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每位用户都可以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其他用户在某个社交网络中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对某款产品的了解及其各自的消费主张,最后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消费群体。
这种消费群体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对产品和服务不再仅仅停留在功能需求的层面,他们更多的是想将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他们对上游活动可以说是极度渴望的,非常想参与一些决策的制定,达到他们“参政议政”的目的。
在用户需求发生变化之后,品牌厂商的沟通诉求也要随之改变。粉丝不是一般的爱好者,他们都是某种产品或品牌十分狂热的痴迷者,同时也是非常忠诚的消费者。他们将感情注入自己钟爱的产品或品牌当中,即使产品存在一些缺陷,他们也会自动忽略。因为这种“参与式”消费让他们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尊重感,如果这种参与得到回应,他们还可能体验到成就感,这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为产品或品牌的完善献计献策,使更多的人去信赖他们喜欢的产品。
在粉丝经济时代,无粉丝就无品牌,哪一款产品可以让粉丝体验到参与感、尊重感和成就感,粉丝就会不遗余力地去支持这款产品。企业要利用互动的方式培养产品或品牌的忠实粉丝,并尊重粉丝们的成就感需求,对产品的卖点进行包装,将产品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这样才能引爆粉丝力量,为产品或品牌带来更大的影响力,从而使企业收获更大的利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会逐渐地拥有粉丝或成为他人的粉丝。在这个粉他人与被粉的过程中,人们无疑都是在追寻那种体验的感觉,参与到其中与人互动交流,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1.忠实的粉丝:只有参与才能有成就感
很多用户都期待能够走出平时的生活状态,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空间。例如,文艺范儿们午后比较喜欢待在安静的地方,在某个明星、商品和群体中找到暂时的“自我空间”,而所有这一切似乎就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一个安全空间。
这种寻求安全空间的心态并不一定就是叛逆,也可能是想要得到安慰和疏泄。比如有的用户加入某个粉丝社区,就是为了体验一种交流,这实际上就是用户在追求参与感。粉丝们期待通过理想的表现,为自己营造一个想象的新世界,因此,他们想要参与到某些产品的设计中,从中获得参与感。很多佼佼者甚至可以领导粉丝们创建一个新的群体,并且创建出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希望将旧规则破坏掉,还希望由他们来建设新规则。总之,他们就是想在获得参与感的同时,实现一定的成就感,因此,出于这种目的的建设不求现实回报,只是为了自娱自乐。
可以看到,参与感的结果都是满足用户的成就感。在各个行业中有着顶级地位的品牌粉丝,以及很多成功的粉丝团当中的金牌粉丝,都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排名靠前的粉丝,往往都属于这一类型。他们还是其他外围粉丝行动的引导者,他们能够帮助产品和品牌来迎合更多的粉丝,而在宣传过程中,他们同样是中流砥柱。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痴迷于某些车辆、手表还有IT产品的粉丝都能对其技术数据、研发背景和产品演进等如数家珍,并且能为其他人进行详细的解说。他们已经超越了普通粉丝,进入了“专家”的境界。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大多数都是为了让他人感觉到:我了解很多,而且很强、很专业。其实,这就是一种成就感的表现。
一些极端关注手机性能指标与数据的粉丝,很快就成为小米口碑链中极其重要的桥接环节。据说在小米粉丝中曾经有这样的人,他乐此不疲地为小米手机做推销,并成功地推销出多部小米手机!
