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修养
64932900000008

第8章 华工学校讲义德育(8)

我国的历史书籍,过去分为三种体裁:一为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为君主写作《本纪》,为其他重要人物写作《列传》,又作有《表》用以记录皇室贵族世系和国家大事,作有《志》以记载典章制度: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都是这一体裁。二是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记录事件,方便读者考察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如《春秋左氏传》及《资治通鉴》等书都是这种体裁。三是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记录一件事情,从头至尾极为完整,便于考察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如《尚书》及《通鉴纪事本末》等书都是这种体裁。这三种体裁的历史书籍都是以政治为主,其他各方面的事情都是附属于政治事件之中的。

现代新体裁的历史著作不再偏重政治,而是注意考察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凡是风俗的变迁,实业的发展,学术的盛衰,全都分门别类梳理考察其发展源流,而又综合论述历史发展的统一体系。这就是文明史。

又有有关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历史记载,如哲学史、文学史、科学史、美术史之类。这些都是文明史的一部分,我国纪传体旧史中的《儒林外史》《文苑》等传,以及其他如《宋元学案》《畴人传》《画人传》等书,都属于这一类的史籍。

地理

地理,是用来考察地球的位置区划,及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门类:

一是数学地理:如地球和太阳以及其他行星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公转的规则等,都属于数学地理的范畴。上面说的三个方面也是地球会有日夜之分、春夏秋冬之别的地理原因。

二是天然地理:如土壤的性质,山脉、河流的走势,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物产的分布,气候的变化情况,雨量、风向的比例等,都属于天然地理的范畴。我们的外貌、性情、习尚以及职业,往往会因为居住地的不同而互相有所差别,这都是因为天然地理的因素所造成的。

三是人文地理:又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关于政治,如地球分为若干个国家,其中有法国等。一个国家之中,又划分为若干个省,如法国有八十六个省。还有不编为省的地区称为属地,法国有越南及美洲、非洲、澳洲等各洲的属地。其二,关于生计,如物产的丰富贫瘠,铁道、运河的交通,农、林、渔、牧的区域,工商业的大都会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两种,都是地理和人们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地方,所以称之为人文地理。

凡是记载这样的各种地理门类现状的著作,称为地理志,也叫做地志。综合记载全地球的地理状况的,称之为世界地志。仅限于一个国家地理状况的,称为某国地志,如《法国地志》等,都是这类书籍。地理书籍如果没有地图,就很难阐述清楚,所以地志著作必定都有地图,而地图则不必都附载于地志书中,也有单独出版发行的地图册。

建筑

人的生活,不能没有衣服、食物和住宅。这三种东西,常常在实用的功能之外,又加入了美术的趣味。如食物本是用来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而有的食物做得外形上赏心悦目;衣服本是用来防暑御寒的,而有的衣服花样常常翻新、琳琅满目;住宅本是用来遮风蔽雨的,而建筑学上的技巧,尤其在美学上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

建筑,乃是集合很多材料而造成的。凡是材料品质的或精致或粗糙,形式的或弯曲或笔直,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感觉。当集合了很多种材料,将之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时,它完全可以代表一种人生观。因此建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韵,都是与我们息息相通的。

我国建筑之中,具有美学上的价值的,大概有以下七种:一是宫殿,古代帝王的居处和陵寝,以及其他佛寺道观等。这些建筑大都是有着多重屋檐的四方形建筑,顶上有飞扬的拱顶,底下有整齐的台阶,朱红的大门,碧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尊贵庄严、富丽堂皇的观感。二是别墅。常常是独门独户的书斋馆舍,回旋曲折的走廊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间隔处有亭台楼阁,有顽石流泉掩映其间,整个建筑风格宁择朴实、勿落奢华,宁择疏旷、勿显稠密,大抵给人以极为清幽潇洒的韵致。三是桥。多以石块垒叠成拱状穹窿式,与罗马建筑相类似。不过罗马人广泛推行这种建筑风格,而我国除了桥以外很少有其他建筑用这种风格。四是城。用砖石堆砌而成,四周城墙之上环绕着可以供守军瞭望、隐蔽和射箭的城垛,城的四角建有守卫、报时人员执勤时所住的望楼,其功能是用以保卫城市的安全。城墙坚固整齐的外观还有美学上的欣赏价值,其中以万里长城最为著名。五是华表。一般矗立在陵墓之前,有的为六面形柱子,但还是以圆形柱子为最多,顶部是雕刻着神兽的柱头,下方承接着绘有浮雕装饰的柱子,很像希腊神庙中的列栏;华表一般为两两相对矗立,很像埃及的方尖塔。六是坊。用以旌表名誉的,常树立在康庄大道或陵墓之前,很像欧洲的凯旋门,不过凯旋门是穹顶的拱门,而牌坊则是平面方形结构,这是这两者的相异点。七是塔。塔来源于印度,又掺进了我国本土的建筑风格,塔有七层、九层、十三层的差别,一般附建于佛寺之中,与欧洲教堂中的塔类似;但中国的佛塔常常建于佛殿之外,是一座独立的建筑,欧洲教堂的塔一般建于教堂的顶上,是附属于教堂建筑的一部分,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总而言之,我国建筑,既不如埃及建筑式的宏阔壮大,也不像哥特建筑似的巍峨高峻,但我国建筑的秩序谨严、配置精巧,则是我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遵守礼法、崇尚实际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雕刻

