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短促而悲壮的一生,与三块地方关系密切。第一块地方是他的故乡相州与汤阴。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妹妹,永远是他的亲人。他念念不忘“还我河山”,首先就指这里的黄河,这里的太行山。“丹心一片棲霞月,犹照中原万里山”,他虽然长眠在山清水秀的西湖边上,却永远不能忘记中原的壮丽河山。他每次给人题诗题词,署名时都称“河朔岳飞”,河朔,指的也是这块地方。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爱亲人,爱故园,爱山河,爱祖国,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第二块地方是江南的宜兴。岳飞于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在宜兴张渚镇张大年家中墙壁上所写的“题记”中,就说自己“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宜兴宜兴!真是很适于作为“抗金大业”的兴起之地。当时由于卖国贼杜充之叛,江南地区一片混乱。大量官兵沦为盗贼,苟全性命于乱世已经很不容易,又能到哪里找一方净土来练兵备战。而当时恰好有一片“三面环湖,一面通陆”的好地方,被岳飞偶然选中。从此,岳飞部下这一万多健儿就在这里扎下根来,勤学苦练,让这里成为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既有饱经风霜的西北老兵,又有慕名投奔的江南子弟。他们到这里,首先是学做人,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赤胆忠心抗金救国的爱国军人,然后才是学习军事,练出一套身手不凡的杀敌本领。他们既学文,又学武,业余从事生产劳动,改善生活,练习拳脚,增强体质。在整个江南一片乌烟瘴气,许多人都为找不到生活出路而发愁的时候,这里成天军旗飘扬,军歌嘹亮,成为一处高举抗金救国大旗,令许多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地方。队伍驻扎宜兴以后,兵匪游寇,无不远避,附近县邑的一些民众,宁肯弃家搬来宜兴居住,以求得到保护。宜兴,不仅成为培训抗金军人的圣地,也成为混乱的江南地区中一小块乐土。
在宜兴这一块基地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岳飞才想到派人去老家寻访自己的亲人。这时候距离他第一次从军已近八年,距离他第四次从军,也已经三年多了。他派去的人费了许多周折,才从老家接回了他多病的母亲姚老夫人,和年已10岁的长子岳云。妻子刘氏已经改嫁,岳飞只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家人,一点也没有怪罪刘氏的意思。岳飞家乡正是南来北往的通道,金兵南下北还都要经过那里,金国强盗在那些地方蹂躏多年,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何止千万。这时得知家人都还活着,觉得已是万幸。
岳飞以宜兴为自己的根据地不过两年多,但是有没有这么一块练兵基地,对于岳飞事业发展的速度,关系极大。在江南地区一片混乱的时期,许多宋军都溃散了,少数队伍能够维持起码的军纪(例如韩世忠的队伍)已经很不容易,要想提高战斗力是不可能的。整个宋军,只有岳飞这支队伍在宜兴这块基地上千锤百炼,成为一支钢铁队伍,后来在痛击兀术败退回国的金兵时,一战成功,一举成名,收复建康,威名远震。这也为日后岳飞能够一举打垮金兵主力,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第三块地方是江州(今九江)。岳飞从1133年置司江州以后,就以这里作为第二故乡。1136年,母亲姚太夫人去世,即葬于此地。岳飞被陷害致死,他在江州的家产被没收。1162年宋孝宗赵昚为他平反,家产发还。直到现在,那里还有岳氏后裔的产业。