实际上,粉丝喜欢一种产品有各种理由,如因为产品的外观轮廓或者品牌创始人的一个小故事。粉丝都是极为感性的,属于非理性消费力量。同时,他们也可能活在当下,会将他们在粉丝团中的职位、体验或奖品等拿来在别的领域作为价值证明,甚至拿去填补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缺陷或空白。其实,这些便是为了获取在生活中的成就感。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变化最大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人们更加喜欢“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获得相互肯定变得越来越难,粉丝已经把参与感、尊重感和成就感结合了起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也使得这个世界变成了关注和转发的世界,因为自顾自的状态只会使你和世界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绝大多数人都明白移动互联网不是单向的,而是可以进行互动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参与和体验。
如今的产品实际就是消费者展示品位与表明自己社会身份的工具,而产品自身的功能已经变成一个简单的触发点或切入点。如果一款产品的背后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那么这款产品必然是缺乏魅力的,或者功能不够极致,或者用户不能在其身上进行角色代入。小米公司强调“为发烧而生”的原因,就是为了打造产品本身的极致感。所以,品牌一定要以粉丝为基础,品牌在很多时候就是产品与粉丝之间进行的亲密无间的合作,直白地说就是“无粉丝,不品牌”。其实,这就是粉丝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在作祟,因为他们可以影响品牌的价值。
社群经济的目标就是要让粉丝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2014年的热点就是“社群经济”,它指的是会有很多与“罗辑思维”一样的社群冒出来,但其运营可能会失败。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开始和截止的时间点,但也并不是说截止之后就一定没有机会了,只是难度更大而已。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诗人普拉斯曾写道:“魅力有一种可以让人开颜、消怒、陶醉的神秘色彩。它不能和水龙头一样随开随关,但它能如同根丝一样灵巧地穿插于性格之中,熠熠生辉、光明璀璨,更可以永恒存在。”
小米集团的创始人雷军曾说:“小米产品销售的是参与感,这才是小米产品热销背后的秘密。”
亚马逊每次在召开董事会时,总会搁置一把空椅子给消费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消费者就是会议中的一员,他们必须尽可能地组织消费者参与到企业决策的讨论中。
他们为什么这样重视“参与感”呢?因为粉丝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参与感。
互联网时代,每位用户都可能和素未谋面的用户在某个社交网络中进行交流,分享他们自己的消费主张,最终形成自己的消费社群。通常,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只是停留在功能层面,他们更想通过这些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之后,产品也要随之改变。
归根结底,粉丝群体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提供什么。粉丝需要的是参与感和成就感,我们就应该将参与感传递到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就感。
各种品牌最具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是品牌的粉丝团,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各种品牌都拥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毕竟,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时代,粉丝是品牌或产品的动力支撑。
在互联网时代,创建品牌与经营粉丝必须要逐渐结合起来。在未来,没有粉丝群体的品牌很难走远。
2.个性化体验是粉丝经济的思维逻辑
粉丝经济到底是什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将你的粉丝群体培育好,然后通过粉丝挣钱。然而,最早的粉丝经济来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超女”。超女粉丝的名称都能让人感到饥饿:玉米、盒饭,等等。粉丝团长们登高一呼,粉丝们便开始互相传递消息,而这些粉丝群体的簇伙行为形成了粉丝经济的雏形。
超女冠军李宇春很会利用粉丝赚钱。她在新浪微博上出售新歌彩铃,而她的粉丝们积极地互传消息,这使她赚到了钱。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粉丝经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粉丝群体逐渐成为很多人重要的敛财对象。当然,有人赚钱,有人消费,这是两相情愿的事情。超女已经“故去”很多年了,但粉丝经济现象依然“健在”。在目前,不只是明星们在玩儿粉丝经济,很多产品制造商也玩儿起了粉丝经济。其实,他们之所以玩儿得转,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粉丝经济的思维方式。
聚美优品CEO陈欧设计出“为自己代言”的广告,这实际上就是为了赚钱。他利用明星企业家的身份自拍广告、参演电影和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来赚取销量。这种成本低廉的方式使他获得了大批忠实粉丝。雷军、任志强、马云、周鸿祎等众多企业家都经常用自我营销的手段来经营自己的粉丝经济。为粉丝提供个性化体验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小米手机。
2012年9月28日,小米公司在微博上公布,小米手机的累计销量已突破400万台。在此前的9月20日,小米举办了第三轮销售活动,30万台小米1S手机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销售一空,刷新了公司此前的销售纪录。小米2代工程机在9月22日限量发售,正式版在10月下旬上市。相较于其他厂商的举步维艰,小米是以近乎“火箭”的速度在向前发展。
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小米手机成了一个神话。2012年夏天,小米公司实现了40亿美元的融资,成为当年中国企业融资之最。不久,小米公司就对外宣布,2012年小米的出货量为719万台,含税销售额高达126亿元人民币。一家成立了仅仅三年,产品只销售了不到一年的新公司居然成功地加入了百亿俱乐部,这在整个世界的创业公司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有许多人将小米公司的成功看作饥饿营销的成果;也有人直接地将它称为变相期货模式,即锁定用户的预付款,然后推迟发货,但是产品表现出来的超高性价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就了产品的超高利润。其实,小米公司只是用一个相对于现在的低价,将未来几个月以后的实际利润提前预支了。
仅仅是低价和高配很难让小米公司迅速地成为神话。与700多万台手机销售成绩相比更让人惊叹的是,小米手机拥有500多万名忠诚的粉丝。
这就是说,小米手机的销售奇迹应该归功于粉丝经济。雷军曾表示,“绝大多数小米手机用户都还在使用米聊”,这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米聊在前期积累出来的优势被消耗殆尽后,还有多少用户肯为其买单?
