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6647800000021

第21章 镜花水月 (4)

一部《红楼梦》,处处禅机,遍布佛理。几百年来,又有多少人可以参透其间的玄机?就如同作者所写:“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味道,是禅味,是世味,是情味?贾宝玉最后归向佛门,其实并非是以悲剧告终,只不过了断尘缘,还清宿债,而选择一种释然的方式。林黛玉一死,他也扑灭了韶华,寻找梦醒之后的归宿。走至穷途末路,放不下的,也要放下;舍不得的,也要舍得。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世浮华,如同红楼一梦,镜花水月,转瞬即空。

人生若只如初见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

已记不清第几次读到这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记不清有多少人,走过一段红尘岁月,生出过这样的感叹。每当读起这句诗,唇齿间都滑过一种无奈的薄凉,一种沧桑的况味。其实两个人在光阴下并肩行走,到最后难免一前一后,起先或许会等待,后来于花开的陌上,又会与另一个人相逢。不由自主地远离,并不算一种背叛,人生本就萍聚萍散,我们应当相信,所有的相爱和相弃都是漫不经心。

或许我们常常会问自己,这世间到底有什么不会改变?都说真实永恒的是大自然的风景,可人世风云万象,千百年后,我们是否还能肯定,青山绿水真的从未有过任何变迁。人的一生,都有过一段或几段美丽的初见,只是再深厚的情感,也禁不起时光的打磨。情缘如同草木的一生,荣枯有定,你拥有过花开的幸福,就要接受花落的清冷。世味有如一杯茶,没有谁有把握,可以将这杯茶泡到一往如初。所有的情感,都抵不过光阴的交替,看着年华老去,我们是这样无能为力。

喜欢纳兰的词,是因为纳兰知晓每一个人的心意,他的词句,带着一种早慧的清凉。当我们还沉浸在浓郁的爱恋里,对某个人情深地许下山盟海誓,他已经提前参透了命运的玄机。我们都是这世间华丽的青衣,无论导演了怎样煽情的戏,都是那么地不合时宜。没有谁可以把握,自己可以永远如初,如初时那样地纯一,如初时那样地温情。雪泥鸿爪,秋波荡漾,我们去哪里寻找没有痕迹的路径,纹丝不动的树叶。

纳兰的这首拟古决绝词,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叹怨男儿的薄情。既知情薄,不如与之决绝,好过无谓地纠缠。当年班婕妤是汉成帝最宠爱的后妃,可赵飞燕的倾城一舞,就让她成了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百般怜爱了。她深知,人心一旦变了,就再也回不到最初。于是抛掷了过往的风华,独自在冷宫,度完余下的岁月。汉代才女卓文君亦是得知司马相如有纳妾之意,才会写下:“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白头吟。这世间多少爱情,都是姹紫嫣红的开始,秋风画扇的结局。

当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夕之夜,于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他可记得,多年以前,和梅妃也曾许下过情深如许的誓约。又可会知道,不久的安史之乱,让他在马嵬坡亲手赐死杨玉环。曾经他可以不要江山,只要美人,这时候他却可以舍弃美人,力保江山。多少人明明知道自己守不住誓言,却还要乐此不疲地许下承诺,以为这样就可以给爱情戴上艳丽的光环。人的心最脆弱,也最容易改变,一点风吹草动,就扼杀了所有的前尘过往。很多时候,当你在怪怨别人不如当初,其实你早已丢失了当年的自己。

纳兰写这首词的时候,并非在数落别人,也不是在责怪自己。他的一生中,有过三段铭心刻骨的爱情,每一次结束,都意味着另一次的开始。若说辜负,他究竟辜负谁最多?是与之青梅竹马的表妹?还是与之相敬如宾的爱妻?或是他引为知己的江南才女沈宛?佛说,世间所有的情缘,都有前因,这些女子,都是他前世种下的因,才会在今生得以遇见。无论谁相欠了谁,人生的账本记得清清楚楚,哪怕轮回转世多少次,该断的终要断,该清的终要清。

初时美好的相见,是因为前世情缘未了,后来的各自嫌弃,是因为缘分走到了尽头。也许我们做不到“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淡定,但亦无须为了一杯隔夜的苦茶,做着虚情的品尝。在开始的时候,别问结局会如何,就算寡淡散场,至少还可以守着一份回忆,相伴白头。残缺亦是一种美丽,多少人为了等候一秋的落叶,熬过一个个青葱的夏天。

我们每一天都要在红尘中遇见,今天你装扮着我,明日我又装扮着你,谁也无法分辨出,究竟是谁背叛了谁。你在人生的最后翘望最初的缘分,永远都会觉得,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我们总喜欢视错过为美丽,把得不到的当珍宝,忽略了原来拥有的才是最简单的幸福。没有谁一开始就知道,喜欢喝哪杯茶,只有品过了百种茶味,才明白哪一杯属于自己。就像百媚千红的春天,只有走过了花丛,才知道谁是自己腕下的那一朵。

爱一个人不要抱得太紧,任何时候都要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因为彼此需要自由地呼吸。分手了不一定要哭泣,勉强地在一起,只会徒增伤悲。决绝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有一天你必定还要经历开始和结局的轮回。记得阳光的温暖,忘记风雨的寒凉;记得月圆的甜蜜,忘记月缺的孤独;记住他千般的好,忘了他诸多的坏。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许每一天,都可以拥有初见的美丽。

纳兰容若信佛,渌水亭中的莲荷,早已提前告诉他三生三世的因果。他的一生,就是一本词集,扉页是梦的开始,尾页是禅意的清醒。走进词中的人,时而会被他迷惑,陷入他布下的棋局,时而又会被他度化,早早地明白生命的谜底。世事的安排其实很公平,我们无须刻意去记住每一次相聚,也不用计较每一次别离。当时光的棱角将我们划伤,尽管低首微笑,下一程的山水,又会是云淡风轻。