不过已经过惯了单身生活的岳飞这时却多了一份家累。老母在故乡已经吃够了苦,拖得一身是病,这时到了江南,又不习惯江南湿热的气候,长期卧病在床,需要有人服侍;岳云半大不小,也要有人照管。怎么办呢?这可把英雄无敌的岳飞给难住了。正好这时有一位江南姑娘走进了岳飞的生活,她名叫李娃,比岳飞还大两岁。看外表,她娇小玲珑,弱不禁风。论性格,她却十分坚强,堪称女中豪杰。她走进岳飞这个家庭,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挑重担子的。我们对她的来历所知不多,不敢妄自推测,只知道她知书识礼,勤俭持家。从走进这个家庭的第一天,就把所有的家务一肩膀承担,管得井井有条,一丝不紊。上得婆母欢心,下受岳云敬重,让岳飞在每天上班或者出征的时候,没有一点后顾之忧。这真是老天爷给岳飞送来的一个好助手。她不是一时表现出色,而是长期如此。她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27岁的岳飞迅速建功立业,一鸣惊人。
兀术从杭州向北撤军,对外宣布“搜山检海已毕”(这是打了败仗以后,为了挽回面子而自欺欺人的话)。打算早日渡江回国的时候,他觉得遗憾的是:他是败于江南的气候(湿热难耐,士卒多病),江南的地形(水道纵横,难以驰驱),江南的老百姓(日夜袭击,令人寝食不安),对于宋军,他始终是看不起的。他这次进军,绕了一个大圈,走了几千里地,连续击破了好几支宋军,发现所有的宋军都是一触即溃,在宋军的将领中,还没有遇到一个对手。他万万想不到,在全军退到常州的时候,在宋廷的残兵败将中间,居然冒出一支养精蓄锐已久像生龙活虎般的劲旅,突然对他迎头痛击。这支来自宜兴,沿着西蠡河北上的岳家军在常州附近严阵以待,恭候他已经多时了。岳飞按照预定计划,连续发起四次围攻,大获全胜,当场杀伤金兵五千余人。兀术被打得晕头转向,连忙下令后撤,然后扎营固守。他惊奇地发现,对方是个善于用兵的行家里手,他自己被打到了痛处,但是从内心里感到佩服,觉得这次算是遇到对手了。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军旗上的“岳”字,想来想去想不出这个姓岳的是个什么人,心里却预感到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难以维持,他们的克星已经出现了。
岳飞这次从宜兴出击,一举击败由兀术亲自率领的大队金兵,不仅使敌人大吃一惊,也使自己人大吃一惊。这是宋军在江南地区总崩溃以来,第一次两军决战,也是岳飞首次独立指挥的抗金战役。在大获全胜以后,岳飞亲自执笔,向设在越州的宋廷写了报捷奏章,报告战况。从海上归来惊魂未定的赵构喜出望外,想不到一个小小的统制,敢于独自力抗金兵,而且能够立此大功,实在难得。宋廷直接下了诏书,予以嘉奖,而且命令岳飞配合镇守镇江的韩世忠,伺机收复江南重镇建康。
本来,将领之间是不许私自交往的,岳飞既然是得了圣旨,就连忙赶到镇江来拜望韩世忠、梁红玉夫妇,非常谦虚地请教配合作战的方法。韩世忠夫妇非常赞赏岳飞的年轻有为,虚心求教,就决定两军一直配合作战,直到收复建康为止。
兀术原想通过镇江、北渡长江,直接退往扬州。不料韩、岳双方已经商妥,由韩世忠迎头阻击,岳飞在后尾追。这年三月,在金兵未到之前,韩世忠已率水师从长江口兼程西上,埋伏在镇江焦山寺附近的江面上,截断了金兵的归路。双方展开激烈的水战,“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宋史·韩世忠传》),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韩世忠拒绝了兀术以财货名马借道的要求,将金兵水师逼入建康东北七十里处的黄天荡。这是一条死港,宋军堵住其出口,使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兀术迫不得已,要求和韩世忠直接对话,希望借道。韩世忠一边饮酒,一边冷冷地回答他:“这事不难,只要还我两宫(送还徽钦二帝),复我疆土(归还失地)即可。”兀术语塞。金兵最后掘开老鹳河故道,通过秦淮河让战船驶入长江,才得以撤退过江。与此同时,岳飞经过苦战,击败了从陆上撤退的兀术队伍,收复了建康。在黄天荡之战中,韩世忠以八千水师包围了号称十万的金兵,两军相持达四十八日。他自己虽未取得最后胜利,却有力地支持了岳飞的收复建康之役,使岳飞取得了成功。
兀术这次从江南撤军回国,在韩岳两军密切配合反复打击之下,一路败退,溃不成军。金兵号称十万,但在几个月的战斗过程中,大量减员,至少已是十去三四。但与韩、岳两军相比,他们还是多数。在这一次收复建康的战役中,岳飞这支队伍表现得最为出色。他们人数不多,总共不过万人,但是机动灵活,把力量都用在刀口上。他们的军锋所指,金兵旗靡辙乱,人仰马翻,狼狈不堪。兀术在从建康最后撤退之前,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在城内纵火掳掠三日,掳走强壮男女,大杀老弱病残,一座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能够侥幸逃生者不过十分之一。金兵撤走之处,一片废墟,遍地尸骨,令人不忍目睹。在收复建康之役中的最后一战——静安(位于建康西北方的一个小镇)之战中,岳飞的队伍牢牢地包围了金兵的后队,缴获的军需辎重,堆积如山,铠甲旗鼓,以数万计。当时砍到了带耳环的金兵首级就有三千多颗,俘虏三百余人,战马三百匹。那些等候在江边准备背着掳掠物品登舟的金兵,全被我军将士用戈矛捅落水中淹死。在金兵后队全部被歼之后,岳飞宣布收复建康,这时候是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中旬的事。