事实上,“米粉”仍然疯狂。雷军坦承,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因素有三个,即创业团队、不断创新和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又是三者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小米手机创办初期,雷军就将小米手机前进方向的蓝图描绘了出来:利用互联网培养粉丝;以手机功能价值和超级低廉的价格吸引用户;只在互联网上进行手机销售;在商业模式上,不将营利当作首要目的,利用互联网商业模式,优先积累口碑,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然后将手机变成渠道。
2014年4月,小米公司在新浪微博上拥有的粉丝超过了260万,小米手机的粉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78万。借鉴苹果“天才吧”模式,小米公司在中国设立了26家“小米之家”,为新媒体营销构建出了良好的线下延伸。
在创业初期,小米手机不被大众看好,米粉的压力也很大,但“打压”让他们更加抱团,共同来捍卫这个品牌。
小米公司在做手机操作系统MIUI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3000多万用户,其中还包括数百万的海外用户。小米的口碑首先赢在系统上,并以此积累了大量粉丝,这靠的是它的技术优势。但它的成本优势更大,千万级单品销售必然能够找到极低成本的代工厂,这是生产原理。但是小米真正的优势是它所提供的个性化体验,这让粉丝能体验到深度参与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细微的需求和个性化的观点,以及极致的体验才是在互联网行业当中赢得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全球互联网大势都在朝着移动化转移。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网民达到了4.2亿,同时,手机上网的网民首次超过PC上网的网民,也就是说,中国网民上网越来越偏向移动化。
利用手机上网和网民上网的移动化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在终端性能、网速及操作系统等方面,手机上网与网络移动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从3G网络普及情况来看,在运营商大力宣传和推广下,3G网民在全部用户网民中已经占到50%;如今,智能手机CPU运行能力早已超过PC很多,智能设备也不再只是智能手机那么简单。此外,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开放平台的演进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互联网无线化和移动化的需求。2013年2月,中国的iOS与Android操作系统活跃用户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会是全球拥有智能终端设备最多、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国度。
对于大多数中国网民而言,3G网络的出现,智能设备的出现,再配上先进的操作系统,这才是网络移动化的开始。
在移动化上网浪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对数字媒体进行重新定义。移动化媒体应该具备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将实时媒体发展成为全天候媒体。有数据显示,美国网民每天会花费4小时15分钟泡在PC和移动终端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晚上闭上眼睛之前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移动化媒体,在第二天睁开眼时接触的也是移动化媒体。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永远在线”的世界。在“永远在线”的情况下,移动化的媒体已经变成了全天候媒体。
以前,QQ中有一个指标叫同时在线用户,如今,更受欢迎的微信已经不分在线或者离线了。即使凌晨一两点钟在微信公众账号上面发一个消息,你也可能在几秒内就得到回复,这就是全天候媒体的状况。
第二,将大众媒体发展成为智能媒体。有相关部门预测,2010年到2015年云端数据数量将会增长32倍。在这样庞大的数据当中,你会发现地理信息和用户的个人信息等众多数据在不停地推动着整个媒体重大改革,即满足用户每时每刻的兴趣需求。
第三,将资讯媒体发展为生活媒体。随着用户的上网场景逐步扩展,媒体资讯与我们的生活进一步结合起来。目前,在中国的应用商店当中,已经有众多的生活服务类应用开始广泛流行。
在媒体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都认为内容为王。但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细腻的需求、不同人的个性化观点及细微体验才是互联网行业竞争中最关键的制胜因素。
3.让粉丝得到尊重,你的产品才能得到用户的尊重
粉丝一般都不喜欢被他人判定为从众,这是粉丝的一个心理特点。它有些类似于那种“父母有些事情不让你做,但你却一定要做”的心理,这其实代表的就是叛逆心理,也可以说是对世俗的不理睬。所有行业都能利用这种叛逆心理创造利润,苹果手机就是借此获利的产品之一。
有时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只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喝彩和尖叫。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迅速找到了认同感。例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传统手机和iPhone相比都是垃圾。这十分精确地击中了那些对传统手机抱怨连天的用户的心理,这十分有利于苹果手机的推广和销售。
但是,在iPhone成为强势手机之后,还会有新的个性化需求出现,小米手机就正好满足了有这些需求的手机用户,“iPhone有什么好的,又贵又没有个性,还是小米手机好,价钱合理,功能强大,还十分有个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反叛空间是无限的,虽然产品是好产品,用户数量也非常庞大,但还是会被不喜欢从众的用户排斥。其实,这时候的用户寻找的是一种被尊重的独一无二的感觉,如自己最早使用iPhone,那么就成了别人从众自己,而这就是尊重感的来源。
虽然很多粉丝对参与感或者成就感的需求不是很高,但是他们依然会有角色渴望,他们会幻想“如果这个产品让我来做会……”出于这种心理,粉丝们才会对自己喜欢的产品提出意见,同时渴望获得他人的赞同。这样的粉丝,其实就是为了获得尊重感。例如,他们会从内心里扮演活动策划人,甚至产品经理人等。在粉丝活动中,他们会公开自己对产品所抱有的期待,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夸张但符合品牌特征的动作。可以说,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得到产品用户的重视和尊重。
