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我的语文观
64625100000007

第7章 “发现”重于“观察”

别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很长时间里,人们信奉“写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认为只要学会观察,有了观察方法,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写作内容。

天知道这是个怎样的误会。我看到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壶上的盖“噗噗噗”地动,看了一千次,我也没看出个“管瓦特”来。同样,我的脑袋被苹果砸了一万次,即使砸出个肿胀的“牛头”,也成不了牛顿……

有人说,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那么你如何解释,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怎么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写作内容真的是靠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得来的吗?课堂上学生睁大那双圆溜溜的眼睛,看了半天,说:“老师,我没东西可写啊。”为什么没东西可写?因为没有灵感,而所谓“灵感”,就是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名堂。这“名堂”不是靠眼睛、耳朵能发现的,而是靠内在的心灵发现。作家是,牛顿和瓦特也是。

我很高兴看到,“写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定。相反,“写作是客观事物进入人的心灵的反应”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后的那些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怎样的“浪花”。参观世博馆,走同样的路线,看到的、听到的都差不多,那么完全不同或有很大不同的是什么?是心灵的反应,参观后有人兴奋,有人无聊,有人觉得无所谓,有人随大流,有人觉得浪费时间,也有人觉得蛮有意思……

写作最要紧的,是要写出“不同”,陈词滥调除了浪费纸张,没有其他作用。写作的“不同”是什么?是心灵反应的不同,它们由写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决定。在写作中,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看到的那些东西引发你内在的情感冲突、心潮起伏。外部的世界,至多是内在反应的一个“药引”。

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蒋方舟的成长过程,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发现”,而非“观察”。因为“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部条件,而且是不成正比的外部条件。眼睛好、视力强或者听觉好的人,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观察方法的人,也不表示他善于“发现”。

有一种观点,写作文要“留心观察”。我认为这四个字,重点不是“观察”,而是“留心”。“老婆大人”找家里的东西,总比我快、狠、准,不是她视力好,而是她对家里的东西“留心”。不“留心”,便不能将“心”“留”在你所观察的对象上。同样的道理,你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也装模作样地看,任教师起劲地渗透相关知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照样干巴巴,一点味道也没有。

文字之所以有“干”和“湿”的分别,原因也在于文字中是否注入了个体的情感、情趣,那些没有情感、没有情趣的人,即使眼睛睁得再大,文字照样“干”得难以下咽。写作,要的不仅是“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因为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生活之中”。写作还需要“留心生活”。你让学生观察水仙花,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观察,而是要让学生的心“落”在花上,学生真喜欢水仙花,真想把那份情感倾吐出来,也就有了写作。一个“留心生活”的人,就算鼻子没有嗅觉,他笔下的水仙,也会芳香扑鼻。

心理学家观察力失效的启示

42名观察能力很强的心理学家,正在德国的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着一个白人。随后,两人厮打起来,只听一声枪响,一声惨叫,两个人又追逐而去。高速摄影机记录下了短短20秒惊心动魄的瞬间。

随后会议主席宣布:“先生们不必惊慌,这是一次测验,现在请大家把看到的情况写下来。”测验结果,没有人全写对,只有1人错误在10%以内,13人错误在50%以上,有的甚至一派胡言。观察能力很强的心理学家,其答案为什么与摄像机记录相差甚远?心理学分析,那是因为事先没有宣布“观察目的”,事件太“突然、短暂”,人们无法在持续注意中感知。

这个实验对作文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真正的写作来自生活,生活从来不会提示你下一秒是什么,也不会事先宣布“观察目的”。在没有“观察目的”的情况下,观察力很强的心理学家尚且出现那么多差错,何况小学生呢?

第二,生活中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突然、短暂的,不可能预留充足的时间,等你观察好了再消失。也就是说,若想在“持续注意中感知”,几乎不可能。

第三,心理学家的答案没有全对的,正好说明写作的丰富多样。写作,要的正是“错”得“不同”。如果所有人写得都跟摄像机记录一样,那便不成其为写作了。写作的目的是表达各自内在的“不同”。

第四,托尔斯泰说:“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想要用“观察”来描写一个现象、事件,不可能,你只能描写现象、事件给你的印象。所谓印象,是事物在人心灵中的不同投射。“来了一个驼背的小老太婆,嘴大得咧到耳根,下巴哆嗦着,像鱼似的张着嘴,尖尖的鼻子,好像越过上唇朝嘴里探望似的。”没有人的鼻子尖到这个程度,也没有人的嘴大到这个程度,那么,是高尔基的描写出了问题?不是,他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我以为,内在的印象和感受,即是“心灵的发现”。

