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刚满15岁的小姑娘郝建秀,考进了青岛市国棉六厂,被分配在细纱车间学习挡车。
进了车间,郝建秀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一排排在机器中飞快旋转的锭子,和穿梭在其间走道里忙碌的女工们。一位车间管理人员向她介绍说:“我们纺织厂机台多、工序多,生产连续性很强。从棉花到纺出棉纱,要经过清花、前纺、细纱、成品这4个车间。首先,清花车间用机器打松棉花,清除棉花中杂质,做成棉卷;接着,前纺车间用机器清除棉卷中杂质,梳理成棉网、棉条,纺成粗纱;而后就是细纱车间,任务是将粗纱经过机器牵伸和纺纱锭子高速旋转,纺成细纱;最后由成品车间将细砂加工成筒子纱或绞纱,供织布、制线、染纱厂作原料。”
郝建秀听了似懂非懂,只是想着:“纺出棉纱来真不容易哩!我要好好学习才行。”管理人员把她带到一位女工跟前,说道:“你要虚心跟着这位师傅学挡车,努力工作。”还叮嘱她搞好团结,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郝建秀点点头,认真照着去做。她跟随师傅学,管好左右两排的机器,看到哪个粗纱筒的纱快要用完,就赶紧去调换;看到哪根纱头断了,就赶紧去接。师傅告诉她:细纱间工人的技术高低,就看接头、换粗纱的速度快不快。越快,技术越高。
在此过程中,她分享到工人翻身得解放的喜悦,感受到工人师傅对党的热爱,体会到做一名纺织工人的光荣。
3个月后学习期满,郝建秀当正式工人的第一天,正巧是新春佳节后第一个夜班。她和别的孩子一样贪玩,白天没睡觉,上夜班就打起瞌睡来了,结果出了很多白花。白花,就是纺纱锭子高速旋转时棉纱断头造成的皮辊花,它既不是粗纱也不是细纱,浪费棉花、电力、人工。
她因而受到大家批评,心里有些懊丧。后来慢慢领悟到大家是为了生产,也是为她好。还了解到如果清洁工作做得不好,纱头就容易断,这是出白花的重要原因。
于是,她牢记这次教训,发奋学习老工人的各种技能,下班后注意睡足,当班时集中精力,每次上班提前十几分钟到车间做交接班的各种准备,特别是把清洁工作做到家,逐渐形成有序的工作方法。
她的努力有了成效。1950年5月车间展开劳动竞赛,她出的白花最少,受到表扬。兴奋之余她想起解放前一家8口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现在共产党领导使工人当家做主,过上了好日子。于是她工作积极性更高,决心干出个好样来。
郝建秀在虚心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还动脑筋如何进一步改进。她看到有许多工人来来回回忙着接断头,换粗纱,完全被动地受机器支配,虽然劳动很卖力,劳动强度很高,效果却不见得好。她想:人应该支配机器,而不是受机器支配。她设法改变过去一些既劳累又无效的动作,摒弃那种评论纺织工人技术高低只看接头、换粗纱时间多少秒,对其他工作不加注意的老习惯。她终于按标准要求摸索出一套“合理运用劳力,科学分配时间,减少断头,少出白花”的先进工作方法:
一、工作主动,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巡回操作。巡回时,后面断头不忙于接,仍按巡回计划前进,一改那种来回无序忙接断头的被动现象。
二、动作合理,几种工作结合进行。巡回时,一手打擦板(一种清除车面飞花的工具),一手扫地,将地面落花扫除;眼看两面,前面有断头就接,粗纱完了就换,几种工作结合起来做省力又省时。
三、抓住纺纱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清洁工作。清洁工作做好了,断头就少,不仅白花出得少,而且产量高、质量好,还改善了车间环境。
于是,郝建秀实现了她那“人支配机器,不是机器支配人”的愿望。她不仅产量、质量提高,而且出的白花一天比一天少,后来始终保持在0.2%、0.3%左右;而该厂一般工人平均为0.89%,青岛市其他8个棉纺厂为1.88%。她的挡车能力提高到600锭;而一般工人只是300~400锭。
1951年下半年,郝建秀的先进经验,由全国纺织工会、青岛纺织分局等单位召集先进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会干部20多位同志组成总结推广小组,经鉴定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先在青岛市9个纺织厂,很快在全国纺织企业推广。从而为纺织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新的价值:
它使纺织企业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延长机器寿命;且因随时做好清洁工作,显著改善了生产环境。据1951年有人粗略计算,全国纺织企业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后,仅增加生产一项,因少出白花一年可多生产44460件纱,其超额利润可买68架战斗机,支援当时抗美援朝战争。
郝建秀的创新精神和工作法的基本原理,也大大推动了纺织企业其他工序的技术革新。如青岛国棉六厂细纱揩车小组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原理后,创造了一套较完整的工作法,揩一台车时间减少35%,且少走四分之一冤枉路,减轻了劳动强度;布厂王家祥小组学习后,经革新提高了产量,次布大为减少,回丝减少了50%;等等。
郝建秀在不到两年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先进生产者、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后来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培养,上了纺织大学,当了企业领导,继而担任新中国第一位女部长,成为新中国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和创新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