音乐、建筑,都可以表现人生观,但对于人生观的表现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是雕刻。雕刻乃是用木、石、金、土等物,凿刻塑造,刻出种种人物的形象的一种艺术。雕刻的题材,大多是历史故事、当今风俗,即使其中有取材于宗教神话故事的,也仍然是人生观的反映。

雕刻艺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浮雕,雕出来的像还带有简单朴实的风格,仅仅是用凹凸起伏的花纹描绘出人与物的像而已。如山东嘉祥的汉代武梁祠画像,以及山西大名的北魏造像等都属于这种。一是具体的塑像,雕刻的功夫要求面面俱到。如商王武乙制造的天神偶像,秦始皇下令铸造的十二铜人,以及后世一切神祠佛寺中的塑像都属于这一类。

雕刻的精美之处在于:一是匀称,各部分的长短肥瘦,相互间的比例,不能违背自然的状态。二是致密,雕琢打磨的功夫要做到无懈可击。三是浑成,要做到毫无斧凿痕迹的浑然天成。四是生动,雕像要仪态万方,符合力学上的公理,神情要活灵活现,符合心理学上的公理。我国以雕刻而知名者为东晋的戴逵,他曾刻有一佛像,为了听取他人的臧否意见,自己藏身在佛像后的帷帐之中,然后按照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刻了十年,这座佛像才完工。可惜此佛像未能流传后世。这之后以雕像而著名者,唐代有杨惠之,元代有刘元;西方则有古希腊的雕刻,优美绝伦。15世纪以来,意、法、德、英等国在雕刻方面也是名家辈出。假如我们试着游览一下巴黎的罗浮宫和卢克逊堡博物馆,则希腊和法国的雕刻艺术,可以从中略窥一斑。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用铜铸造范蠡的塑像,这是我国铸造人物肖像的开始。然而后世很少再这样做。西方则从古罗马时代竞相崇尚雕铸人物肖像开始,至今未见衰落。西方雕刻,有的用石头,有的用铜,无不面貌逼真。

我国崇尚仪式,而西方人崇尚自然,所以我国的雕像只有如来袒胸露腹、观音赤着双脚,因为这两者还沿袭着印度的旧有式样。除此之外,很少有雕像不是戴着帽子、穿着衣服的。西方则从古希腊以来,喜好雕刻裸体雕像,这些雕像人物骨骼的长短粗细,肌肉的松弛紧绷等,都以解剖学原理为准则。雕刻的创作者自然不能不先对于解剖学有所研究,而观赏者也可以用雕像作为了解身体结构的辅助工具。

装饰

装饰,乃是最普通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装饰所用的材料,有石类、金属类、陶土类,这几类都是取自于矿物;有木、草、藤、棉、麻、果核、漆,这些都是取自于植物;有介(贝壳)、角、骨、牙、皮、毛羽、丝,这些都是取自于动物。装饰所用的技巧,有刻、铸、陶、镶、编、织、绣、绘等。装饰中所描绘的花纹,其内容有几何学上的线条、平面,有动植物和人类的形状,有神话宗教中的故事,有社会事变。装饰艺术所依附的对象,有身体、被服、器用、宫室、都市等。