其实,这也属于人的精神文化范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多方面,但最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获得尊重感。近年来,很多企业也在大力支持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为这种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很多技术层面的扶持,但是很多粉丝对获得尊重这一基本需求却没有清楚的认识,一些人对粉丝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文化产品,如音乐、文学等,这些都代替不了产品对粉丝获得尊重需求的满足。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机会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得到这种满足,而剩下的大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被轻视的境遇或者感受,如果谁能帮助他们获得这部分精神需求,谁就会得到他们的特殊好感,甚至可以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感召力。
一些富有粉丝运营经验的人指出,要让每一个粉丝都感觉到他是重要的,要给他说话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是让粉丝群体产生凝聚力的源泉。事实上,有些极端组织瞄准的就是用户中的失意者,制造出他们极受尊重的幻觉,结果很容易就在精神上俘获了他们。
现在,互联网社交网站很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帮助大量“草根”网民实现了“受重视”和挑战权威的愿望。
狭义精神文化产品有着超高的市场回报,因为有很多市场弄潮儿对其趋之若鹜。因此,除了对他们的创作生产进行引导之外,还要抓住广大粉丝群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克服市场利益竞争环境的干扰,竭力满足粉丝们说话和表现等这些永恒存在的愿望。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而尊重也应该成为粉丝经济时代互联网企业的主要任务。
4.粉丝思维下的广告和公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泛滥,各种媒体广告铺天盖地,而其中有太多没有实际意义的广告,这些广告花哨不中用,其内容大多也十分生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广告,究其原因,不外乎其创作者没有从消费者(粉丝)的角度去考虑广告创意。
广告过程的公关化操作,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产品粉丝对广告的关注度,同时借“广告活动”制造品牌话题,最大化地实现广告的传播效应。公关活动的广告化操作,就是通过广告对现有公关素材进行利用,以广告的形式来扩展和延续传播效应。而后续广告传播可以进一步强化公关主题,也可以对能进行传播的交流方法进行合理利用并整合。
事实表明,只有以战略设定为基础进行的公关活动广告化运作,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同时也是对品牌传播策略高度整合的创造性探索。
运用广告手段来实现公关目的,此时,广告就成为实现公关目标的手段,但其在本质上还是公关。而最常见的公关广告,则是以将公关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化而实施的创意性品牌传播策略,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公关活动的影响力在范围上和时间上能够持续扩展和延续。这里的公关活动指的是赞助活动与事件营销活动。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两种操作策略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其存在许多交叉的地方。
公关广告就是机构广告或公益广告,它是一种出于群众目的或者配合公关活动而进行的宣传,具备公关与宣传的全部特征。一个优秀的公关广告可以兼具广告和公关互存的综合优势。
通常公关广告都具备一般公关活动效能,如它们都可以用来宣传组织宗旨及引导粉丝观念,还可以增进粉丝对组织的了解,极大地提高组织粉丝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还可以塑造或强化品牌形象,快速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品牌粉丝的信任与支持,最终实现产品销售、鼓励投资和吸引人才,以及挽救企业危机等目的。
由于每个公关广告传播的具体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常见的公关广告也会出现不同类型。从具体内容来看,公关广告分为形象广告、赞助广告、声明广告、祝词广告、倡议广告及承诺广告等。
公关侧重沟通,广告专注诉求。因此,与通常的公关活动相比,公关广告主题更明确,传播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广。这也是公关广告自身所独有的传播优势。
当然,这也与国内品牌传播服务和运营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考虑后期的视频传播跟进,那么不管是在电视媒体上投放广告,还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投放,都必须有一套全新的执行理念与思路作为支撑。比如,前期预算和视频的素材收集是根据视频内容进行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将广告和公关两者之间团结合作的协作通道打开。
现在很多产品都是粉丝在消费、购买,“粉丝才是中心”。基于这点站在粉丝的角度去制作广告,要知道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吸引或者打动他们。
很多广告被一些人用来自我陶醉。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广告公司中特别严重,他们追求的就是构思上的创新,所以他们往往将广告用美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把它当成艺术品来欣赏,却没有站在粉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如何能吸引和打动粉丝。而粉丝才是产品的最大消费者,因此如何吸引和打动粉丝才是广告制作者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制作广告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产品,所以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吸引和打动粉丝群体,让他们产生购买欲望。粉丝虽然有消费冲动,但并不是傻瓜,相反,他们都非常现实!
