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6464600000017

第17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17)

“这就是自古以来侍奉有道德的人,和招集有才能的人的因果关系。大王如果真想广泛招集当世的贤者,就应到他们门下去拜访,这样一来,天下的人很快就会知道,大王能亲自拜访天下的贤人,那么普天之下的贤士们,就一定会争着跑到燕国来了。”

燕昭王听了谋士郭隗的一席话,认为很有道理,随后问郭隗说:“那么,我应该最先去拜访谁呢?”

谋士郭隗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想用千金求买千里马的君王,但是风声放出去后,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侍者对他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吧!”君王就让他去了。

三个月后,这个人找到了千里马,但那匹马已死了,他就用所带的500金买了马骨,回来向国君交差。

国王大怒,说:“我要买的是活马,谁让你用500金买个死马?”

侍者非常镇定地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用500金,何况活马呢?我们这样做了,天下必定都能知道,大王是真的要买千里良马,而且不惜重金。相信不久,就会有千里马从不同的地方送到宫中来。”

果然,没过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国君十分高兴,重重地赏了这位聪明远见的侍者。

郭隗讲完故事后,对燕昭王说:“如若大王真的想招揽人才,那么,何不从我开始呢。我这样的人尚且被重用,那么,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纷纷投奔而来了。”

燕昭王听后赞同地点点头,听从了谋士郭隗的建议,筑起高台,郑重地拜郭隗为师,还专程建起黄金之台,专门接待前来投奔的贤者。

一时之间,乐毅、邹衍、剧辛这些当世贤才,都从自己的国家千里迢迢投奔而来,希望能在燕国施展自己的才华。燕昭王说到做到,对贤者们很是重用,让他们各尽所能地帮助燕国发展。经过诸多贤人智者28年的努力,燕国变得殷实而富足了,军队的战半力也得到了加强,人强马壮。

时机成熟后,燕昭王便任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等国联军共同攻打齐国。经过一场大战后,齐军溃败,齐王被迫逃到了国外,燕国一雪前耻。

[总结]

谋士郭隗说的对:“如果能恭敬地侍奉贤者,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到来。”真诚地对待贤才,贤才们会就蜂拥而至。把贤者们当成自己的老师,贤者们受到充分的重视,才会真心实意地效忠。贤者们的才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收到成效。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并且充分地去重视,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结果燕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变得国富兵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兵,欲击败各路竞争者,而取得天下。

刘备本是汉室后代,看到汉室衰微,便心怀匡扶汉室的大志,趁乱起势。他起兵打天下,虽然是名正而言顺,怎奈实力弱小,常常吃败仗不说,还没有立足之地。

刘备常年征战奔波,但屡战屡败,被人们称为“常败将军”。虽然他心存大志,但要想继承汉室的大统、平息战乱,绝非易事。当时的形势所限,摆在他面前的是重重的困难。

无论天下人如何对他看好,他都必须凭借实力,才能打天下、取天下。

当然,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有了人才,就可以借势造势,就可以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刘备手下倒是有很多名将,关羽、张飞、赵云,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眼下他更急需的,是像张良那样能够运筹帷幄的军师。

刘备手下本有徐庶,但徐庶被曹操囚禁了老母,只好离开了。离走前,徐庶推荐了诸葛亮,说他胜过自己十倍。名士司马徽也对这位号称“卧龙”的诸葛亮赞不绝口。

刘备是真英雄,自然懂得仰慕人才、爱惜人才,他亲自带领关羽、张飞,就去隆中拜见这位不世的高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最初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为其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相助。自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三顾茅庐”之时,刘备先是带人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数九隆冬,天降大雪,关羽、张飞都满腹牢骚,刘备却认为要招揽人才事关重大,一定要有诚心。

只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不过,这一次诸葛亮在睡大觉。刘备不敢打搅,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才上前拜见,恭恭敬敬地说明来意。

诸葛亮见其确实诚恳非常,也以诚相待,与刘备畅谈天下大势,并为其制定出了行动策略。

孔明拿出一幅地图,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曹操有百万大军,又打着汉朝丞相的招牌,无法与他抗争。孙权占据着江东,地势险要,土地富庶,又有民众的拥护,也不能与他为敌。只有益州天府之国是个适宜的好去处,刘璋软弱无能,况且那里进可攻、退可守,再也理想不过了。

诸葛亮劝刘备先占荆州,然后取益州,然后联合江东孙权,共同对抗曹操,就可以站稳脚跟了。再发愤图强,寻找时机,复兴汉室就有望了。

刘备听了这番话,顿开茅塞,连连称好。他采纳了诸葛亮的主张,并坚持要他和自己一块成就大事。诸葛亮见刘备有诚意,便同意出山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及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正因为奉行这条路线,刘备的事业才由弱转强,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刘备的“三顾茅庐”,有两大收获,一是请来了诸葛亮,二是在隆中的茅庐中预见到了三分天下的大势、明确了日后的行动路线。

最终,在军师诸葛亮的辅助之下,刘备成功地占领了荆州、西川等地,建立了蜀国,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悉心辅佐幼主阿斗,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安抚百姓,发展经济,团结邻近的少数民族,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并多次出兵伐魏,直到病死,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了”。

