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6464600000023

第23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2)

此时,李自成、罗汝才、马守应、惠登相等几支农民军也相继失利,分散于湖广、河南、江北一带,各自为战,互相之间难以配合。张献忠在谷城中,身处官军的包围之中,势力十分孤单。此外,当时已经过十余年的战争,不仅军力疲乏,而且面临着军粮供应不足的困境,一时间处境恶劣。

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张献忠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利用明朝高呼“招抚”的机会,将计就计“假投降”。恰好,张献忠得知陈洪范在熊文灿手下当总兵,不禁大喜过望。陈洪范曾救过张献忠一命,而熊文灿的拿手戏则是以“抚”代“剿”,正可利用这层层关系,而不被怀疑。

于是,张献忠立即派人携重金去拜见陈洪范,说:“献忠蒙您的大恩,才得以活命,您不会忘记吧!当下愿率部下归降,来报救命之恩。”

陈洪范听后,自然是很高兴,立即上报熊文灿,熊文灿也视为理所当然,接受了张献忠的“投诚”。

张献忠名义上受“抚”归顺,实际上仍然保持着独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张献忠于次年五月在谷城重举义旗,一出手便来势汹汹,打得明朝官军措手不及。

[总结]

张献忠“假降”,是为了在处境不妙的时候保身。这种退让的做法,是为了保存实力,为了日后能更好的打击明军。果然,等到恢复元气、实力充足之后,张献忠便立即重举义旗,开始了推翻明朝统治的战争。

隋文帝杨坚的驭下之术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王朝后,最初的统治并不稳固,不但外部经常发生叛乱,朝廷内部也有一些人心怀不轨,有犯上作乱的意思。隋文帝杨坚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一直在寻找机会,决心来个杀一儆百。

曾经是开国元勋的相州刺史梁士彦,在帮助杨坚夺取皇位时出过不少力,后来尉迟迥作乱时,梁士彦又曾带兵征讨,他功勋卓著,在朝廷百官中有极高的声望。

梁士彦自恃功高,狂放不羁,屡犯杨坚之忌,大有不把杨坚放在眼里之意。于是,杨坚把他召回京师,令他在家中闲居,削夺了他的权力。梁士彦因此大为不满,口中多有怨恨之言。另外当时的舒国公刘眆、杞国公宇文忻等人都被杨坚疏远,几个人便凑到一起谋划作乱。

隋朝初立时,朝廷有定期祭祀的制度,祭祀时皇帝要外出。梁士彦等人曾策划趁机作乱,趁杨坚驾车外出时,在朝内起事,各自率领家将、奴仆等共同起事,只是因为行事太仓促,没有成功。

后来,宇文忻对梁士彦说:“帝王之位难道真是上天指定的吗?依我看,不过是大家拥戴谁谁就成为帝王。如果你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起事,皇上一定会派我前去征讨。我们在两阵对峙之时,趁机合兵一处,一举便可夺取天下。”

于是,梁士彦等人又策划从蒲州起兵,攻战黄河以北,占据黎阳关(今河南浚县西南),截断河阳(今河南孟县南)路口,劫获朝廷外调的布匹,做成军衣,又招募盗贼、豪强之士为军,计划得很是周密。

不料,梁士彦的外甥裴通向杨坚告发了此事。

杨坚得知后,依然不动声色,不仅没有追究,还授任梁士彦为晋州刺史,暗中却派人察看梁士彦的意向和动静。

梁士彦大为高兴,以为杨坚不知他的阴谋,他对同党说:“升我官职,真是天助我也!”

梁士彦高兴之余,又上奏请求让他的亲信仪同官薛摩儿为长史,杨坚虽然已经知道他的阴谋,却还是批准了。梁士彦等人更加高兴,觉得谋划很严密,于是丝毫不做防备。

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八月,梁士彦等人同公卿大臣们一同朝拜皇帝杨坚,杨坚当即令左右将梁士彦、宇文忻、刘眆等人拿下,并诘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要犯上作乱?”