正如女人选择结婚对象一样,无论对方多帅、多会说话,如果没有一些实在的硬件,也是白搭。制作广告也是一样,不能只讲文字的优美或者艺术的高雅,要有真正能吸引和打动粉丝的“真货”。试想,一个销售人员如果只站在销售柜台前朗诵一篇美文或者做个艺术腔来推荐产品,未必能将产品卖出去。
所以想要把广告做好,就必须站在粉丝(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广告宣传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粉丝了解产品,让产品吸引和打动粉丝。因此,广告人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即站在粉丝的角度考虑,怎样的产品推荐才能吸引和打动他们。
当一则广告制作完成后,广告创作者应将自己想象成一位粉丝。当你看到自己制作的广告后,是否会对你所推广的产品产生浓厚兴趣,或是购买欲,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产生兴趣和购买欲,那你的粉丝就更不会有兴趣了。
无疑,这样的广告就该毙掉。
广告和粉丝运营的手段一样,都是对人性的洞悉。所以无论是做广告还是做公关,都要研究怎样才能吸引和打动粉丝,让粉丝绝对忠诚于你的产品。
5.参与和体验才是粉丝经济的本质
粉丝经济的本身专注于信息传播,粉丝经济下的产品也是如此。
专注和执着是粉丝思维的必备标志,可以说没有专注,就做不到极致,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在粉丝经济时代,“快”是最基本的条件,经营者不仅思维要快人一拍,行动上也要领先他人一步。
如果在一张纸上存在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墨点,那么这张纸上的空白部分就很容易被用户忽略。这就需要经营者去营造与周围事物不一样的点。
比如,唯品会与其他的网上商城相比就有很大不同,它的商品都是直接购自厂家再进行转售的,而其他商城则是与商家合作出售。唯品会与其他网上商城的不同之处,正是它吸引到很多用户并得到其广泛关注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任何产品的售卖都离不开产品推广,但是无论有多大的推广能力,都是被动的,占据主动的只能是产品本身。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产品推广活动,如果失去了产品这一基础保证,那么使用什么招数都将变得意义不大;如果产品经理人对产品失去了应有的热情,那么产品吸引力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很多用户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是知道他们不需要什么。
这就要求产品经理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现在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因为但凡是用户能够想到的,产品经理必须要全部想到。
身为产品经理,在产品发行期内必须要了解用户的想法,清楚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如果自己的产品在用户评价渠道方面都困难重重,难以打通的话,那么说明必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用户对你的产品根本就没有感觉;二是有感觉,但是缺少方便快捷的可以进行反馈的通道。
大多数用户的惰性都是非常强的,很少有用户愿意帮助产品提供反馈意见,这或许是由于大多数产品还没有走进用户的心里,对用户而言没有产生可以替代其他产品的超级体验。当经营者收到用户在使用产品后提出的反馈意见后,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用户给出反馈意见就是对产品给出的最好建议。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时候,用户的反馈得不到产品经理的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很多产品经理在处理问题时,一般都是想应该怎样才能将产品做得更好,却从不考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用户的感觉变得更好。
在把用户的各种需求落实到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时,产品设计者应将用户需求细分到各个功能点,然后将这些功能点连接起来成为一条线,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且这条线还必须使产品具有整体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虽然更加便利,但也导致了用户变得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提供产品体验服务的设计者也必须变得更加个性化。
现在的榴莲类产品非常有特色,很多用户都愿意去分享这类产品,这也使得这类产品用户的忠诚度在逐渐提高。对于这种产品,经营者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产品设计上,重点考虑应该怎样让产品的经营变得更好。
这就需要企业考虑如何运营好自己的粉丝群体,只有将粉丝运营搞好了,企业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和服务上。要想长久地留住用户,保持用户对产品的狂热与激情,就必须要让用户所期待的第二次巅峰体验距离第一次更近一些,因为用户的兴趣一旦降低了就很难回升。所以只有让用户持续为你的产品疯狂,你的产品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
通常所说的口碑,乍一听与标签的意思差不多,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标签基本都是企业给自己的定位,而口碑却是用户给企业的定位。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经营者必须将产品与用户联系起来,因为只有产品才可以使用户进行分享,也只有产品才可以帮助用户保持分享与传播的热情。
