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县天心圩,东临会昌、寻乌,西接信丰,北邻赣县,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的咽喉通道和交通要塞。就这样一个小地方,从古到今发生过许多历史故事。其中,当地最为流传的便是朱德整军的故事。
1927年10月21日下午,一支部队从村头(会昌方向)走来,这就是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一部在潮汕地区失败后,从广东三河坝撤回来的那支部队。这支部队被分成三部分,分别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停歇在天心圩亭上。
傍晚时分,秋风萧瑟,朱德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不禁忧心忡忡。他清醒地意识到,因为接连败战,此时的部队从南昌起义的几万人已经锐减到现在的800多人,而且部队思想混乱,士气低落,军心不稳,士兵开小差、逃跑时有发生……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火种,眼看就有立即熄灭的可能。这怎么对得起中国革命事业啊!
想到这里,朱德火急火燎地找到陈毅和王尔琢,提出了召开大会对部队进行思想动员的想法。经过朱德的一番感言,陈毅、王尔琢立即表示赞同。当即,三人约定以临时练兵的名义,把自己所率的残部,集中在河边坝子大榕树旁的一块露天场地上。
简单队形整好后,朱德挺身而出,像高山般矗立在这些疲惫的军人面前。他严肃而坚定地对全体红军将士说:“同志们,这些日子,大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最近接连吃败仗,有些同志对革命开始悲观失望起来了。所以我觉得,有些话要跟大家讲讲。现在来看,大革命失败了,我们的起义也失败了!但是革命的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还是要走下去,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只要我们的队伍留存下来,就保住了革命的火种。”朱德说到这里,情绪顿时激昂起来,“当然,革命是要自愿的,不能强迫,愿意继续革命的就跟我走,不愿意革命的就可以回家,我绝不勉强!即使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将革命进行到底!”朱德略略停顿一下,用眼睛缓缓地扫视了大家一遍,接着深情地说道:“我还是真心希望大家不要走!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05年开始的俄国革命虽然失败,但1917年的十月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虽然现在失败了,但失败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认清前途,坚持斗争,革命就一定取得胜利!不要看现在我们人少,将来肯定能起大作用的,我们要相信这一点,中国的革命也会像十月革命一样取得最终的胜利!”现场的每一位红军将士都被朱德的话语和情绪所深深感染,一个个把目光聚集在朱德身上。队列里不知谁高喊一句“革命必胜”的口号,顿时引起全场红军将士齐声高呼“革命必胜”,这呼声响彻乡村的天宇。
随后,部队被整编成一个纵队,共800多人,由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后来,这支部队克服艰难险阻,来到井冈山与******会师。
由此,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基础,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人民军队从此逐步壮大,朱德“红军之父”称号也因此而奠定。
这就是在我军建军史上著名的“赣南三整”的发端——朱德“天心整军”。关于“天心整军”的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说:“这支队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保存下来,朱德、陈毅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叶太阳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