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贤相的代名词,以及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总结]

诸葛亮是旷世奇才,隐居于草庐,志高气傲,一般人轻易是请不动他的。刘备若不是有“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耐心,也请不来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效力,从此辅助刘备建功立业,直至建立起西蜀国。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的西蜀国,在打天下的过程当中,诸葛亮起到的一直都是顶梁柱的重要作用。可见,刘备的“三顾茅庐”是非常值得的。

深圳万科惜才爱才

深圳万科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长王石一位很懂得企业发展之道的领导者,他知道,企业的发展要以人才为本,只有留住人才,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次,一位原先在万科公司担任重要职务的很有才干的年轻人A君忽然辞职离开,被聘到一家酒店做了经理。

王石为了挽回人才流失,竟然放下了董事长的架子,亲自找上了门。人才到处都有,何至于如此患得患失、大动干弋?王石就是这样关心人才的去留,并且一向亲善企业的各类人才。

原先的老板主动来找来,让那位A君深感意外。两人叙起从前的旧事,王石脸上带笑地与这位过去的手下谈起创业的过程当中,那些过五关斩六将的旧事。随后,才谈到A君的近况,王石兴致勃勃地问:“怎么样,是不是很不错?”

A君于是将自己目前的处境描述了一番:很受东家的赏识,自从当了经理,手下协做也不错,估计可以在一年内赢利50万元,边说边露出得意的神色来。

王石却淡淡一笑,说:“50万吗?我认为太少了。”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酒店,一年挣这些已经不错了……” A君小声地辩解道。

王石正色道:“照我看,依你的本事一年可以赚几百万,你自我估计太低了。在这个小池子里,你这条大鱼只能弄起这点水花,所以我看你在这里不合适。还是回万科去干吧,我给你更多的发展空间,怎么样?”

A君非常意外:“王总,你开玩笑吧?我刚刚从万科出来,你还要我回去……”

王石慢条斯里地说:“我是认真的。”

A君为难地苦笑:“我连公司的房子都退掉了,再回万科,还能有我的立足之地吗?”

王石坚定地说:“你错了,我们万科的一贯做法是,人走了房子还留着给他。你的房子还在,空着,就等你去住。你是人才,你在这个小酒店里实在太屈才了,所以我们诚心请你回到万科来!”

几天后,A君重返万科公司。他新任一个部门当经理,就在那一年,他率领本部门一帮同仁冲锋陷阵,到了年底,果然为公司赚了几百万元。这就是董事长王石亲善人才的成效。

就是这样,深圳万科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长王石通过爱才惜才之举,不仅最大限度地挽留了人才,还赢得了下属们的拼力回报,为深圳万科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石的感情投资并非只是针对少数优秀人才,即使是普通职工遇到困难或请求帮助时,王石也都会站在长者和朋友的立场上给予理解和支持。在王石的带领下,万科集团就这样将大批人才团结在自己的企业里,甚至曾经离开万科的员工,几年后还会选择重新回到万科。

[总结]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不缺乏人才的。但深圳万科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长王石并不是这样想的,他珍惜每一个人才,不愿失去任何一个人才。正因为他看重人才,亲善人才,因而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众人齐心协力,使他的深圳万科走向一个又一个至高点,他的个人事业也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第四篇 守老子之道:成事不难,有志者必能成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要脚踏实地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译文]

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是站不稳的;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

《道德经》 二十四章

[评析]

快一点接近成功,快一些前进,是人人都希望的。但是,老子提醒人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人做事必须要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这样才能顺顺当当地成到目的。否则,超出常规地前行,不顾现实地盲目跨进,只能招致失误和失败。

[实例]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之初,便受到楚国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及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都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强盛楚国;而其他国家则密切地观察楚庄王的一举一动,好做到知彼知己。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在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天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妾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去深山大泽之中狩猎,一副不折不扣的荒淫国君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都很着急,担心楚国败在楚庄王的手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则置之不理,依然照就。后来被大臣们的劝谏搞烦了,就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

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无人再敢劝谏。

就这样,楚庄王日以继夜,荒淫不已,一连持续了整整三年。国君不理朝政,朝中自然就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结果,楚国的政治便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们则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是正直的大忠臣,他最先忍不住了,便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伍举懂得不该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劝谏办法。

伍举入宫见楚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品美酒,一边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

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

楚庄王一听便知,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便点破,便应允了。

伍举道:“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着一只大鸟,它的羽毛五彩缤纷,异常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起,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回去吧,你的意思寡人明白!”

伍举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很快就又陷入失望之中。因为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荒淫无度。

同时楚国大夫的苏从也忍不住了,他冒死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楚庄王:“您身为国君,不理朝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敌国攻于外,我已然看到,楚国离灭亡不远了!”

听罢此话,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就是值得的。”

楚庄王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三年来,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呀!”

随后,楚庄王挥手斥退歌男舞女,专心致志地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苏从这才惊异的发现:楚庄王对国家上下了解,竟然比自己还要多!

接下来,楚庄王开始清理朝纲,颁发了一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谄谀小人、贪官污吏及不称职的官员,杀的杀,罢的罢;把那些包括伍举、苏从在内的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