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6464600000021

第21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21)

梁武帝萧衍执政时,他的第七子萧绎自幼便聪明绝顶,其智慧远远超过常人。他五六岁时,就能背诵《典礼》,并且一字不差,因此萧衍对他特别疼爱,请了许多名师来培养他。萧绎长大后,受封湘东王,他的文、书、画被人称为三绝。

有一次,萧绎和裴子野等人饮酒论诗时说:“我出身皇家,博古通今,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了。我想以诸葛孔明自比,可以吗?”

裴子野等人相视之后,都没有作声,心里却都认为萧绎虽然有才,语气却太狂妄了。后来裴子野向萧绎委婉的表达了这层意思,劝他谦逊一些。

萧绎却颇为不悦,他说:“不是我狂妄,而是实在没有什么能难倒我的。我是不能和普通人相提并论的,你们自不必多言。”

后来,萧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在江陵称帝。此时的他更加自负了,经常对人夸口说:“侯景作乱,若不是有我在,天下还有安宁之日吗?如今侯景已除,再没有谁可以做我的对手了。”

萧绎从此天天饮酒作乐,懒得处理朝政,大臣王褒、周弘等都上书规劝:“如今魏国并没有消除灭我之心,我国应当加强军事,时刻备战。皇上为安民心,应当少做享乐之事,把都城迁回建邺。”

萧绎却贪恋江陵之地,不肯迁都,还将这些批评他的大臣或贬或罚,决不纳谏。他还说:“我自幼就聪慧非常,若论智谋也是天下第一,你们的那点小聪明,我是不会看在眼里的。你们还是少费些心机吧。”

由于不能纳谏,最终造成君臣离心,而国势降弱。不久,魏军进攻江陵,萧绎用尽一切办法也不能解围,最后只好投降。魏军毫不留情地杀死了他。

[总结]

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获得过大成功的人,以大的失败而收场。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过自负,因为盲目乐观和得意忘形,结果遭到惨败。梁武帝萧绎仗着聪明过人而骄傲自满,始终以天下第一自居,听不进他人的良言相劝,结果成了亡国之君。可以说,是过份地自负,导致了萧绎的最终惨败。

受国之诟与不祥——忍辱负重才能成大事

[原文]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因此圣人说:承受得起国家屈辱的人,才能够做国家的君主;承受得起国家灾难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合乎“道”的话,往往和世俗人情截然相反。

《道德经》 第七十八章

[评析]

受屈忍辱,是人们都不愿意经历的事情,但有些时候,偏偏是躲不过去的。这种艰巨的磨砺,对于意志坚定、志气不改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考验,暴风大雪后,梅花会开得更艳,暴风骤雨后,天空会更加蔚蓝。而对于意志薄弱、经不起风霜的弱者来说,几乎就是灭顶之灾,经此一劫后,便灰心丧志、再也站不起来了。忍受大的屈辱,是一件艰难的任务,只有能够顺利完成的人,才能担当得起大的责任,最终成就大的绩业。

[实例]

光武帝刘秀先忍后发

东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登上皇帝的宝座,全然是靠着忍辱负重来成全的。

公元23年,起义军各路将领为了要扩大队伍、增强号召力,一致认为应该立刘氏宗室中之人来做皇帝,他们认为刘玄生性怯懦、又没有兵权,这样一来就便于控制,所以让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更始政权”。

在起义成功的过程当中,攻克宛城和昆阳的战斗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刘縯和刘秀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因此而在起义军中声威大震。刘縯虽然没有公开争夺皇帝之位,他的部将却都为他没能当上皇帝而愤愤不平。

当刘玄称帝时,刘稷则禁不住发话说:“这次起兵图谋复汉大事,是刘縯、刘秀两兄弟拼死奋战才获得成功的,今天称帝的这位又干了些什么呢?”

这话传到刘玄的耳中后,便对刘縯和刘稷怀恨在心,并找机会杀死了他们。

尽管刘秀异常悲愤,但表面上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很清楚,当前形势危急,自己只要稍有不慎重,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左思右想后,刘秀前去朝见更始帝刘玄向他谢罪,而对于自己的种种战功均绝口不提。他没有为刘縯服丧,起居行止一如往常,好像杀兄之事根本没有发生。

刘秀的表现使得更始帝刘玄等人解除了猜忌和戒备,因此还觉得自己有些对不起刘縯、刘秀两兄弟,便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候,以作补偿。

“忍”终于使刘秀避免了杀身之祸,只有这样,才有了以后的东山再起。

三个月后,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到了河北,开始自己招兵买马,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来终于成功地使刘玄下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总结]

光武帝刘秀能够顺利度过险关,靠的就是忍功。他用忍功骗过了更始帝刘玄的猜疑,这才躲过了杀身之祸,得以幸存下来,逐渐发展个人实力,最终取代刘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光武帝刘秀的大成功,全在于他能够“忍”,背负着丧兄之痛强作欢颜来讨好刘玄。可以说,没有忍辱负重的过程,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秦相范雎的屈与伸

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出身十分贫苦,以至于为了维持温饱,不得不投到魏国大夫须贾的门下做了一名宾客,为须贾服务。

了解须贾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依你的才能,完全可以为王侯效力,而须贾只是无德无识之辈,你跟随他是没有前途的呀!”

