能看到关于他与美国政府与议会力争退还庚子赔款的故事。可以这样讲,正是当年这个来自广东的小男孩少年之际前往美国学习,由此结识了很多美国的同学校友,正是他对美国文化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才有了让美国总统和国会意识到在获赔的3年多后,就发现中国人赔多了,因为良心有所发现而决定退款,由此直接导致了在清华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留美预科机构。所以说,没有梁诚推动与运作其间,中国大地之上能否出现一个清华大学,肯定是个历史问号。

2015年9月,由美国媒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主导的QS全球教育评级机构,将当年位于海淀区近春园一所小小的留美预科,现在的清华大学,推到全球第25位的位置之上,一时之间,令行走于清华校园内的无数师生员工,无不欣喜中带着自豪,很多中国人都燃烧于一种新的意识里,中国的教育界正在全球范围内一点点地热起来,特别是领头羊清华大学正在一点点地火起来。这当中,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正是中国历史之上的第一个海归,清朝道光年间出生的广东香山县人容闳,成为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改革开放留学海外事业的点火人。

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承认,如果当年没有上述几位广东教育界精英的奔走与呐喊,今天的清华大学能否傲然而立于人类东方的教育界,肯定是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