对于岳飞一举收复建康的功绩,删定官邵缉说得最为精简扼要:
飞自将,取间道直捣建康,与金人战,大小数十合,皆大获,僵尸十余里,生致酋领若万户、千户者二十余人。及斩胡人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夺铠、仗、旗、鼓以数万计。且虑金人徘徊于建康、京口(今镇江)之间,势必欲留军江南,控扼险阻,牵制官军,大为东南之患。飞能奋不顾身,勇往克复建康及境内县镇,为国家夺取形胜咽喉之地,使逆虏扫地而去,无一骑留者。江浙平定,其谁之力也!(《鄂国金佗续编校注》卷二十八《百氏昭忠录》卷十二)
1130年中,就在岳飞不断立功的同时,却有人在奏章中批评了岳飞。
翰林学士汪藻向赵构写了一道《条具时政疏》,批评当时许多军队里都收养闲人(非战斗人员),白白消耗军饷,并且点了岳飞的名。那时候岳飞还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只是个率领几千士兵的中级军官。他在“养闲人”这方面的确比较突出。就事论事,汪藻并没有冤枉他。现在将奏章中有关这件事的原文抄在下面:
今一军之中,非战士者率三居其二:有诡名而请者,一人而挟数人之名是也(吃空缺);有以使臣之名而请者,一使臣之俸实兼十战士之费,而行伍中使臣大半,是养兵十万而止获万兵之用也。……访闻岳飞军中,如此类者几数百人。
文中所说的“使臣”又称为“效用使臣”,是指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因为兵荒马乱,无法通过科举求官,只好通过推荐,到军营中效力,领取一定的工资过日子,有如后代的幕僚。又有些已经取得做官资格的人,因为兵荒马乱而丢掉了工作,就请求军中主帅进行借调,也在军中拿工资。总而言之,所谓在军中“养闲人”,就是主帅在军队中养活一批不会打仗的知识分子。
从形式上看,许多军队都有“养闲人”的现象,但是“养闲人”的目的却各不相同。有的主帅是为了养活自己的亲戚朋友,有的主帅是为了拉关系或培养自己的势力。岳飞的“养闲人”与众不同,他养的“闲人”是确是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努力,一是提高了队伍的素质,二是提高了岳飞本人的素养。
岳飞当时礼贤下士,网罗了一些学者到军中,成为自己的高级顾问、高级参谋。有了他们的出谋划策,就能不打无准备的仗,每战必胜,所以岳飞的队伍就成了常胜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一支不起眼的小队伍逐渐发展成为威震敌国的岳家军。
通过与知识分子长期密切相处,岳飞自己的言行修养与知识水平也很快地得到提高。他出身农民家庭,读书不多,在当了个小军官之后,就喜欢结交书生,如饥似渴地求知。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经常手不释卷,不少史料中都有他十分好学的记载。从身份上说,他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从形象上看,他却像个温文尔雅的书生。
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于行伍出身的岳飞能在诗词与书法上有这么高的造诣,曾经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可能是后人的附会。后来探讨了大量有关岳飞的史料,阅读了许多记载岳飞事迹的文章,才相信这些事情不假。岳飞不愧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他的才能不仅表现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在更多别的方面。从他对中华文化的素养来说,即使放在今天,也绝对够得上中文系一位专业教授的水平。汪藻对他的批评,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他一生好学、求知的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