范雎无奈地说:“我也想有大的发展,去游说诸侯,但是我穷得连路费都凑不齐。须贾虽无才无德,但他能够供我衣食有余,也就满足了。”

有一次,须贾奉魏昭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当随从一同前往。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很有办事能力,就派人赏给他10斤黄金以及一些酒肉。不料这事被须贾之道后,大为恼怒,他说:“我是魏王派来的使者,而齐王却赏范雎,这不是表示看不起我吗。范雎只是我的一名随从,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齐王的重礼,可能是出卖了魏国的秘密换来的。”

因此,范雎回到魏国后遭到了鞭打,肋骨都被打断了,牙齿也被敲掉。后来范雎装死,就有人把他用席子卷起来,扔到茅厕里,很多人都轮流向他身上撒尿来羞辱他。范雎买通了看守他的人,把他当作死人扔到了野外,才得以活命。

遭此一劫,范雎已经万念俱恢了,十分頹丧。收留了他的郑安平劝慰他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劫难和羞辱吗?”范雎直摇头。

郑安平说:“因为你没有跟对人。你本是有才能之人,却甘心跟随着无才无德的须贾,你这样作贱自己,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你能振作起来,投奔明主,一定会有大好前途的。”

一席话点醒梦中人,他从此振作了起来,开始了新的努力。他逃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受到了重用当上了秦国的丞相,从此一步登天。后来,范雎以丞相之尊,惩罚了须贾,一雪前耻。

[总结]

每个人都有人生低谷期,事事不如意,处处触霉头,甚至遭受侮辱和虐待。像范雎这样倒霉的,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做错什么事,平白无故地被冤枉,还遭受毒打和非人的虐待,一般人是绝对忍受不了、咽不下这口气的。幸好范雎经好友点醒后,重新振作了起来,后来不仅转了运,还当上了秦国的丞相,成为当世响当当的大人物。可见,一个人无论遇到多么差的际遇,只要不灰心丧志,就可能会峰回路转拥有大好前途的。

******坦然面对政治风暴

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物,都是在经历了常人所克服不了的困难与屈辱,突破了重重阻碍与荆棘之后,最终才获得胜利、走向成功的。******同志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忍辱负重”的典范:任何大的磨砺他都能承受得了,坚强地度过每一次困厄。

1929年,******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南宁领导广西党的工作,与张云逸、韦拔群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

1930年10月,****中央领导人命令红七军攻打大城市。******不赞成,因而失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没有因此消极、抱怨。他泰然自若,不放弃自己的主张。结果,攻打大城市失败,部队伤亡惨重。实践证明,******是对的,他被恢复职务。

1966年,他成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到1973年3月10日恢复副总理职务,相隔8年的时间。这8年,是忍辱负重的8年。

1969年10月,他曾被发配到江西,在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当钳工。工人们称赞他是“最好的钳工”。他平易近人,最讲礼貌,深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每天定时读书,读二十四史、马列著作,每天在院子里散步一小时,是他集中思考的时间。三年的时间,一切大的问题,他都深思熟虑了。他忍耐、等待而不消极,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8年之后,他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恢复被****打乱的生活和经济秩序。******的威望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中迅速提高。

恢复副总理职务二年后,1975年1月,******担任了****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中央党政的日常工作。这是毛主席提议的。毛主席说:******“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1975年底,发动了“批邓,反击****翻案风”。第二年的4月7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政治局决议,撤销了******的党内外职务。刚刚工作了三年,就又一次被打倒!

******从领导住房又搬到了普通住房,又一次不再享受中央领导的各种待遇,又一次过起了平民生活。虽然如此,他仍然没有消极。

一年以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职务。他又成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

[总结]

******同志的亲身经历向世人昭示,只有能够经受住大风大浪之磨砺和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才能够肩负起重大的职责。无论是国家大业还是个人事业,能够忍辱负重的人,往往是能够笑在最后的人。因而可以说,忍辱负重是能成大事者特有的一种韧性,有了这种韧性,才能无惧艰难困苦,才能迎来最后的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