梁士彦等人大惊失色,矢口否认。

杨坚当场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和计划,这几人立时哑口无言,低头认罪。梁士彦、刘眆、宇文忻等人处以死刑,以此警诫朝臣。从此,朝臣们人人自危,再也不敢有非份之想了。

隋文帝杨坚欲擒故纵,故意装糊涂、封高官迷惑乱臣,甚至处处满足他,就是让他不作任何防备,然后伺机诛灭。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一举擒获了所有乱臣,免去了刀枪之祸,可谓高明。

[总结]

隋文帝整治下属,是很有讲究的。先是隐忍不动、装糊涂,还用封赏高官的办法来稳住下属。其实,他并不是不想整治这些居心叵测的下属,而是时机不成熟,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的乱子来,引火烧身也说不定。而等到了合适的时机,便轻而易举地抓获了不轨的乱臣,几乎是不费功夫便铲除了奸佞。

能屈能伸的萧道成

刘宋王朝时,朝中大将萧道成曾屡建战功,多次平叛,历经几个皇帝,都被授予朝中要职。

宋明帝刘彧在位时,萧道成更是受到重用,一人身兼数职,为持节、暂任冠军将军、都督北讨诸军事、都督南兖州、徐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等。

萧道成权势极重,相貌也英俊非凡,人称有“天子之相”。宋明帝刘彧生性多疑,虽然非常倚重萧道成,内心却始终放心不下。

萧道成是聪明人,他看出了刘彧的心事,不免为己担心,从此事事小心,从不揽功显势。他的心腹看出他的顾忌,出主意说:“将军遭人猜忌,已非一日,将军处处谨慎,也终非解祸之法。”

萧道成见他道破心事,便坦诚地说:“无端遭忌,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事了,这事不能明言,更不能辩白,该当如何是好呢?”

心腹说:“身为臣子,将军只能多表忠心、佯作不知了。无论何时何事,将军若能泰然处之,竭力顺从,可保无恙。除此别无他法了。”

萧道成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认同。

朝臣中嫉恨萧道成的人,一面不断诋毁萧道成拥兵自重,一面又对刘彧进言说:“自古以来,常有权臣篡逆之事。如今,萧道成军权在握,听闻他又收买人心,讨好兵卒和百姓,难免要有谋逆之举。陛下该多加提防才是。”

刘彧本来就讨厌萧道成的非凡之貌,听此说法,他的脸色便十分难看。恰在这时,民间又有流言传出,说“萧道成要做天子”。于是,刘彧的疑心更大,便召来冠军将军吴喜,吩咐他说:“萧道成似有不忠之心,朕命你前去试探,你要如实回奏。”

吴喜率三千军兵前往萧道成所在地,亲自携带着贴了封条的银酒壶,一见萧道成,便说:“皇上命臣慰劳将军,此酒乃皇上亲赐,将军当痛饮谢恩。”

萧道成明白刘彧是何用意,故意装得十分兴奋,打开即饮,毫不迟疑。吴喜回奏之后,刘或心中的疑虑稍减。

事后,萧道成的心腹说:“将军勇识过人,方能有那般壮举。不过,下官真为将军担心呀。”

萧道成苦笑着说:“你的主意是对的!说心里话,我当时也是无奈之举,可这是最好的方法了。”

泰始七年(471年),宋明帝刘彧下诏,召萧道成回都城。萧道成的部下都十分震惊,纷纷劝他不要应召,有人还指出说:“分明是皇上要解除将军的兵权,方使出这种手段。将军现在拥兵在外,势不可敌,一旦入朝就任人宰割了,请将军三思!”

萧道成谢绝了众人的好意,长叹一声,道:“皇上连亲兄弟都不放过,又会对谁真正放心呢?如今太子幼小,皇上是怕他死后江山有失呀。我必须马上出发,尽早赶到都城,若有稍缓,皇上就会生疑降罪了。我走之后,你们当同心协力,切勿懈怠。若是他日有变,我们同舟共济,自无大损。”

回到都城,朝廷任命萧道成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此官名位虽高,却是有职无权的闲职。

萧道成默默地接受下来,没有一声怨言。有人要替他打抱不平,被萧道成都坚决劝止。好友有的拒不听劝,萧道成惶恐地说:“我也并非心服,只是担心招来杀身之祸啊。皇上早已怀疑我,他没有痛下杀手,是在时刻观察我的举止。我若不懂得克制自己,喜怒于色,就必死无疑了。来日方长,不争一时之短长。”

此后,萧道成一如从前,做事更加勤勉,从未流露出半点怨气。刘彧见他如此,戒备之心渐渐淡去,不再怀疑他的忠心,萧道成终于得以免祸。

临死前,刘彧留下遗言,任命萧道成为右卫将军,兼卫尉,同时增加五百名侍卫兵士,命其和尚书令袁粲等人共辅太子登基,执掌朝政。

公元479年,时机终于成熟,萧道成灭掉刘宋王朝,自立为帝,建立了梁王朝。

[总结]