身体的装饰,一是文身,二是亏体。文身所用的装饰,有绘画,有刺青,这是未开化时原始人类常用的装饰方式。我国现今唯有演戏时角色要用粉墨涂面。将手臂刺上花纹文身,则唯有我国的拳棒武术家、外国的航海家,这些人中有的会这样做。亏体这种装饰,如野蛮人穿透鼻孔悬上鼻环,凿穿嘴唇安上木制饰品,我国妇女旧时候有缠足、穿耳的习俗,这些都是属于亏体的装饰。

被服的装饰,如帽子、衣服、腰带、配饰及一切金银、钻石、珠宝、玉器等装饰品都是。近代的文明民族在装饰上已经日益趋于简单朴素;唯有帝王、贵族和军人尚有特别的制服;妇女也还喜欢在帽子衣服的款式上花样翻新。巴黎的新式女服常常引领全欧洲的时尚风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法开战之后,德国政府曾想要创造新的日耳曼式的服装样式代替流行的法式服装,而德国的妇女,却未能依从政府的设计。

器用的装饰,大到如坐卧的用具,小到如陈设的饰品等都是。我国如商、周时期的钟鼎,汉代的香炉、铜镜,宋代以后的瓷器,都属于这一类装饰。

宫室的装饰,如房屋屋檐、门楣、柱头之上,多有雕刻的花纹;天花板和墙壁上,有的绘有图画;用色彩斑斓的玻璃组成窗户,用五色斑驳的石片铺成地板等,都属于宫室的装饰。其他如窗帘、地毯之类,也附属在宫室装饰之中。

都市的装饰,如《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之所以要如此,就是要追求城市规划的均匀对称,从而显示出庄重严肃的美感。如法国的巴黎市,塞纳河自城市中心穿过,左右两侧以横跨的长桥为界,两边以马路作为街区的划分,以广场作为活动的空间,以崇高宏伟的建筑为城市增加文化的意味,以广大的园林为城市疏离的空间,这样逐渐积累的布置,最终造成了今日巴黎的蔚然大观。大路两旁,遍植树木,用以遮阴蔽雨,遍栽花草,用以散发芬芳;广场和公园之中,古木鲜花,喷泉雕像,或分或合,错落有致,其布置都是别具匠心。这些装饰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审美意趣,而不是一人一家所能私人占有的。

由此可见,随着人类智力的进步,则装饰的艺术渐渐改变了其所包容的范围。身体的装饰,乃是未开化的野蛮时代所崇尚的;都市的装饰,则如果不是文化发达的国家是不能注意这一方面的。人类的装饰艺术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近到远(从自身身体装饰到外部都市装饰),由私到公(从为自身装饰到为公众装饰)的过程,从中也可看出社会文明的进化程度。

例言

一、本书供中学修身课所使用。

二、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修身以实践为重要,所以上篇较为详细。

三、教导传授修身的方法,不能只让学生们按照书本诵读学习,也不可只由教师按照书本讲解,应该结合实际中各个方面,阐述揭发其中的道理:或引用历史故事,或结合近来时事,旁征博引,以启发学生的心意。本书的篇幅之所以比较短,正是因为要给教师们旁征博引的自由发挥留有余地。

四、本书都是根据我国古代圣贤道德学说的原理,再结合东、西方伦理学大师的学说,斟酌取舍,以求能适合于现代的社会。立论务必现实可行,行文务必通达透彻,我的小小苦心,尚请读者明鉴。

总论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作为,一个人能做他应当做的事情,这便是有道德。道德,不是可以短时间内突然获取的,必须有理想,有方法。修身这一科目,就是用以展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的。

凡事必须有先后次序。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从有关道德的条目,但是实现道德要求的方法,则不能没有先后之分,其中最首要的事情就是自我修养的方法。

我国的圣人,以孝行为人的所有品行的根本,小到个人的私人品质,大到国民的公共道德,无不是从孝行这一最根本的品质所推论演化出来的,所以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这一道德准则推广于政治之上,再推行于整个社会,则人人应当尽忠职守,每个人对于他人的生命、财产、名誉,都应当爱护珍惜,不可对他人有所侵犯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尚有余力再博爱他人,尽力于公益事业,再将这一原则推广于整个国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不违背政府发布的命令。当国家遇到大事之时,应当投身报国,为公共事业而舍弃个人利益,以尽国民的义务。以上这些都是道德教育所包含的范围,是我们不可不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