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岳飞从襄阳出兵,进行第二次北伐。
岳飞能够有第二次北伐的机会,与其说是得到了赵构的支持,还不如说是因为得到张浚的支持。在张浚的布置之下,岳飞在进军之前,印制了《移河南郡县讨刘豫檄》,在进军时向伪齐统治区的军民散发。朝廷还下了一道诏旨,叫岳飞发文的时候,在名衔上增加“宣抚河东路”与“节制河北路”两个头衔。这样,岳飞活动的范围就比第一次北伐时(只许收复襄阳六郡)大得多了。但是在文书上还是只能说是讨伐伪齐,不提抗击金兵与收复失地。
二次北伐开始时非常顺利,岳飞兵分两路,一路是派牛皋去进击伪齐的镇汝军。牛皋在出发时夸下海口,要把镇汝军的守将薛亨活捉回来献俘于朝廷。结果还真的做到了,就把薛亨押解到杭州去。另一路是派王贵、董先等人去打伪齐的卢氏县。董先等人过去在此地活动过,熟知地理民情,所以马到成功,不但攻占县城,还缴获当地的存粮十五万石之多。在收复西京长水县(今洛宁)的时候,降将杨再兴立了大功,一举击溃伪齐队伍数千人,活捉后军统制满在,夺得马万余匹,粮食万余石,所得粮食随即分给当地的官兵与贫苦的老百姓了。
岳家军的这次北伐所取得的胜利,虽然已被“中外称快”,还得到了朝廷的《慰问诏》,但是岳家军自己的处境却很困难。他们的大军驻扎襄阳,离杭州数千里,粮饷的运送常不及时。在前方作战的队伍虽然一再缴获敌人的存粮,除食用之外还可以接济贫苦百姓,可是留驻襄阳军营的士兵,却有人因为饥饿致死。岳家军军纪极严,士兵宁肯饿死也不会骚扰老百姓。岳飞心急如焚,明知道是有人在拉后腿,不愿他们北伐成功,但是这样的话又不能公开说出,只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把队伍后撤,把驻地从襄阳再迁回鄂州。
在退兵途中,岳飞心情十分沉痛,他觉得,这些将士是太好了,指向哪里,打向哪里,从来没有退缩。这次深入虢、洛,可算是出奇制胜,却仍不免处处受到牵制,“以钱粮不继”而退兵。过去一切努力又等于虚掷,思想前后,悲愤莫名。
那位一直支持岳飞北伐的宰相张浚很想不通,在岳飞第二次北伐之前,赵构当面答应过自己和岳飞两个人,“进取之图可取”。但当岳飞捷报频传之时,赵构却又表示冷淡,为什么前后态度如此不同?有些不明真相的官员纷纷指责张浚指挥失误,张浚真有说不出的苦处。其实,赵构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先是同意北伐,以塞主张北伐的众臣之口,既笼络了人心,又顺便表示一下自己的力量,捞取一点与金国“议和”的资本。但只能是适可而止。在岳飞真正需要支援的时候,他却中途撒手,而且处处掣肘了。赵构的内心,也许张浚一时还看不透;但是和赵构打了多年交道的岳飞,完全是心中有数。为了实现一生宏愿,他还得忍辱负重,再等机会,再找机会。又过了几个月,机会真的来了。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四日,赵构在巡行建康的时候,接见了岳飞。
这次接见,得到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使得岳飞的心里一下子点燃了希望之火。原来在南宋的中兴四将中,最不得力的就是刘光世,他以老资格自居,治军不严,自己沉湎酒色,诸事不理。这次赵构和张浚商量的结果,决定把刘光世的队伍全部合并到岳飞的军中来。赵构要岳飞回去等待消息,有关的公文几天之后就可以下达。这次两人对话,也许谈话的气氛比较轻松,从国家大事谈到了身边的小事。赵构问岳飞:“你身边有没有好马?”岳飞回答:“过去养过两匹好马,只可惜后来死掉了,现在用的这匹马很不行,跑上百把里就疲乏不堪。不过要养好马,需要让养马的条件跟上,如果生活条件太差了,好马的本领也是发挥不出来的。”赵构夸口说自己最善于相马,隔着墙听马的蹄声,就能鉴别马的好坏。他对岳飞说:“你没有选到好马,这是因为你不会识别马的好坏所致。大抵十分驯服、易于乘骑的,必是驽马,故不耐久骑而易乏。若就鞍之初不可制御,那才是逸群之马。那种马必待驰骋既远,其气力才能发挥得出来。”当时这两个人所说的话,好像都是借马说人,意有所指。可惜他们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谈话机会了。
几天之后,岳飞同时收到朝廷的两份文件,一份是都督府的《令收掌刘少保属下官兵札》,说刘光世已被免职,其属下官兵52,312人,马3019匹,划归岳飞管领;另一份是赵构写给刘光世部下王德的一道《御札》,要他们接受岳飞节制。看了这两份文书,刘光世两倍于己的兵力从此划归岳家军是肯定无疑的了,岳飞万分激动,立即将谋划已久的北伐用兵收复失地的全面计划即《乞出师札子》,郑重地拿出来书写奏章呈报赵构。与此同时,北方传来消息:刘豫多次失败后,满朝意气沮丧,臣僚离心离德,金廷指责刘豫无能,伪齐陷入窘迫无援的境地。岳飞跃跃欲试了,认为出师北伐的机会来了。万没想到,此时合军计划突然生变:刘光世一军作为一支独立队伍,归都督府张浚直接统领。虽然岳飞先后找了张浚、赵构,力争维持原议,但都不管用。这真是一瓢冷水劈头淋,使岳飞立即陷入极端失望的境地。这不仅让岳飞下不了台,更严重的后果是激起了兵变。这一次兵变与苗、刘兵变不同,不是一次正义的兵变,而是一次罪恶的兵变,是少数将领挟持广大军民叛国投敌的兵变。