而形成“口碑传播”不仅仅需要优秀的产品,更需要一个好的标准。以这个标准为界限,超越了这个标准就是真的好,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就是产品不够好,也就不能形成口碑传播。所以,如果想要用户体验超越用户预期,还要做好自己的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产生了远超我们想象的巨大变化,人们更热衷于“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的肯定也变得越来越少,粉丝思维则是参与感、尊重感和成就感综合形成的心态。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向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进行双向互动,因此参与和体验才是它的本质。
小米公司总裁雷军曾经强调,“其实小米向用户出售的就是那种参与的感觉,这是小米在精准锁定用户欲望和需求之后,建立起的将用户当作核心的零售观念,小米提供的已经不只是一种产品,还为用户提供了满足他们需求和欲望的服务,而这种需求和欲望的本质就是很多产品很少触及的参与感”。
用户在消费时,大多是以产品价格来衡量产品价值,并且在很多时候产品价格会对产品价值产生直接影响。
雷军经常在产品发布会上喊“因为米粉,所以小米”,其实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挑起粉丝们心中的参与感。
小米在各大网站论坛上都与用户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以实现近距离贴近用户。大部分人都知道,小米每周会更新近百个功能,其中将近一半的建议都来源于米粉。因此,互联网公司应该按照用户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来设置自己的产品特点及工作方式。
比如,新浪微博的用户流量高峰时段是周二到周四,所以,微博将转发送礼品活动设置在了正常工作日;它的抽奖结束时间定在晚上10点,因为晚上10点是每天流量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段;将发布礼品的时间规定为每2个小时一次,是因为微博传播转发达到3个小时后,就会进入衰退期。新浪的这个活动,其实就是巧妙地利用用户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利用用户自己的语言来寻找用户需求,就成为口碑落地点可以刺激到用户的地方。
为什么小米能够达到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小米内部的组织结构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只分为三层。最高层是七个核心创始人,中间层是部门管理者,最底层则是员工。这样的高度扁平化,使得小米内部的工作效率达到了最高。
在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看来,一个产品必须在进入市场之后才能获得用户的反馈意见,得到反馈后再向着更好的方面进行调整,因此,产品的好坏不能自己摸索,应该交由市场来判决。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快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习惯,但最主要的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开发者产生想法之后,必须将想法迅速落地,以便得到更多的需求反馈,进而继续对产品进行完善。
基本上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在一周之内必然会进行一次升级。而在互联网粉丝经济时代,可以快速试错也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因为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对错误的掌控并不是很有把握,所以要直面错误,并充分地利用错误,这样才能避免错误发展成灾难。
在微信O2O问题上,腾讯公司的设想是:微信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让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轻易地通过微信提供的服务建立起良好的联系,特别是使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
奇虎360的副总裁曲晓东,曾经与同事共同写了一篇文章《周鸿祎的互联网世界观》,里面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我们应该把大众产品放在首位,最好的壁垒就是免费,同时也是最实用的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产品自身也存在着诸多优势,它的迭代速度任何产品都无法比拟,它还可以实现生态开放,使用数据进行驱动,并且能够轻易打破中间链,而很多传统互联网曾经做过或者没做过的事情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延续。
因此,用户的参与和体验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本质。通过微信或微博,企业一般都可以得到用户最真实的社交关系,而这些信息以前全部都掌握在电信公司的手中。
移动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速度,信息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得商业指向的基础,更成为推动整个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之一。
互联网企业掌握了用户的真实信息后,便可以了解到用户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并根据此类信息调整用户体验,让用户更好地参与到产品从设计到售卖的整个过程中来,为用户提供远超他们预期的终极体验,同时为自己的产品或品牌提高影响力,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