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水浒传
65459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反抗封建腐朽统治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而又深刻地描写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作者以“忠义”作为贯穿作品的主要思想,他提倡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业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处世格言。因此在最早的《水浒传》版本书名上,冠有“忠义”二字。作者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手段触发了读者的爱憎,引导人们得出结论:封建阶级的统治是腐朽的、残暴的;官逼民反、乱由上作。故事的一开始把王进和高俅的奸佞发迹史放在正文的开端,紧接着叙述朱武、杨春、陈达被官府追缉逼迫而上山落草为寇;史进受迫弃家逃亡,然后又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和高衙内、高俅的恩怨纠葛。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一方是压迫者,一方是被压迫者,营垒分明。一条条英雄好汉无不被迫改变了原先的正常的生活道路,陆续地走到起义的大道上来,组成了反抗贼奸的队伍,队伍的参加者,绝大部分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类似林冲、陈达等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迫害。仇恨为他们树起了反抗的大旗,“义”又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共同的志向和目标把他们团结起来,开辟了根据地,建立了军队。他们订立了严明的纪律,并拥有严密的分级组织,他们把武装斗争作为打击手段,矛头直指地主恶霸、贪官污吏和封建官府;上至反抗太师、太尉下至反抗知府、知县,而不固定地针对于某一个人。《水浒传》深刻地剖析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在起义军的决策和领导者宋江、吴用等人的心目中,“忠”才是他们心中的最高目标。因此,他们只反对朝廷和各级地方官僚机构中的奸臣、贪官污吏,而不反对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尽忠报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以增光门楣。总之他们心中的终极理想就是:对内惩治贪官污吏,铲除奸佞;对外则要立功于边陲,这充分说明了农民起义军思想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他们之所以会接受朝廷的利诱招安,原因便在于此。

招安后的梁山好汉被派去镇压另外几支农民起义的队伍。结果是两败俱伤,而封建阶级的朝廷则成了最大的赢家,统治者倾洒点滴利诱,略施轻浅黠计,便看到了一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好”戏。起义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再不然便是被害、被贬、被杀,一群顶天立地的好汉却不得善终,这不能不说是梁山好汉们的一场悲剧。但这种悲惨的结局是必然的,它是全书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所刻意要展示给读者看的。在结构上作者把第八十二回视为分水岭,以两种不同的笔调,投入了两种不同的感情,前部基调喜悦、昂扬、轰轰烈烈;后部则基调悲伤、低沉、哀惋,预示着本书终是一曲农民起义的挽歌。

《水浒传》的作者,经考证确切的应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撰,见嘉靖年间高儒的《百川书志》卷六:“《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即施耐庵是作者、执笔者,罗贯中则是编者、整理者。

全书描写人物性格、动作,精彩细腻,内容情节迭宕起伏。是一部集内容性、艺术性、可观性和收藏性与一身的伟大作品,甚值玩味。捋髯回望:书林隐处,俊逸几多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罢矣!尽覆掌中杯,听取新声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