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26

第26章 卖国之君的本质

我们先从军事力量说起。

第一、宋王朝的中央军称为“禁军”(例如《水浒传》中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在赵佶时代虽然不一定还有八十万,但也少不了多少。第一次金兵南下时,由太监梁方平率领,到黎阳前线抵御金兵。结果梁方平还没有听清楚是否是金人的号角,就匹马落荒而逃,几万大军(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一哄而散,跑得一个也不剩,被金兵统帅斡离不等人传为笑谈。“禁军”之垮,是赵佶的责任,与赵构无干。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用抗战派领袖李纲为相,对外宣传要成立一个抗战政府。但是有一件事他做了没有?那就是建军——重建“禁军”。结果他只组成了一支扈从的卫队(不过万把人)。他既然只建国,不建军,哪里会有什么抗金的想法!

第二、自从宗泽担任东京留守以来,不过一年时间,连同守城的宋军与河东河北两河的忠义民兵,一共组建了上百万的抗金队伍。这并不是闹着玩的,1128年初,他们就多次击退了金兵的硬攻。从靖康之祸以后,敢与金兵主力打硬仗的就只有宗泽部下这支队伍。宗泽逝世之后,赵构在一个月之内就派杜充来接手,宣布不承认由两河民兵编组而来的宋军,不发粮饷,先逼走了一大批队伍。然后有计划地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内战,策动一些他认为可靠的队伍,去包围他认为不可靠的队伍。大战一场之后,杜充自己一败涂地,几乎丧命,还靠岳飞的保护,才保住老命一条。在宗泽手里聚集起来的抗金力量百万雄兵,经过一场精心策划的大规模内战之后,只剩下残存的几千人,最后只有放弃东京,狼狈南逃,把神圣的京城拱手送给金人。

第三、宋王朝把中央军叫做禁军,地方上叫做厢军。东京八十万禁军在赵佶手中一次垮完了之后,地方军的质量虽然不如中央军,总也算是军队,经过锻炼,战斗力也有所提高。那时候所说的“勤王”,是指地方将领带领地方军队来救京城。第一次金兵南下,各地勤王军纷纷来到东京城下,其数超过了金兵,对于逼令金兵撤退,起了很大的作用。赵构登位之后,三令五申,不许勤王,甚至禁止勤王。其理由一是缺粮。二是给勤王者戴大帽子,说他们假勤王为名,聚众为盗。这样一来,谁还愿意惹这个麻烦。所以小朝廷到扬州之后,勤王军几乎绝迹。这是又一种自毁长城的手段。朝廷不仅谢绝了老百姓的支持(解散百万民兵),也谢绝了地方军队的勤王,让当时几十万地方军队冻结在地方上,不能起到保卫国家的作用。

第四、不管哪朝哪代,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宗室起事勤王都是常有的事,而且是一股最可靠的力量。只有赵构对宗室起事勤王深恶痛绝,只要发现了就要斩尽杀绝。这简直是在替金人灭宋扫清道路。

赵构当了皇帝之后,自己只有少数卫队扈从,不再正式练兵了,百万民兵有的被解散了,有的在内战中被消灭了,地方军队被冻结在地方上,不许活动了。请问:国家手里还有什么军队,这不是彻底地自毁长城么!这不仅是自毁长城,而且给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南方的老百姓制造了极大的灾难。垮完了的禁军到哪里去了,解散了的民兵到哪里去了,他们都流散在民间成为散兵游勇。北方兵荒马乱,难以立足,南方社会安定,容易求生。于是大量散兵游勇涌向南方,成为盗贼,后患无穷。而南方到处发生动乱,大量消耗宋的国力,这正是虎视眈眈的金国贵族所十分欢迎的事。

在记载了卖国之君的一系列的卖国行为之后,我很想谈一谈“北宋覆亡”这个说法是否妥当的问题。

我认为:“北宋覆亡”的说法不妥。因为徽钦被掳之时,宋王朝并未覆亡。亡国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史、已经建国百余年的宋王朝,不到实力耗光,不到山穷水尽,怎么就能承认是亡了国!公元1126年冬、1127年春,首都东京不过被金兵占领了几个月,占领军很快就撤退了,这只能说是一次短时间的军事失利,完全谈不上亡国。因为占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领土上的城镇还由宋廷任命的官员据守,如果这样的情况也算亡国,那么亡国也实在太容易了。有些国家,在首都被占,或者领土被别人占了一大半的时候,还在迁都苦苦撑持,争取最后胜利。在自己的实力没有耗完的时候,决不轻言亡国。