受到皇帝猜疑,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稍稍行为不妥,便会惹来杀身之祸。萧道成在当时的凶险境遇下,表现得极为本分、忠心,这才得以保身。后来,时机成熟了,萧道成便果断地灭掉刘宋王朝,建立起梁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兼顾利害得失才是高明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

因此,聪明的将领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才可以顺利进行;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

《孙子兵法》 九变篇 第八

[评析]

凡事,都有利有弊,只有利而没有弊端的事,是很少见的。只有弊端而没有利益的事,也是很少见的。通常情况下,利益的后面,往往会跟随着弊病。而敝端的后面,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利益。因此,凡事都要兼顾利与弊,考虑周全再做出决断,才能没有闪失,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全自身利益。

[实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新风

赵武灵王,名雍,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即位前,赵国国势很弱,甚至无力抗击小国中山国的侵扰。此外,赵国曾屡次败给秦国和魏国,还不得不多次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机侵扰,连年向赵国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赵武灵王即位后,以其雄才大略和宏大气魄,坚决地改革了传统的舆服制度,学习胡人的服饰习俗,并学习胡人的骑射术,使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得以大大地提高。

在赵武灵王率军攻打中山国时,大军向北一直达到大漠,向西一直达到黄河。武灵王登山远望,顿时感到天地之宽,宇宙之大,他的心思也开阔起来。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赵军作战力很低下,很大原因在于穿闭袍不易于行动和作战。相比之下,而胡人的服饰短小灵巧,利于活动,再加上独道的骑射术,实在是强悍得很。他思索再三,毅然决心抛弃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要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回朝后,他立即下令,要赵国上下都学胡人穿短衣,并且学习对方的骑射之术。中原的士兵,本来是穿长衣、用战车的,只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相比胡人的骑射之术,就显得十他笨拙了。

大臣们明知如此,却都十分反对这样的新举措。于是,赵武灵王自己先带头穿起了胡服,但是仍然不容易实施。

要知道,服饰在古代,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代表着文化和等级。胡人一向被中原正统文化瞧不起,被蔑称为蛮夷。那时要穿胡人的衣服,和满清时期剪辫子没什么区别,遭到人们痛心疾首的反对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说来,赵武灵王的大胆创举就显得更为可贵了。他要国人穿胡服,学习骑射,是需要非常大的魄力的。

赵武灵王的这一举措,招致了很多人朝臣的反对。他的叔父公子成声称有病,不来上朝。赵武灵王知道叔父实在不愿穿胡服上殿,才这样的。

赵武灵王趁着探视叔父的机会,进行劝说。

“我知道你反对我的做法。但推行法令,要先从大臣和王族做起。我现在让国人改穿胡服,而叔叔你不穿,只怕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因此,还请叔叔带这个头才好!”赵武灵王开门见山地说。

公子成说:“中国行的是圣人之教,用礼乐仪制,使远方的人景仰,让四方的夷族效仿。现在,你放着自己的好东西不用,却去仿胡人的做法,这不合乎祖宗的礼法,会违背人心的。”

赵武灵王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又和秦、韩两国接壤,穿着宽大的闭袍、使用笨重的战车,是无法守卫国家的。叔叔不要忘了,就在几年前,中山国倚仗着齐国的支持,对我国侵犯,进行大肆掠夺,还引水灌城,要不是老天保佑,城池就失守了。

“这件事,先王感到耻辱,我也牢记在心。如果我们总是被人侵犯,老百姓还会支持我们吗?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这样才能提高战斗力,抵御四方的侵犯,保家卫国。就当前形势,还有什么比加强我们的军力、保卫领土消除外患更重要的呢?

“这才是顺应时势、得到人心的唯一办法呀。我之所以下令改穿胡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叔父一味抱着中国的旧俗不放,不愿改变服装,那么,恐怕我们连立足之地都要失去呀。到时候,连国和家都没有了,再讲究什么都没意义了。”

公子成究竟是明白事理,听到这里,幡然醒悟,连忙起身下拜,说道:“我一时糊涂,抱着祖宗的成法不放是不对的。你说的对,要顺应时势,才能保全国家的大局,我听你的安排就是了!”

赵武灵当场赐叔父胡服。第二天,公子成高高兴兴地穿着胡服上朝,满朝文武谁也不再说什么了。

接下来,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随着军事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赵于东北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

从此,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