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五千九百余字,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兵法经典,历来被列为中国兵书之首,并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孙子兵法》成书于中国春秋晚期,作者是有“百世兵家之师”称号的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人。孙武是齐国田氏的后裔,后因避齐国内乱,移居南方的吴国。经伍子胥推荐,他向吴王阖闾进呈兵法十三篇,深得吴王赞许,被任命为吴国大将,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多有建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称:“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篇幅虽不长,但是其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却异常丰富和深刻。在战争观方面,孙子提出了“慎战”“安国全军”等一系列基本原则。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进行正义战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而把对战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战略谋划方面,孙子强调“知彼知己”,主张系统全面地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五事”“七计”的著名理论。他重视军事实力的建设(“形”),并强调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势”)。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同时,孙子还孜孜不倦地追求用兵的理想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重要的“全胜”战略思想以及其主要手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对中国历代兵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孙子兵法》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全书中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兵者诡道”原则的指导下,孙子提出了一系列精辟、卓越的见解。例如主张争取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提倡正确选择作战方向,做到“避实而击虚”;主张“示形”动敌,“因敌制胜”。凡此种种,均突出地反映了孙子作战指导上的杰出智慧。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军事范畴,如“奇正”“虚实”“攻守”“主客”等,都成为后世兵家构筑军事学说时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指导。孙子的治军思想同样丰富精邃。他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反映了其文武并重、赏罚兼顾的治军原则。他重视将帅的培养和任用,重视对士卒的训练教育。所有这些都为后世封建社会的军队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孙子兵法》的少数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性的糟粕。如“愚兵”思想、将帅中心论等,这些显然是必须加以严肃批判的。
《孙子兵法》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高度评价,成为必读兵书的首选,被尊为“兵经”。《孙子兵法》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它被译成英、日、俄、法、德、意等国的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三十六计》一书,至今无准确年代和撰者可考,历代兵志亦不见著录。古代史籍中最早出现“三十六计”提法的是《南齐书》。至明末清初之际,始有无名氏所撰的兵书《三十六计》流传于世。
全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中又分为六计,共三十六计。每计有解语和按语。解语的后半部分大都由《易经》的语辞构成,并把《易经》的阴阳变化之理,推演为兵法中的刚柔、奇正、进退和攻守的变化。按语则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子、吴子、尉缭子等兵家的名句,对三十六计加以诠释和引申。
古人所云“三十六计”,乃借助阴阳学说中太阴六六之数,极言其多而已。事实上兵家方略千奇百怪,变幻无穷,数不胜数。《三十六计》只是古代战争谋略宝库中的小小组成部分。尽管本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有些计谋有牵强附会之嫌,有些计谋也未必适用于今天,但本书中所反映出的朴素的辩证思想,以及一些指导战争的策略原则,仍有积极的意义和可供参考的价值,能为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作战方略,提供一定的启示。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智慧博大精深,为了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智慧精髓,我们对其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理论都附加了经典战例,并为故事配上精美插图。插图涵盖人物肖像、战争场面等,使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增加了本书的阅读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