由于刘光世不大管事,军纪废弛,他所管的这支淮西军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们互相倾轧,由来已久,所以这支队伍作战不力,常常误事。张浚从抗金大局出发,建议把淮西军合并到岳飞的队伍中去,让岳飞得偿抗金夙愿,这是完全正确的。一开始,赵构因为岳飞收复襄阳六郡,表现很好,也赞成张浚的建议。于是,岳飞管领淮西军一事才由宋廷作出决定,下达了有关文件。但是后来赵构突然变了,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金国政局有了变动,挞懒当权之后,一再向赵构诱和。赵构因为兀术不允“议和”,一直要追捕他,才不得不支持韩世忠、岳飞等人抗金。这时金国已允“议和”,他又何必劳神费力去支持岳飞抗金呢!他这一变,张浚也只好跟着变,于是推翻前议,让淮西军独立成军,归张浚的都督府直接统领。消息传开之后,就出了大乱子。岳飞军纪严明,人人皆知。当淮西军官兵知道今后要归岳飞管领,大家都不敢轻动,都把赏罚公平的希望寄托在岳飞身上。后来听说不要岳飞管了,由张浚派吕祉来管,有些将领(如郦琼等)不服,双方起了冲突。吕祉竟用密件向张浚报告郦琼等人的短处,希望将其撤换。郦琼在途中截获了这份密件,消息传开,军中哗然。
郦琼等人一怒而挟持四万官兵、几万百姓投奔伪齐,有些人又不愿投伪齐,纷纷逃散,淮西一带大乱。赵构知道郦琼是岳飞的同乡,素来佩服岳飞,就写信给岳飞说:“闻琼与卿同乡里,又素服卿之威望,卿宜为朕选一二可委人持书与琼。”想请岳飞招回郦琼。郦琼既已当了汉奸,要想招回,谈何容易,而且岳飞也不愿意做这种事。这件事影响极坏,宋廷损失惨重。这事批准了又被推翻,张浚是做不到的,只能是赵构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以国事为儿戏了。岳飞在宗泽身边工作的时候,早就领教过赵构这种言而无信说变就变的本领。
七年来,全国军民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才打出目前这么一个有利的局面,说不定赵构什么时候和金国做了一笔幕后交易,就会把大好形势一朝断送。岳飞对赵构忍让多年,这一次才真的被激怒了。他提出辞去一切军职,宣布回庐山给母亲守孝三年。当岳飞离军已达半个月的时候,赵构相当恐慌,出于无奈,他逼迫岳飞的部下李若虚、王贵同去请岳飞下山,如果请不动,就将把他们一起处死。不管李若虚怎么劝说,岳飞就是不受诏命。这样僵持到第六天,李若虚几乎是哀告了:“相公欲反耶!相公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相公谓可与朝廷对抗乎?公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公于心何忍?”岳飞不愿意太为难部下,才勉强下山回营。
岳飞回到军中之后,全军情绪稳定,又掀起了练兵热潮。朝廷派到鄂州去视察军情的张宗元回到建康之后,向赵构报告了岳家军的近况:“将帅辑和,军旅精锐。上则秉承朝廷命令,人怀忠义;下则训习武技,众智而勇。”据此赵构颁布了一份《奖谕诏》给岳飞,加以抚慰。其中对岳飞进行了一番假惺惺的抚慰后,不无威胁地警告岳飞:“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这算是变相地认了一次错。
赵构突然变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概括起来,不外以下两项。一是岳飞太粗心了,在《乞出师札子》中,他说了两件最犯忌的事。他既说了北伐成功要迎回天眷(指钦宗)的事让赵构不满;又说了只要北伐之师过了黄河,就会得到上百万的两河忠义民兵的响应,这一说法突然增加了赵构的疑虑。第二项是岳飞完全不知道的事,那就是宋廷的使臣何藓刚从金国回来,带来了两条消息:一是赵构的父母,即徽宗和太后最近都已病死;一是金国的政局有了很大的变化,挞懒已掌大权,“议和”有望。从此,“议和”就作为一件最重要的事,提上了宋廷的议事日程。何藓从金国带回来的消息,岳飞当然不知道,但是他能够推想得到。十年来,哪一次大好形势不是让赵构自己断送了的呢!
岳飞1130年收复建康,一举把金兵赶出江南地区;1131到1132年肃清南方各地游寇,稳定了南方的社会秩序;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对伪齐的终于垮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136年经赵构同意进行第二次北伐,进展神速结果却半途而废。七八年来,他披星戴月,南征北战,奠定了南宋朝廷的立国基础,解决了南宋朝廷的内忧外患,为祖国建立了千古不朽的功勋。这些都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