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宗镜录略讲(卷一)
66218500000002

第2章 出版前言

《宗镜录》为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寿禅师生于唐末五代,为禅门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见于当时禅宗徒众,不看经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或称悟而意解情传,设得定而守愚暗证”的弊端,以及当时天台、贤首、慈恩三门宗徒,未见佛法全貌,不能融通所产生的诤论,乃邀集此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而由他以禅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书。

作者为使人断除疑惑,书中引据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这在中印有关佛学论著中,是前所未有,而至今仍未曾有过的。难怪他自许本书“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是千圣入门之道,诸佛证真之道”。而他确实也不负此壮言,千载以下,历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广受好评。凡通晓中国佛教史者,无不知此书影响之深远。深研禅教之雍正帝,甚至以他为“震旦第一导师”,并以《宗镜录》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即使以今天来看,此赞语仍未为过。

惟《宗镜录》规模宏远,辞美旨深,现代人恐已不易领会。南师怀瑾先生有鉴于此,自一九八〇年起,就此书旨要,深入浅出,详加剖示,指点迷津。于台北每周开讲一次,为时两年,圆满结束。不久,怀师远赴美国。

后来,怀师又从美国移住香港。一九九〇年,我当面请示,希望整理有关唯识的讲述。怀师却嘱咐先整理《宗镜录》的讲述,并当场命名为《宗镜录略讲》。

我回台北后,即获诸同学踊跃发心,把录音带整理成初稿。其中大半由王泽萍负责,其余由圆观师、朱信洪、施玉云、余绍光、李茵丽、李燕华分担,非常感谢他们的辛劳。然后,我再以录音带核订文稿,为便于初学,乃酌附编按,以减少查寻之苦。并请叶柏梁老师加上精彩的标题后,于《十方月刊》开始长达八年多的连载,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谁知全文刊登结束后不久,就出现在网络上,既未获授权,擅自改编流传,又校刊殊多失误。有鉴于此,乃重新打字,并请叶老师一起仔细修订。五校稿后,即送呈怀师审订。怀师认为其中可以补充很多资料,希望我随侍身旁,以便他每天拨冗一起审订三五页。惟我由于诸多因素,深歉未能答应。

后来怀师迁往上海,复又移驾太湖大学堂。想起昔日遵嘱在台北编辑《大学征言》后,再携往香港,怀师即请诸同学轮流诵读,众无异议,再带回付印的往事。即曾多次前往请示,是否可以比照往例,在需要补充的地方略作提示,让我将文稿带回台北,以便遵示补充资料,但都未获俯允。

而今怀师已完成其时代使命,亲近五十年的岁月历历如目,已难酬报师恩。犹忆一九七〇年,怀师创立“东西精华协会”之际,即想略尽绵薄,重刊绝版多年的《禅海蠡测》。怀师则说:我的书不急,先把我老师的书重印出来。随即出示盐亭老人所著《维摩精舍丛书》木刻版本。再版后,深受识者珍惜。蜀地一脉禅炬,乃得重燃于宝岛。又忆协会成立后,怀师首次主持小型禅七,晚上小参时,泫然说道:老师交棒到我手上,却还找不到谁可以接棒。转眼之间,怀师多年春风化雨,早已桃李满天下,当可告慰盐亭老人。而在圆寂之前,终于托人找到四处迁移的太老师灵骨,并建宝塔,永志终生系念之情。

窃思怀师所留此件讲稿,虽未能如愿补充资料,但如宋代戴侗于《六书故》所说:“欲于待,则书之成未有日也。”此稿虽非完善,但其中充满怀师盛年时期所宣露的慧命光芒,仍应出版,使慧光普照,传布久远。为求慎重,再次烦请叶老师一起重新修订。如仍有失误之处,其咎在我,欢迎不吝指正。

为使读者对《宗镜录》作者多所了解,增附多年前所撰《永明延寿禅师传》,以供参考。

周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