其实想回去,就能回去,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可以重新拥有。把没有读过的词读完,把没有爱过的人再好好爱一次。告诉佛,我们是一些为了情感流落他乡的人,等到写下故事的最后一个章节,一定膜拜在他的脚下,长跪不起。

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清·仓央嘉措

在遥远的西藏,那个离天很近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人,一个僧人,总会让我们想起,并且每次想起,都会莫名地心痛。他叫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浪漫诗人,也是闻名于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他用短暂的一生,写下永恒的传奇。那里的雪域群峰,那里的云海草原,以及苍鹰、经幡、牛羊,因为他,而有了诗意,有了情感。他的存在,让原本就深邃神秘的土地,更添梦幻般的神奇和美丽。

多少人,为了这个名字,背着行囊,不辞万水千山,一往情深去将他寻找。只是世事沧桑,烟云尽散,又能寻找到些什么?那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遗留着他寂寞的影子,可我们伸出双手,又什么都抓不到。飘摇的经幡,转动的经轮,以及那些沉默了上百年的文化,又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而我们,如此跋山涉水,在青天下虔诚地膜拜,又能给他留下些什么?不过是天南地北带来的尘土,又被岁月一次次擦去痕迹。

我们可以看到苍凉的荒原,开出朵朵素雅的莲花,却不能将沉睡的灵魂,在蓝天下悄悄唤醒。其实,他早已离开了,他的灵,他的心,还有他的肉身,已经远离了这里,去了一个叫西方极乐的净土。那里只有长年不散的云烟,和端坐在云烟中的莲台。我知道,他不愿意,他舍弃不了百媚千红的红尘,舍弃不了一花一叶的人间,舍弃不了缠绵悱恻的情爱。无奈命定,他前世许是佛前的青莲,或是一盏香油灯,因为潜心地修炼,所以今生注定为僧。 他抵不过因果业律,只能接受轮回的苦楚。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辞世,改写了仓央嘉措一生的命运。倘若没有五世达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在其中作梗,十五年后,仓央嘉措或许也不会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无论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又或是他今生该受的果,总之天意难违,他别无选择。这个俊朗少年,有着与生俱来的慧根和超绝的悟性。这一切,只是他风云人生的开端,固执的命运,不听任何人的劝解,朝着它要抵达的方向,步步紧逼。

仓央嘉措原本出生在西藏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双亲俱在,日子简单,宁静平和。他有着许多年轻人相同的梦,梦想和心爱的女子,守着一剪清月,一湾流水,一溪白云,一片草滩,几只牛羊,平安度日。他放牧羊群,在草原上,遥望一只扶摇万里的苍鹰。她为他洗手做羹汤,生一双天真可爱的儿女。他要的,只是世俗中最平凡的幸福,看一朵格桑花开,和一只羊对话,写自己喜欢的诗,爱自己想爱的人。

然而,世人将他捧至神佛的高度,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他只能接受万人的顶礼膜拜。他叩首感叹:“违背上师之命,实在感愧。”他有佛性,能够轻易抵达慈航彼岸,可以度化众生。可他又能彻悟爱的真谛,愿意为心爱的红颜,粉碎成灰。他活得清醒,爱得有担当,他在出世与入世中辗转,他的性灵,其实早已抵达涅槃之境,也超越现实的樊篱。他敢说爱,在通往佛界的道路上,他是孤独的,没有同行者,没有唱和者,因为他背负着人世间最沉重的爱,所以这条道路,必定铺满了荆棘。

身陷荆棘,任他如何地禅心清澈,就真的不会受伤么?不,他伤得比任何人都要重,痛得比任何人都要深。不然,他不会写出这样令人刻骨惊心的诗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不会有人懂得,他端坐莲台之上,心系红尘的苦痛,可他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做一个情僧,在禅定的日子里,写下缠绵悱恻的诗卷。仓央嘉措,他不需要历史的证明,不需要世人的认可,只将自己的心,研磨成汁,洒向世间每一个角落,让荒芜之地,也遍开情花。

情花有毒,既会让人中毒,亦可为人解毒。一个至情之人,又怎么会在乎,自己服下去的是毒药还是解药。仓央嘉措,他毅然决然地服下宿命的情花,甘愿做佛前的僧,做凡尘的人,也不负如来,不负红颜,不负帝王,不负众生。可,众生负他,仓央嘉措虽为六世达赖,身居西藏政教首领之位,受万民膜拜,却不能掌握政权。他从十五岁开始,到生命结束,都只是桑结嘉措的傀儡。一颗被人摆弄的棋子,连选择黑白的权利都没有。别人拿他跟政治做了一场赌注,最终,他血本无归,赔上了年轻的生命。

康熙帝一道旨令,命人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在赴京的途中,年仅二十五岁的他,病逝于青海湖,将生命托付给那湛蓝纯净的湖水。然而,仓央嘉措的死因,又成了一个永远的谜。传说他病逝于青海湖;又说他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也说他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最后一种是许多人愿意接受的:有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做了青海湖畔一个普通的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这些传说,不过是历史为了给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情僧,描上一抹神秘而浪漫的底色。让说故事的人,可以说得更加动听,也让听故事的人,可以深陷感动。

总之,仓央嘉措死了,无论是喜登极乐,还是和世间平凡之人一样,接受转世轮回,都已然不重要。他并非耐不住莲台的寂寞,只怪情根深种,心难自持。他这一生,活得太真,太痴,亦太美。多少人,匆匆赶赴这里,不为修佛,不为超度,只想和他结一段缘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