唐代安史之乱时,洛阳西安两京皆陷,我们不说唐亡;黄巢起事后,占据京城长安两年多,我们也不说唐亡;而东京被金兵占了几个月,我们就说宋亡,这种说法是不是太不慎重了?其实在金兵占领东京时,宋王朝还有不少实力,可以和金人较量。但是赵佶、赵桓自己却放弃了抵抗。例如金兵第一次南下之后,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中还有不少城市在为宋廷守城,拒绝金兵的诱降,宋廷却派官员前往交割,劝他们投降金人,以致激起老百姓的愤怒,把那些劝降的官员活活打死。在金兵两次南下的时候,都有将领起兵勤王,愿为国家效力,但是宋廷以粮草不足为由,再三劝他们回去,使得他们十分寒心。古今中外,凡是国家有难,臣民愿意出力,必得国家嘉奖;而赵佶赵桓当权的宋廷却反其道而行之,总是不放心自己人,千方百计把爱国军民推出去。他们宁肯相信言而无信的金国侵略者,也不相信自己的臣民。最后是自食其果,自取灭亡。

假如在金兵第二次南下之时,赵佶赵桓父子不是明争暗斗,而是和衷共济,能够好好商量,就可以留一个人在东京应付局面,另一个人到南方去另立据点。如果东京沦陷,还可以由新据点发号施令。许多勤王队伍,还可以奔向新据点,为国立功,把宋廷支持下去。可是,这父子两人心怀忌惮,都不放心对方,唯恐自己倒了霉,而让对方占了便宜,宁肯大家同归于尽。赵佶逃到南方的镇江避难之时,就有在南方另立小朝廷之意。赵桓对他很不放心,在把他接回东京之后,实际上已经对他加以软禁。最后是被金人一锅端,赵家亲王宗室全部被掳,只跑掉一个赵构。对于这父子两人的内江,我们并非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认为赵佶应负主要责任。他被形势所迫,禅位而不让权,赵桓受到他的压制,虽然一度想振作而受到掣肘,结果一事无成,一败涂地。

如果说,北宋之亡,徽钦两人之间的内讧,是产生靖康之耻一大原因,那么,赵构之非法夺位也应该说是一种内讧。赵桓在东京被围的紧急时刻,若不是委托赵构,而是用蜡丸信委托另外一个人(不管是同姓的亲王还是异姓的将领)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要他起兵勤王,来救东京,此人既然受人之托,总会忠人之事,为解东京之围尽力立功。如果此人是李纲、宗泽一流人物,忠勇奋发,一往无前,击退金兵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金兵两次南下,都不过是欺“南朝无人”,来进行一次大掠夺而已,完全没有灭宋的条件与信心。如果经过一次苦战,金兵退了,宋王朝就能得到胜利。

即使难以取胜,牺牲惨重,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那也死得壮烈,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会出现受尽敌人侮辱的靖康之耻。可是由于受托的人是赵构,局面就不一样。他受托之后,不仅不组织兵马来救东京,而是假公济心,用大元帅的名义把东京附近地区的各支军队统统收为自己的部下,东去大名府、东平、济州等地,坐观成败,让赵桓和东京军民争取外援的一线希望彻底落空,更坐视徽钦被掳,金兵押解十余万中国人踉跄北去。赵构自己是不费吹灰之力,利用金兵把赵氏皇亲全部掳走,为自己即帝位扫除了障碍。太学生陈东的上书对他的非法登位提出义正词严的责问,使他无法回答,他的怒杀陈东,正好说明陈东揭穿了他的阴谋。

在徽钦被掳之后,如果全国军民需要建立一个政权班子,领导大家团结抗战,那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赵构即使受到大家的推举,也不能迳称皇帝,只能称为“监国”,因为钦宗还在,随时可以回来。正如陈东所问:如果钦宗回来了,你将何以自处?你赵构既正式自称皇帝,就说明你不想钦宗回来,不愿钦宗回来。如果金国想把钦宗送回来,用此方法逼你,你就只能事事听命于金国,永远抬不起头。因为赵构这一步走错,他就永远被动,并且连累后代的历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也乱了章法,出现什么北宋南宋之说。

其实宋王朝只有一个,公元960年由赵匡胤建立,1279年亡于元,共长三百二十年,就不该分为北宋南宋。历史上有西汉东汉之分,西汉亡于新莽;有西晋东晋之分,西晋亡于匈奴;如果要分北宋南宋,请问北宋亡于谁?要说亡于金吧,金人并没有在东京做过一天皇帝。如果说,我们的徽钦二帝都被金国废了,这更是笑话,敌人废我们的皇帝,我们能承认么?黄巢打破了长安,我们不说唐亡,瓦剌俘获了明英宗,我们不说明亡。为什么对靖康之耻,我们要说北宋覆亡?所以,北宋覆亡的说法并不正确,应该重新考虑。正确的记载应该是,宋王朝并无南北宋之分,靖康之耻,只是一次外患,一次外敌入侵。赵构取代赵桓,是宋王朝的一次内讧,是赵构借刀杀人,用阴谋篡夺了赵桓的帝位。

对于这个卖国之君是如何卖国的,我在本章中已经说了不少事实。至于证据呢?请你稍候片刻,在下一章中,我会把他卖国的铁证拿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