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03

第3章 赵光义的倒行逆施

赵匡胤被他的亲弟弟赵光义所谋杀,这当然是一件大事。不过在专制王朝时代,由于皇帝这个宝座的诱惑力太大了,为了争夺帝位,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事屡见不鲜,几乎各个朝代都有。如果被杀的皇帝是个安享富贵无所作为的人物,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并不大,皇室换了一个人来做皇帝,老百姓士农工商,各安生业,大家照样劳动,照样吃饭,照样过日子。但是赵光义所谋杀的,恰恰是个很有作为的开国之君,有他自己建国的百年大计,他被杀了,许多计划都中断了。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中,皇帝一变,政策全变,连国家发展的方向也变了。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可以肯定地说,是变坏了。后人常常说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总的说来,这话不错。但是分开来说,宋代的积贫积弱始于赵光义时代,与赵匡胤无关。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年年都有节余,经济情况越来越好,我们没有理由说他“积贫”;赵匡胤在位时只进行过几次削平国内割据势力的战争,每次都打胜仗,对于辽国,他根本没有打过仗,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说他“积弱”。赵光义一上台,作风为之一变,大讲排场,大肆挥霍,大养冗官冗兵,年年入不敷出,从此走上“积贫”的道路。他又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冒充内行,动兵伐辽,两次出兵,两次惨败,自己负伤,落荒而逃,又因而吓破了胆,对于敌国外患,甘心忍让,只图苟安,从此走上了“积弱”的道路。张其凡《宋太宗》一书中说得好:“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期。”结束中唐以来的乱世,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宋王朝,是柴荣、赵匡胤等人所做的事,赵光义杀兄夺位,只是坐享其成;但是把一个立国不久朝气勃勃的宋王朝折腾成一个一蹶不振死气沉沉的积贫积弱的国家,却是赵光义一手一脚干出来的。

赵光义在杀兄夺位之后,发现反对他的人不少,暗潮起伏,险象环生,不由心惊肉跳,坐立不安。他一不做,二不休,为了保住帝位,不择手段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心里明白,当时还有三个人可以作为帝位的合法继承人。那就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和一个弟弟赵廷美。必须把他们一一除掉,以绝后患。于是,才二十多岁的德昭、德芳相继暴死。廷美则被诬“谋反”,贬到房州,在受到不断的迫害之后惊悸成疾,以38岁的壮年死于该地。赵光义先后杀害这三个人,是不打自招,足以说明他的确是谋杀赵匡胤的凶手。

赵光义在当开封府尹的时候,就常常以毒酒杀人;夺得帝位以后,这一类的事发生得更多。被他毒死的人,颇有一些名人,例如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吴越国王钱俶等。他的家里也就成为一个毒酒世家。后来这个毒酒世家内部竟然也出了一件毒酒大案。赵光义的大儿子元佐,为人比较正直,他在知道德昭、德芳被害之后,十分痛心,坚决反对父亲迫害小叔叔廷美。赵光义告诉他除掉这几个人是为了帮他扫清做皇帝的障碍,他激烈反对,与赵光义争执不已。当得知廷美又被迫害至死时,他愤怒到了极点,与赵光义发生激烈冲突。后来赵光义对外说是他已发疯,成为废人。真相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他的二儿子元僖,是个风花雪月的公子哥儿,因为对他顺从,而为他所喜爱,却因为争风吃醋的事,被儿媳用毒酒毒死。这事传开之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赵光义一辈子用毒酒害死了无数的人,结果自己家里出了报应。

赵光义从不放过借故杀人的机会。在诬称赵廷美“谋反”的时候,就株连一大批和廷美相识,而不愿意附从自己的官员,杀头的杀头,充军的充军。他也知道光靠杀人,不足以维持统治。他自己的资历很浅,在他夺位的时候,赵弘殷、赵匡胤的许多老同事,宋王朝的不少开国元勋都还在世,这些人他杀不了;许多大官子弟,他也杀不了。所以只好兼用另一套手段进行拉拢,让大家升官发财,尽量扩大编制,容纳大官子弟;尽量提高待遇,让官员养尊处优。这实际上是对全国官员普遍行贿,让大家都得了好处,就不会反对他了。但是已经录用了的人员,日后就推不出去;已经提高了的待遇,日后就降不下来。设官任职不是为了工作需要,而是为了拉关系,卖人情。

