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植物中的“开路先锋”:苔藓植物
6433600000016

第16章 芬兰饥荒时的面包

苔藓植物不宜人类食用,按专业的说法就是“适口性”差。动物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是在不断选择、扩大食物的来源,但因苔藓家族多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保持水分,植株矮小、茎叶也不发达,已适应了艰苦的生存条件,没有多余的养分可以保留,所以从未成为动物们的主食。

但是,苔藓家族毕竟族群众多,总有几种是可以用来解决人类和动物的饥饱问题的。

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和有“千湖之国”之称的芬兰,都曾发生过惨痛的******。

在17世纪末,由于欧洲小冰河时期的到来,食物来源变得短缺,使芬兰人口急剧减少,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因饥荒而丧生;另一次是在19世纪早晚期,这是个和平年代,仅仅是因为农业欠收就饿死了十几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7.76%。

芬兰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内,其中约有18万个湖泊和17万个岛屿。那里交通不便,许多居民居住在不同岛屿上,原来靠渔猎为生,气候变得异常寒冷之后,鱼类改变了觅食和产卵的方向,不往这个岛国来了。加上许多农作物少又大面积减产,所以好多人一下子就得饿肚子。同时让人头疼的还有交通问题,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7世纪以前,欧洲人以吃肉为主,而随着小冰期的到来,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不得不依赖生长期相对较短的荞麦等植物为主食。即便如此,他们依旧经常挨饿。于是,他们把原来从不作为主食的瓜菜、栗子粉、荞麦面、各种豆类及地下块茎也当成了重要的补充性食物。在一些地区,草与苔藓家族的成员也被做成面包状,以维持那些濒临死亡的人的生命。

其实,当时还是饿死了许多人。草和苔藓营养价值太低,吃到肚子里不起作用。

有人或许不明白:既然苔藓没养分,干嘛还要吃啊?其实就像树皮、草根,甚至是“观音土”都曾被饥民用来果腹一样,没任何养分,只是让肚皮暂时不“喊饿”而已。

要说苔藓家族的成员也不全是不肯与人类的肚子合作。居住在中国西南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就可以把青苔做得“味道好极了”。

青苔是傣族人家特有的风味菜肴,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勤劳聪慧的傣族儿女在选用春季江水岩石上的苔藓时,以深绿色为最好,捞取后撕成薄片,自然晒干,用竹篾穿起来随吃随取。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巴搅拌一下,用糯米团或腊肉蘸着吃。那鲜香酥脆的感觉会让你舌尖上的味蕾跳舞,一口下肚,口齿留香,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