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文学与作家故事
64564100000014

第14章 泰戈尔的丧妻之痛

泰戈尔(1861~1941)生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首都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泰戈尔一生创作了60余部诗集,20多种戏剧,近百篇短篇小说,12部长篇小说,2000多首歌曲,2800多幅绘画,还有大量的文学、哲学、宗教、教育、自然科学等著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

1902年,整整照顾泰戈尔20年的妻子默勒纳利妮去世了。年轻的妻子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泰戈尔,泰戈尔为此深深感动。亡妻之痛折磨着泰戈尔,尽管他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忍受痛苦,但痛苦并不因此而减少。

泰戈尔在妻子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对她的爱做出充分的估价并进行偿还,这种遗憾,格外加重了他的痛苦。

他们是按传统习俗结合的,不是一个爱情的婚姻。当妻子第一次进入他的生活时,泰戈尔与其说欢迎她,还不如说是容忍了她——这种情况是完全不能排斥的。她既不漂亮、又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她不仅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而且是那么年幼,以至不能成为他的伴侣。在他们结婚时,她只有11岁,而22岁的泰戈尔已是位陶醉于自己天才的俊秀而热情的青年了。

但是,默勒纳利妮慢慢地发展着,她用纯朴和踏实的举动,用温存和崇高的品质以及在操持家务艺术中的非凡才干,弥补了她的不足。所有人在她家里都得到了热情的接待。

整整20年,默勒纳利妮以无限虔诚的感情照顾着泰戈尔的生活,生了5个孩子。虽然她年轻,又生活在一个高贵和素有文化修养的环境里,然而她的衣饰是十分简朴的,她也许从未穿戴过任何贵重的首饰。她高兴地把丈夫的纯洁理想看成为自己的理想。

默勒纳利妮只是在泰戈尔阻止她给孩子穿戴色彩鲜艳衣服时,表示过异议。当然,毫无疑义,她对与丈夫的空想和矛盾的言行协调一致方面,感到十分为难。一方面他强调朴实和节俭,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隆重而热情的接待自己的客人和来访者。

幸好,在那种场合下,精通烹调艺术的才干给予了默勒纳利妮巨大的帮助。即使著名厨师若尝过她做的烙饼的滋味,也会赞不绝口,终身难以忘怀。

去旅行时,泰戈尔强调只带些必不可少的东西,特别见到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皱眉头。她一声没吭,把这些东西悄悄地藏在篮子里,笑着说:“你是多么奇怪的人!到了那儿,朋友来了,我到哪儿去搞一块块美味的馅饼?”

默勒纳利妮目不识丁的情况没多久,在丈夫要求下,她学会了英语和梵语,并演出了戏剧《国王和王后》,最后,她在丈夫心里赢得了自己的位置。

泰戈尔在妻子弥留人世的最后两个月里,不分昼夜地亲自看护她,不肯让专职护士代替自己来照料妻子。那时还没有电风扇,有人曾亲眼目睹到这样的情景:泰戈尔一直坐在自己年轻妻子的床边,缓缓地为她摇着扇子。妻子辞世后,泰戈尔内心痛苦难当,他不让任何人靠近自己,通宵达旦地独自一人在阳台上踱来踱去。

妻子的故去,使泰戈尔异常悲痛,20年来相依相守、相伴相知又相濡以沫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妻子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他却没来得及报答她的恩情。他的心中埋藏着数不清的遗憾、追悔和思念。

泰戈尔用诗人的笔抒发着心中的情感,接连创作了27首诗歌,集为一册《追忆》,于1903年出版。诗集充溢着温柔深厚的情感,令人感慨不已。

泰戈尔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给她的一叠信札。她把这看做一笔巨大的财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他见了它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乞求,对她的回忆有条不紊地进入他的生活,正如她使他的家庭生活有条不紊一样。

泰戈尔的生命中没有事业上的知己,他的知己就是他的家人,亲人的离逝使这位诗哲感受到生命的苍茫和心灵的孤寂。

1903年,泰戈尔的女儿在自己的母亲去世9个月以后,13岁的莱努迪也因病告别了人世。生性活泼敏慧的莱努迦,是个很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姑娘,她富有才华,很得父亲的器重和喜爱,认为她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个非凡的女孩。如今,莱努迦小小的年纪便夭折了,做父亲的心中那份伤悲与惋惜是可想而知的。

就这样,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泰戈尔连连痛失亲人,可这些接连而来的打击并没有摧垮他的精神,他并没有将心中无限的悲痛表现在脸上,而是埋头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停地扩充自己编辑的《孟加拉观察》这一杂志的内容,增加其篇幅。同时,新作品也源源不断地从他笔底流淌出来。

或许也就是在闭门创作的这段时间里,泰戈尔学会了以真正宽容平和的心态来接受死亡,他明白了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愈发努力地劳作着,则是为了将死去的亲人们未尽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此时,泰戈尔似乎在精神上与死神达成了和解,并从死的悲痛中看到生命寻找和谐的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