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拉比,一位名叫沙麦(Shammai),他严厉、教条又清高;而另一位拉比,沙麦的竞争者,希勒尔(Hillel)恰恰相反,他充满仁爱、懂得变通,并且兼收并蓄。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名教外人士表示愿意皈依犹太教,条件是允许他以金鸡独立的姿势聆听《妥拉》。[1]这个奇怪的要求被沙麦拉比轻蔑地回绝了,于是教外人转而寻找希勒尔拉比。希勒尔拉比接受了他,并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That which is hateful unto you,do not do unto your neighbor),此乃《妥拉》精髓之全部,其余皆为注解。现在,去学习吧。”[2]
本书正是遵循希勒尔拉比的精神写就,扉页题词即引用了他的名言。如同卷帙浩繁的《塔木德》一般,哲学可以是冷峻而深奥的。这并非新事:试着去读读康德或者亚里士多德吧。当然,这也不全然是坏事。希勒尔拉比从未忽视那些更加艰深细致的学问,他终其一生孜孜以求。但他坚信,犹太教的精神能够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即使这么做冒着看上去天真幼稚的风险,也值得一试。
关于哲学,我持相同观点。一些哲学家攻坚克难,致力于解答那些困扰着他们的最为艰涩棘手的问题,哲学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他们。尽管学院哲学不乏争议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对于几乎每个深陷生活泥淖彷徨不前的人,那些想要活得好却不得其径的人,了解一点哲学都大有裨益。
我关注并投入精力研究上面的问题,可不只是因为我以教授哲学为生,其中也有个人因素。6年前,当我还处在35岁这样不大的岁数上,我就开始思考中年问题了。从表面上看,我的生活一帆风顺:家庭稳定,事业有成。那时我身在一座我颇感投缘的“中西部”城市,还在一个很棒的院系荣升终身教授。我深知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幸运,然而在继续这样做下去的期望里,在缀连起退休、衰老和死亡的一连串未来计划里,我看到了空虚和无助。当我停下脚步,审视着自己苦心营造的人生,内心泛起一阵让人困惑的感觉,混杂着对往事的眷恋、悔不当初、幽闭恐惧、空虚和畏惧。我陷入中年危机了吗?
你或许会反驳说,6年前的我(甚至现在的我?)还没有到发生中年危机的年龄。我很欣赏这样的想法,但你必须在阅读本书第1章之前做好准备了。而且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不同意这个想法。令我陷入危机的是中年的存在主义问题,在35岁时这样提问并不算早。你尽可以早在20岁或迟至70岁提出它们。当然我认为,它们在我这个岁数时尤为显著。这些问题关乎失去和悔恨、成功和失败、你理想的人生和你拥有的人生,关乎人的有死性(mortality)和有限性,以及奋力追逐各种计划的空虚感。最根本的是,这些问题关乎人生的时间结构和占据这个结构的各种生命活动。因此,本书不只是写给中年人看的,它还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本书是一部应用哲学作品:它是对中年阶段种种挑战的哲学回应,并采用了自救指南的体例。中年的考验一直以来被哲学家忽视,但是这些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上看非常吸引人,也可以运用哲学家常用的工具得到有效处理。直到大约18世纪,道德哲学与自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线。[3]哲学家普遍认同,关于美好生活的思索应该令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直到最近道德哲学与自救的目标才分离开来,现在几乎没有哲学家会写自救类书籍。如果写,他们大多时候引经据典展开写作,古罗马时期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是他们的常客,如西塞罗、塞涅卡和爱比克泰德,就仿佛哲学在2000多年前就脱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书的研究进路不是历史的,尽管我会援引过去的哲学家,古代的和近现代的,但我不会把他们当作圣人一般的智慧宝库,他们将在后面的问题中与我对话,并一起着手解决我的这些问题,希望这个过程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书不同于典型的自救书籍,因为它更关注诸如怎样感知你的生活这样的基本问题,而不大关注外在变化。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中年开启新生活的尝试其实并不算迟,可人们总觉得为时已晚。别让伴随中年而来的时间透视缩短[4]愚弄了你!你拥有的时间远比你认为的多。况且,指导人们在50岁时跳槽或在45岁开始过单身生活的书籍颇有市场。我不打算提供这一类的指导,但我将试着带给读者一些受到哲学思想启发的建议,交流适应中年生活的良策。对于我们熟知的建议,我将条分缕析其背后的哲学道理;对于那些我们还不熟悉的,我会论证它们的正确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读者无需先期知识即可跟上我的思路。我试图写一本你在金鸡独立时都能读懂的书:我将适当平抑本书的学理性,力求言简意赅,舍弃面面俱到。事实上,接下来的章节讨论的只是中年危机诸多形式中的部分问题。受种种需求所累,你的日子劳神费力、疲惫不堪,这样的感受是第1章的关注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探讨理性、价值及美好生活的概念(最早讨论它们的人是亚里士多德),还将了解做自己本不必做的事情的重要性。第2章讨论的主题是当下生活的约束感,不论生活多么幸福,我们总觉得错失了另行选择的机会。我们将发现选择的价值是怎样被高估的,以及为什么错失(missing out)有时候也是件好事。在第3章,你不得不与不完美又无可挽回的过去达成妥协。你应当为自己犯过的错误感到高兴,在这一章我们将探究这样做的时机和原因。第4章讨论对时间流逝、枯竭以及人的有死性的认知,同时我们将与应对死亡恐惧的哲学疗法会面。第5章的主题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接踵而至的计划带来的重复感和精疲力竭。我们将探讨活在当下的意义,它如何解决你的中年危机,以及冥想在其中的作用。
在求索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从“中年危机小史”出发,[5]围绕中年危机的历史开始我们的旅程。我们将发掘晚近历史,研究中年作为一段危机时期的传统认识。我们将勾勒它变化中的现况,展示它从强烈的创伤到可控的不适的演化史。我们也会在对中年的未来探索中为哲学觅得一席之地。当代哲学学人对衰老,对童年、中年和老年的身体境况与时间境况(physical and temporal situations)关注得太少。现在是时候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