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体系上,所占的分量非常之重,而且熟悉这两本书的人也很多。历代对《庄子》的注解更是不胜枚举,不过,观点与解释各有不同。现在我们重新来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把《庄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以及它所占的分量,特别提出来,先作说明。
我们都晓得,战国的时候,所谓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非常蓬勃发达;有两个人物为代表,春秋末期是孔子,到了战国时代是孟子。当时的中国天下大乱,春秋战国先后乱了三四百年之久。这是我们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却是最发达的时期。不过有一个观念,青年同学们要搞清楚,所谓学术思想最发达,并不是说学术思想最自由;那个年代无所谓自由不自由,而是各种思想蓬勃的自由发展。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文化与文字没有完全统一,尤其政治体制所形成的诸侯各霸一方,造成了学术思想的歧异。但是不能否认的,这仍然属于一个中国文化系统的学术思想。
为人为己之争
我们看到《庄子》这本书,就可以联想到《孟子》。在《孟子》这本书里,从来没有抨击过《庄子》;但是孟子颇为批判墨子及杨子。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也就是没有自我,只有救世救人。由头顶到足心,都可以牺牲了,以利天下。所以墨子是主张贤人的政治。杨朱的思想跟墨子刚好相反,他是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为什么不为?因为每个人应该自己自尊,我不能拔一根毛有利于你,但是我也不想在你身上拔一根毛有利于我,各人自己管自己。
这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绝对无我为公,忘己为人;一个是绝对为己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这是属于哲学思想的大问题。事实上,天地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做到绝对的大公。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十一楼,我们所照应的是这个楼上自己的人,下面同楼的人做什么,我们不管,也没有办法照应。所以这个公,只在这个楼的范围内。如果扩充一点,我们照应到台北市,但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台湾;能照应到整个台湾,也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的世界。所以所谓公,都是比较的,要说绝对为公,只能说有这个理念,而很少有这个事实。
相反的,如果走杨子的路线,绝对为私好不好呢?也不可能。因为天下也没有一个人可能绝对的为私。我的东西你不要碰,你的东西我也不会拿,做不到。如果说我的东西你不能碰,你的东西就是我的,倒有不少人是愿意的。所以绝对做到自我为私,也不可能。孟子所抨击的这两位,就是讲这两点。
孟子代表儒家思想的为公,是可了解的,那是适当的保留个人一点自我与自私,是走中间的路线,属于中庸之道;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可以安定。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批评了墨子、杨子,但是并没有批评庄子。因此,有人认为庄子是在墨子之后,或者孟子是在庄子之前。这属于历史学术的考证范围,我们不去深究。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孔、孟的文化思想,是代表周朝的文化,是齐鲁这个系统。尤其应该说是鲁国系统,是北方系统的文化思想。
温柔敦厚与空灵洒脱
我们中国人都念过《四书》,为了要写好文章必须要背《孟子》,更要背《庄子》。苏东坡曾经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四书》的文章及它的文学境界,与《老子》、《庄子》是两回事,孔的文章孟的著作,敦厚严谨,也很风流。这个风流,不要搞错了,不是浪漫!《老子》、《庄子》是代表南方思想,是楚国的文化,它的文学境界是空灵洒脱的,后世认为,它又代表了道家。中国所谓道家的思想,同儒家思想,也是迥然有别的。
老庄之后,所谓南方楚国,在中国文学上极负盛名。代表性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楚辞》等。这一类的文章,与老庄都是同一系统,文章的气势与北方系统不同。表面上看来像是神经病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像《庄子·齐物论》所讲的“吹”,这个字眼是庄子先开始用的。虽说是“吹”,但是他吹得非常有味道。千古以来,中国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表面上都骂《老子》、《庄子》,实际上,每个人的文章,都偷偷在学他们。只有清朝这位文学思想家怪人金圣叹,才公开提出来推崇,把《庄子》列入他的六才子书,就是《庄子》、《史记》、《离骚》、《水浒传》、《杜甫律诗》、《西厢记》。他认为这是中国六位大才子的著作。如果懂了六才子书,所有文章的技巧都学完了,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说回来,《庄子》的文章思想是那么汪洋博大,但当时被视为正统文化的是齐鲁文化。不过在《孟子》一书里,却很少提到过孔子,而在《庄子》一书中,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庄子是在骂孔子,实际上规规矩矩,庄子都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要了解这一点,就要懂得文学的技巧了。
《庄子》这一部书,我们晓得它代表了道家,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知识分子。它内在潇洒,所讲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东汉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更有意思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受到它很大的影响。
从容潇洒的人们
举例来说,东汉末期的三国时代,当时蜀国的诸葛亮,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但是,历史上描写也好,唱戏表演也好,他没有穿过军服,始终穿一件长袍,头上系上了一条逍遥巾,这是名士派,书生的代表。他手里拿了一把鹅毛扇,悠哉游哉,这是我们历史上塑造的一个人物,非常美。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诸葛亮坐在一个人推的车子上。去过四川的都晓得,那种车子,四川人叫鸡公车,是一个轮子的,推的时候嘎叽嘎叽的响。诸葛亮坐在车上,一面摇扇子,一面指挥部队打仗。杜甫在诗中描写他:“万古云霄一羽毛”,风度极端的潇洒、高超。仔细研究这几百年的情况,不管是政治、军事、社会、教育,都是这种风气,也就是老庄思想影响所造成的。
除了诸葛亮以外,魏晋南北朝时代很多都是类似的作风。譬如晋朝一位名将羊祜,他帮助司马炎统一了中国。这位羊祜,在前方当大元帅的时候,有名的是“轻裘缓带”。像这样一个上将军,在前方作战指挥的时候,居然是“轻裘”,穿的就是冬天的皮袍,并不穿军服。“缓带”,就是古代文官武将,腰里拴的那个皮带。有事的时候,拴紧一点,平常都松松的挂下来。就是在京戏里看到的那个腰带,挂在肚子以下,这就表示“轻裘缓带”,是很舒服的。京戏唱到周瑜、关公时,半边穿的窄袖子,那是武将的袖子,另半边大袍子,衣服挂得很大,这样一个人代表的是文武双全;一半是文人的代表,轻裘缓带,一半是武将的代表,窄袖是准备拿刀作战的。戏台上是如此,古代的衣冠也就是这样穿法,因为古代是文武合一的。所以很多读书人,外面穿的是长袍,碰到作战的时候,长袍一脱,里面就是武装,而且随身都带着剑的。剑露出一半表示可以打仗,要读书写文章,我也可以,就是这么个味道。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读起来很有趣,那些人物在前方作战,都有些悠哉游哉的味道。另一个有名的谢安,淝水之战,打败了苻坚八十万大军的时候,当接到了前方胜仗的报告时,他正在下棋,但一动都不动,实际上他心里高兴极了,表面上要表示庄子的逍遥和轻松。等到棋下完了,立刻跑到房间去,跑得太急连鞋跟都跑掉了。可见他外表从容逍遥,内心仍极兴奋。
另有一个古代考功名的父亲,考了一二十年也考不取,后来有一次跟儿子一起考,放榜时,这个父亲很紧张,就跑到房间洗澡,儿子在外面喊道:“爸爸!我考中了。”父亲在里头洗澡回答说:“小小的一点功名,考取了有什么了不起,紧张什么!”儿子接着说:“爸爸,你也考取了!”他爸爸“啊!”了一声把门一开,衣服都忘记穿,光着身子就跑出来了。
我们看到过去的好多考试做事,那些假装从容,也是这个文化的一种反面形象,许多学者文人,不管他的从容是真是假,都是受了《庄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