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6464600000010

第10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10)

后来,人们盛传唐朝将遭受“女祸”之乱,且公开指明这个女人姓武。宫中会观测天象的大臣面谏唐太宗说:“帝星晦暗,女主环伺。这个女人看来已在宫中,陛下为了确保江山永固,应当查出此人,以绝后患。”

唐太宗心有震动,但并未深信。他对言事的大臣这样说:“此事非同小可,不能随便乱下定论。若有偏差,朕岂不遭人指责?”

但这个说法越传越盛,许多大臣都纷纷上奏,有的竟出语尖刻地说:“天象已显,这是上天示警,陛下怎能视而不见呢?此事关系大唐江山存亡,纵使牵扯无辜,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恳请陛下不要掉以轻心,以免留下大患。”

见群臣如此郑重其事,唐太宗也不敢怠慢了。他命人暗中把宫中姓武之人逐一检点,找借口或逐或废。一时之间,宫中人心惶惶,武姓之人更是人人自危。武媚娘陪伴唐太宗左右,娇媚可人,很会讨唐太宗的欢心。唐太宗对她十分的钟爱,始终是不忍处置她。

有人上奏唐太宗说:“武媚娘虽然年少性纯,但她终究是个大嫌疑。陛下应当立即下决心,把她废除,宫中才可得保平安。”

唐太宗认为武媚娘年少不更事,对他人的劝谏总是一笑置之。他还对武媚娘玩笑地说:“你这个小妮子娇媚单纯,若说你为女祸之主,谁会相信呢?”

武媚娘趁机撒娇道:“他人胡说,陛下英明,妾身自然就会保全了。妾永远忠于陛下,天日可表。”

虽然如此,武媚娘仍暗感凶险。她不仅处处讨好唐太宗,为巩固其地位,又私下和太子李治交好,作为以后的依靠。

唐太宗将死之时,有的大臣重提旧事,进谏说:“女祸之事,不可不防。如今武媚娘年纪渐长,陛下百年之后,她贵为陛下的旧人,他人就难以治御了。”

此时的唐太宗,为了子孙后代和大唐江山,也慎重起来,他决定除去这块心病,处置武媚娘。

唐太宗将武媚娘召至病床前,对她说道:“朕病得很重,想必不久于人世了。你在朕身边多时,朕实不忍心弃你而去。朕死之后,你将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听出了唐太宗的话外之音,为了保全性命,她机智地答道:“妾深受大恩,本该一死报答。不过圣上虽染疾患,但终究有望痊愈。就让妾身削发为尼,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求取上天赐福吧。”

唐太宗本想处死武媚娘,这时听她说愿意为己求福而出家为尼,于是动了不忍之心。他想,武媚娘当了尼姑,也就不能为患了,于是便答应了她的请求。

和武媚娘相好的太子李治却痛惜不已,他私下对武媚娘埋怨说:“你我的海誓山盟,难道你都忘了吗?父皇时日无多,我们不久就可以长相厮守了,你为什么要把这一切轻易放弃呢?”

武媚娘垂泪道:“皇上对我疑心没有去除,我若不自请归入佛门,那就必死无疑了。我虽然舍不得和你的分别,可不这样做,命都不保,又拿什么来谈将来呢?只要太子对我情意不变,等你登基之后,我必会有出头的那一天。”

李治转怒为喜,很是敬佩武媚娘的才智。他含泪点头,发誓说:“我若辜负了你,天地不容。”

后来太子李治登基,武媚娘果然被他接入宫中,宠爱无比。后来李治干脆废了王皇后,立武媚娘为后,武媚娘从此干预朝政,最终成为一代女皇武则天。

[总结]

我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有忍气吞声的时候,还曾进过寺院当过尼姑呢。可见,为形势所迫、忍辱受屈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而能不能正确对待暂时的委屈,则是很关键的。一般来说,能够忍得暂时委屈的人,才能图谋长远的发展,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努尔哈赤的忍与发

努尔哈赤是大清王朝的创立者,他也曾经历过人生的低潮,是靠着忍辱负重度过难关,最终赢得成功的。

年少时,努尔哈赤和弟弟寄居在外祖父王杲家里。王杲和明军对抗,最后失败,努尔哈赤和弟弟都被俘获。

面对杀头的境地,努尔哈赤一改刚毅的态度,他跑到明军总兵李成梁的马前,痛哭流涕地乞求不要杀他。李成梁心怀恻隐之心,便饶了他们,并把他们收在自己的帐下做事。

事后,努尔哈赤的弟弟对他说:“李成梁是我们的仇人,你哭喊着求他饶命,太丢人了,我都为你感到羞耻。”

努尔哈赤说:“我不过是说了几句软话,却捡了我们两个人的命,我们吃亏了吗?只要活下来,大仇才能报啊!”

为了博得李成梁的信任,努尔哈赤日夜服侍他,一点也没有厌倦之色。打仗的时候,努尔哈赤总是冲锋在前;事后论功,他却不争不抢,而是推美让功,替别人说话。

弟弟抱怨说:“你这样谦让,好处我们永远得不到,也没人说我们的好,这是为什么呢?”