多少年来,语文教师围绕着“观察”教作文。没有教好作文,也从不敢怀疑是否是“观察”出了问题,而是怀疑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不妨听一听作家严文井的话,他说:“作家要了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内心。而这些东西偏偏不是在你想观察的时候,仅用观察这个办法就能得到的。可能正相反,当你并未想观察的时候,它们突然跳到你面前来了,我的有心观察,常常是毫无所得,虽有所得我又不能用来写作品。”

鲁迅写了很多童年、少年时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发生之际,他还没想过要当作家呢。“文革”中,很多作家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绝了写作的念头,也没有刻意观察过农村生活,但后来却写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伤痕文学”作品。“刻意”的观察对真正的写作而言,往往意义不大,甚至可能会出现反作用。

而无意中留在心灵中的那些事件、情感,才能真正哺育写作。

写作,重要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是什么。拿起笔来,写下的正是那些无意印在心灵上的东西。

打开内在的“眼”

观察,将人的目光引向外在;发现,则将人的目光引向内在。外部世界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而每个人对事物的内在感受,是个别的、独特的,所谓冷暖自知。所以歌德说,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身感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人的内在,比外部世界更广阔。关注你的内在世界,将会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世界。“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绝不只是诗意的描述,它是真实的存在。一个人,一刹那会产生960个念头,一昼夜有多达13亿个念头。如果把一天的念头捕捉住,能写10万本书!

你做过持续时间很长的梦吗?科学已经证明,最长的梦,不会超过五秒。为什么你会觉得梦很长?因为人意念的速度远超过“光速”。刚想到“太阳”,就飞到太阳上去了;一想“银河系”,就到达了银河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念头里面有那么丰富的内容,有那么迅速,快到让你无法捕捉、辨识和记录的瞬间。而写作者,要修炼的正是捕捉内部世界那些稍纵即逝“念头”的能力。

所以,写作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有意识地削弱外在的感官刺激,注意内在心灵的活动。我对“观察”的一大担忧是,一天到晚强调要学生睁大眼睛、竖直耳朵,观察外部世界,他们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并迷惘,渐渐丢失了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声音的召唤,也看不见内在的自我世界。如果是这样,他们能成为怎样的人,又能写出怎样的文章?

作文是“自我表达”,这个“自我”,是“内在的自我”。不去关注守护、捕捉内在的世界,你永远不会敏感;一个不敏感的人,永远也进入不了写作的境界。

孙绍振先生称“心灵的发现”为“自我观察”。他强调,“作家观察的终点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说,这种观察自我内部的感觉,是衡量一个作家有没有才气的重要分水岭,“没有一定的内部自我观察,任何外部观察都不可能深入”。我认为,“发现”与“观察”二者无法统一,因为将它们统一在一起的结果,是给读者、教师造成一种错觉:作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观察”。

作文最讲究的是“神”,那么“神”在哪里呢?不在你通过眼睛的“观察”里,而是“闭目”才能“养神”。只有闭上外在的“眼睛”,打开内在的“眼”,“神”才能出得来。发现来自对写作的“牵挂”。“你这人怎么长得跟作家似的。”这句话不是夸人多么有写作才华,而是说他多愁善感。作家需要多愁善感,因为不多愁善感、不敏感,就无法获取心灵的发现。换一种说法,一个写作者,要时刻“牵挂”着他的写作。

当你牵挂起写作,灵感“女神”也会牵挂起你。在我看来,作文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写作失去了那份应有的牵挂。一堂作文课,学生写好了作文,解放了,等到下次作文,两次作文之间,隔着长长的日子,学生“牵挂”了吗?没有。因此,作文教学要成功,就要使学生经常处于“写作的发现”中,不把作文看成外在于生活的事。生活在写作中激扬、写作在生活中飞扬,生活和写作水乳交融,这也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追求的理想。

习惯写日记的人,习惯“一根筋”吊在写作上的人,一定会时常与灵感邂逅。每天都有了“牵挂”,每天都写一点东西,每天都在“寻觅”写作的内容。可是让每个学生都写日记,那实在是难为学生,试想,又有几个语文老师能做到呢?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请也不要强加到学生头上。但我们可以找个折中的法子,比如写“每日简评”,每天用三五句话简要记录一件事。这样做表面上是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实际上是让学生每天“牵挂”写作,保持写作的状态。

有了对写作的牵挂,便会留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自己的观点,也就渐渐变得敏感和富有洞察力。如果没有了这份牵挂,任凭丰富的生活流失,时间一久,即便有了好东西,你的发现也会迟钝。写作的牵挂能使人变得敏锐,也使人更清醒,对生活更投入,也更超脱、更贴近,又更保持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是写作教育。回归内在发现的写作,就是走向人的内心的写作,它是人的存在方式。

本文刊载于《人民教育》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