这样组建起来的班子,必然是腐败无能,效率低下,与赵匡胤时代励精图治的班子大不相同。当时科举取士,由皇帝担任形式上的主考官,所以考取了的人可以称为天子门生。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只取了进士一百多人,赵光义为了培养自己的心腹,尽量多取进士,在位二十一年,就取了进士一千多人。不断扩大官僚班子,提高待遇,多给赏赐,慷国家之慨,普遍卖人情,使得国家财政支出猛增,年年入不敷出。大量养活冗官,背上一个大包袱,是国家从此“积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后代要想改革,困难重重,范仲淹的“庆历变法”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在削减皇亲国戚的优惠待遇,与大量裁撤冗官这两件事上遇到阻力,过不了关。王安石变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仍然难以过关,最后半途而废。

赵光义时代,又是宋王朝“积弱”的开始。积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打败仗。

赵匡胤出身行伍,身经百战,在军事上是个内行,他知道兵凶战危,不敢轻易用兵。赵光义是在父兄的庇护之下长大,完全不懂用兵。他误以为兵多就能打胜仗,很想动用全国的兵力、财力,让自己当一回统帅,立一次大功,来扭转大家对他夺位所产生的恶劣印象。为了容易打胜,他把目光先落在辽国的傀儡政权——北汉头上。赵匡胤在世的时候,是不准备对北汉用兵的。他认为只要向辽国收复燕云失地的问题能够解决,小国北汉无须用兵就可以传檄而定。对于辽国,赵匡胤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是练兵备战,另一手是用钱把失地赎回来。

当时的辽国是骑兵强大,经济落后,总的说来是穷而强(不是富强),宋军主要兵力是步兵,与辽国骑兵相比,相对处于弱势,但是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总的说来是富而弱(不是贫弱)。赵匡胤知道辽国的贵族很羡慕宋王朝的富足,很想买宋的高级商品却拿不出钱来,如果宋用一大批银绢去赎回燕云失地,是有可能成功的。宋的边民也希望用钱赎回失地,他们宁肯多费一些气力,多交一些赋税,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弟在战争中流血。于是赵匡胤制订了建立封桩库的国策,全国厉行节约,每年节余一部分银绢纳入库中,以总值500万两白银为目标。经过多年储存,已经相差不远。等到银绢筹足,就可以和辽国展开谈判。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赵光义突然杀兄夺位。他登位之后,立即把封桩库撤销,银绢并入国库,以供自己挥霍,从此堵死了宋辽两国以和平谈判解决领土问题的道路,造成边疆大战、血流成河、两国军民大量牺牲的悲剧。

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一共打过两次大仗,第一次是先平北汉再打辽国,为了急功近利,在打北汉的时候带头放松军纪,纵兵殃民,造成自己队伍的腐化。第二次伐辽,他手捧一份《平戎万全阵图》任意指挥,使得指挥系统僵化。但凡一支军队,腐化了,就丧失了战斗精神,僵化了,就丧失战斗能力。可以说,赵光义当了一轮皇帝,就把宋王朝的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给彻底毁掉了。直到一百多年后,才由岳飞加强训练,整顿军纪,重新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岳家军来。

比赵光义晚生一百多年的岳飞,25岁的时候,曾经在宗泽的留守府里做过一段时间的参谋工作。常常和老将宗泽探讨如何指挥作战的问题。他当时不过是个行伍出身的小军官,毛头小子,读的兵书不多,却敢大胆提出反对处处按图布阵的死办法,主张灵活机动,因事制宜,说出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名言。他当时驳斥的对象,就是这个手捧一份《平戎万全阵国》的赵光义。

赵光义两次惨败,已经吓破了胆,知道自己带不了兵,但又不放心交给别人带。因为如果别人带兵打了胜仗,功高震主,就有抢夺皇帝宝座的可能。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从此不再用兵。对于敌国外患,一律屈膝求和,甘当弱国。在他登位之前,敌国外患,只有一个辽国。到他在位的晚年,西边又出了一个西夏,学着辽国的样,也来向他敲诈勒索。他在位期间,既使得国家在“积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使得国家在“积弱”的道路上永不回头。在宋代十八个皇帝之中,他肯定是个反面人物,正如张其凡在《宋太宗》一书中所说:“宋太宗(赵光义)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