努尔哈赤说:“我们是女真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难道还想升官发财吗?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日后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当离开此处,另谋发展。”

随着努尔哈赤的努力,李成梁渐渐信任了他,开始让他担当重任,他的弟弟也受到了提拔。

一日,兄弟二人谈心,弟弟流露出了满足的神情,对他说:“我们现在日子好过多了,这样下去,就不愁将来的富贵了。”

努尔哈赤警告他说:“我们身负大仇,不能为敌人的一点恩惠而改变志向啊。时机一到,我们还是要图谋大事的。”

不久,他说服了弟弟,兄弟二人离开明军,回到了家乡。两人招兵买马,开始了创业历程。

当时,努尔哈赤的力量十分弱小,而其他女真部落却格外强大。努尔哈赤事事忍让,暗中积蓄实力。跟随努尔哈赤的人感到憋气,对他抱怨道:“我们既已起兵,就要干出点大事。其他部落以我们为敌,而你却敬重他们,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努尔哈赤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人家的对手,如果贸然开战,对谁有利呢?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安抚他们,他们一松懈,我们就有机会了。”

努尔哈赤后来羽翼丰满了,才发起攻击,很快统一了女真部落。

[总结]

努尔哈赤这个人是很有性格韧性的,他能屈能伸,是个干大事业的人。兵败被俘时,他该低头时就低头,以屈求全;势力弱小时,他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实力,使得自身得以保全。等到羽翼丰满后,成功地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创建了大清国。这种先忍后发的做法,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言而无信失人心

[原文]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与道一致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与德一致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与失“道”、失“德”一致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若不值得信任,臣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评析]

讲究信誉,是做人之本。人,无信则不立。说话算话,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图谋发展。反之,若是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那么,就会众叛亲离,无人肯和这样的人来往。特别是,一个人若是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必先立信,有了良好的信誉,才可能取得发展。上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靠着信誉立足发展的。

[实例]

晋文公立信称霸

最初,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立为嗣君,设计害死了长子申生,同时也将公子重耳和夷吾逼走了。

重耳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齐、曹、宋及郑国,过着流亡的生活。很多国家对重耳态度冷淡,有的甚至不肯收留。在曹国,曹共公听说他肋骨长得不同寻常,趁他洗澡时偷看,使重耳感到很羞恼。

后来,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热情地接待了他,这让他非常感动。

一天,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席间楚成王问重耳道:“如果公子能够回到晋国做国君,将怎样报答我?”

这个问题问的很突然,重耳低头想了一下,回答道:“奇珍异宝,楚国都不会缺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您。”

楚成王说:“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

重耳只好回答:“如果我能够回国当上国君,将来万一楚晋交战,双方军队相遇,我将会率军退避三舍。”

楚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重耳离开楚国后到达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在外漂泊了19年的后终于回到了晋国,登上了君位,他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励精图治,很快使晋国强大起来。有一次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领军队救援,终于与楚军在城濮相遇,想不到他在楚成王面前所说的“万一楚晋交战”竟变成了事实。

其实,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大国之间刀兵相见算不了什么稀奇事,只是楚成王没有想到晋国的发展会这么快,现在竟然可以与他抗衡了,当时的一句“戏言”不幸而被言中了。

为了遵守当时许下的诺言,重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晋军将士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认为退兵就意味着失败,目前晋军士气正旺,怎么能因为当时的一句玩笑而退兵呢?

唯有大臣狐偃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他劝大家说:“退避三舍,一可避楚的锐气,积蓄自己的力量;二可使国君立信于世人,这是上好的计策呀!”

晋文公正是这样想的,退避三舍是非常有利的,并非是意味着失败。但楚军却认为晋军胆怯、不敢迎战,顿时神气了起来,以为晋军不堪一击,便趁晋军退军之际,迫不及待地进攻。

谁知晋军收缩防线,退到了有利的地形处,便进行了有力地回击,很快就把楚军打败了,实现了晋文公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策略,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道义上都取了胜利。城淮一战,奠定了晋文公霸业的基础,使他后来能够称霸诸侯。

还有一次,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果断地下令撤兵回国。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总结]

人无信则难以立足,守信是做人之本。只有说到做到、信守诺言,才能赢取众人的信任,有了信任,才能赢得他人的支持和拥戴。晋文公就是用自己的诚信,赢得了天下人的称颂和支持,最终成就了千秋霸业。

齐桓公说话算数

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后,亲率大军伐鲁,以报鲁庄公扶持公子纠争位之仇。鲁军节节败退,齐国大军长驱直人到距离鲁国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

鲁庄公派使者向齐桓公说,鲁国愿意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臣服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与自己会盟。

会盟前一天,曹刿对鲁庄公说:“国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

鲁庄公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曹刿说:“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然会扩大,您自身也一定会安乐;假使您不听微臣之言,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

鲁庄公赶忙答道:“我当然是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刿如此这般地把他的计策告诉了鲁庄公,庄公听后不禁大悦。

第二天,鲁庄公和曹刿都暗藏宝剑来到会盟的地方,这时齐桓公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等他们很长时间了。鲁庄公乘齐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剑来抓住了他,大声地对他说:“鲁国的封地本来就不多,现在被你们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和跟你拼命一样都是死,不过,在我死之前,我要让你先死!”

齐桓公没想到事情突然会变成这样,一下子也没了主张,只盼着管仲能够想办法救他。管仲和鲍叔牙见情况不妙,想要冲上土坛救主。

曹刿拔出剑来站在台阶上说:“不许上来,不然我就先把齐桓公给杀了。”

鲁庄公再次大声地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我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我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领土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

我们还是给它土地吧,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也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