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开国十大元帅唯一没参加长征的,就是陈毅。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因此前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奉中央指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与项英等留下坚持斗争。陈毅在中央苏区的赣粤边区,坚持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它使革命根据地仍然留有革命的火种,使根据地的人民在革命失败后仍对革命抱有希望,同时,为革命的胜利和发展在南方保存了支撑点。
在三年的时间里,陈毅在赣粤边领导游击战斗时,与战士们昼伏夜出,风餐露宿,饥渴常在,死亡常临。曾先后5次遇险,最甚者为1936年冬在梅岭的这一次。
当时,红军游击队在大余县西门外设立了一个“广启安”糖铺,用作秘密交通联络站。在驻大余的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也开展了秘密兵运工作。一天,隐蔽在梅岭黄坑的陈毅,突然收到一封密信。这封密信是在国民党第四十六师做地下工作的陈海通过交通站送来的。密信内容称上海来人了,带有中央的重要指示,要陈毅、项英立即到大余县城春花酒店见面。
陈毅喜不自胜,苦盼中终于等来了中央的音信。第二天来不及与住在另一处的项英商量,就换上件长袍,戴上一顶毡帽,装扮成教书先生,与****梅岭区委书记黄赞龙一起,前往大余城,找陈海接头。他们先来到住在县城北门的陈海家探听虚实。黄赞龙问坐在门口洗衣服的一个女人:“请问陈海在家吗?”
那女人头也不抬地回答:“他到团部去了。”
大余话“团部”与“糖铺”谐音。陈毅与黄赞龙都以为陈海到“广启安”糖铺去了,转身朝西门走去。快到糖铺,陈毅一眼看见门口站着一伙持枪的国民党士兵,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机警地招呼黄赞龙,以最快的速度闪进糖铺对门的一家茶馆,边喝茶边观察动静。
一会儿,安排在糖铺里工作的一位小伙计悄悄进来,对黄赞龙耳语:“不好,陈海这王八羔子叛变了,快走!”
原来,所谓的“上海来人”的信,就是陈海叛变后专门设下的一个诱捕陈毅、项英的圈套,幸亏陈毅机警,才未自投罗网。
此时的茶馆绝非久留之地。为避开敌人的注意,陈毅和黄赞龙急速出城后,就分两路回山。真是冤家路窄,刚走到半路,迎面开来一队国民党兵。陈毅躲避不及,被走在前头的几个国民党兵拦住,要陈毅带路。陈毅两手一摊:“我是外地人,不认识路呀。”
“外地人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一个敌兵枪一横问道。
“我是个教书的,到山里去买点茶叶。山里的茶叶好香醇呢!”陈毅解释道。
“别啰嗦,先给老子带路!”一个麻脸敌兵吆喝道。
无奈,陈毅只好转身往回走。他知道这一队敌兵是接到上峰的密令,到山里搜捕自己和项英的,断定陈海这个叛徒也一起进山来了。“万一自己被陈海撞见怎么办?”陈毅边走边思索着脱身的办法。一会儿,来到一座山脚下,路边有座破茅厕,茅厕后面的山坡长满茂盛的树木和与人一般高的茅草。陈毅灵机一动,弯下腰捂着肚子“哎哟,哎哟”,直喊肚子痛,要去上茅厕。
敌人只好停下队伍,让陈毅钻进茅厕方便。这些家伙等啊等,等了约摸一袋烟的工夫,还不见人出来。一个敌兵钻进茅厕催促,一看,哪有什么人影,只见茅厕靠山一侧开着个大窟窿。敌兵一惊回过神来后,料想跑掉的肯定是游击队的“大官”,于是下令赶快追查。此时的陈毅,早跑得无影无踪了。
当天晚上,陈毅摸黑一路小跑,费了好一番折腾,才回到梅岭,与项英等人会合。第二天开始,敌人派来大批军队搜山,搜了两三回,人影不见一个。敌人恼羞成怒,就放火烧山。隐蔽在梅山斋坑一石洞中的陈毅考虑到难以脱险,准备“以身殉主义”,以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绝笔”诗——《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敌人包围折腾了20多天,连陈毅、项英的影子也没有看见。
如今,梅岭景区将陈毅荡气回肠、豪气冲天的诗章镌刻于碑供人们瞻仰。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圆月,又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了壮丽的革命事业努力奋斗。
(马亚洲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